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嘉靖承明 > 第四百零三章 局势被嘉靖掌控,清流不得不做循吏!

“难道我还有别的选择吗?”

徐阶笑着问了一句。

王时中则叹了一口气说:“可这里已是国朝直统区,真要是欣欣向荣起来,给朝廷带来大量收益,会让天下士人在陛下面前更加无骨力的!”

“是啊,我本以为,这倭国只是银子多、贼寇多,没想到,他们可垦为良田的肥土也不少。”

“现在看来,天子的确是圣明的,知道开边比守成好处大。”

“可守成则士人更受敬重,开边则天子威福更重。”

童瑞跟着说了起来,且说着就看向徐阶:

“顺带着,士人中,清流夙儒也将不复以往之贵,而出将入相,或才会成为人臣之望,而使天下重现汉唐之追求也!”

王时中跟着颔首:“没错,要不然,如今徐佥宪这样的探花郎,也不会好好翰林养望之地不待,主动跑到这里来做一方封疆,还要为朝廷主动夺江南大户之利,逼迫江南的大户改桑棉之田为稻田。”

徐阶不由得再次笑了笑:“两位也别打趣晚辈了!但两位说的也没错,如今局势,是天子在掌控,非缙绅也!晚辈若不这样做,只怕就真要被笑话成腐儒了。”

徐阶刚说完,就见前方有挂着大明国旗“北斗旗”数艘大帆船路过日出町。

彼时。

更是有随行开浪小船在临时搭建的码头靠了过来。

接着,小船上就有明军士兵背着信筒跑到了徐阶面前:“我们千户来问,可是徐佥宪等到了这里?”

徐阶回道:“正是,你们这是做什么去?”

“回佥宪,我们这是运第二批白银回朝。”

这明军士兵回道。

徐阶听后点了点头。

这明军士兵接下来则将信筒从身上取下来,递给了徐阶说:“我们霍佥宪有公文给徐佥宪,说是请如果日出町安置不了太多倭人,可都送去石见,现在石见依旧很缺矿工。”

徐阶接过信筒来,拆开信筒,取出了信,且一边看一边说:“我知道了,你回去吧。”

这明军士兵便坐船离开了。

而在这明军士兵坐船离开后,王时中就喃喃自语道:“又运白银回国了!陛下这是真有可能靠开边成千古第一仁圣之君啊!”

“没错,陛下爱民如子,一有银子就会造福万民!而现在,海外又真的有这么多银子,只怕是真能成为尧舜之君。”

童瑞跟着说道。

王时中说到这里就苦笑起来:“虽然士人为官后都立志说欲致君父为尧舜,可真看见君父有望成尧舜之君,却难免有叶公好龙之状。”

“那就只能真好龙,不能假好龙。”

“像徐佥宪一样,不再追求做清流,让天子礼待自己,使之配得上自己称其一句可为尧舜,而当顺势主动为循吏,为其驱使,真让天下成尧舜之世。”

童瑞说到这里,就叹道:“只可惜彭泽、马录等辈太卑鄙,竟害得我们如今受其牵连而流落于此,不然若是在朝中,我们只会比张孚敬辈更忠心!”

王时中点了点头,凝神看着海面说:“袁石首把天子教的这样厉害,天下人的确没想到,只是,不知道杨新都到现在会有多后悔他当初的决定!”

在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的时候,徐阶则已回了之前明军组织倭人在这里给他临时搭建的日出城和抚院衙门。

而徐阶刚到衙门,就见一群倭人中的地侍跪在这里。

徐阶颇为惊愕,忙问留守佥院的千总郜科:

“这是这么回事?”

郜科回答说:“他们是受募倭人中的地侍,他们来向我们表达感谢之意,感谢佥宪来后就给他们设立医馆、还分田地、甚至还教他们耕种桑棉,让他们摆脱战乱之苦。”

徐阶听后微微拧眉沉思,接着又笑着问:“恐怕不只这些吧?”

“他们还想为佥院效力,获得为佥院苗字带刀的资格。”

郜科回道。

徐阶在来倭国之前,就恶补过倭国的情况。

所以,他知道倭国的地侍就是倭寇乡间农民中有名望的人,相当于大明的乡贤,而苗字带刀就是有姓氏有佩刀权力的意思。

但倭国等级比大明还森严,所以非武士贵族是不能苗字带刀的。

而地侍要想苗字带刀,成为武士贵族,就要依附领主,获得领主的赐官赐姓。

徐阶也就知道这些人来肯定也是因为想进步,要官要地位来的。

“让他们都进大堂来吧。”

为此。

徐阶就吩咐了这么一句,而先进了佥院大堂。

不多时,这些倭人地侍也就陆续进了大堂,跪在了徐阶面前。

“佥院用粮食赈济我们,让我们摆脱战乱之苦,还让我们有田可耕,我们感激涕零!愿为佥院国人众!”

国人众就同于大明国内的家丁。

这些地侍一来就含泪向徐阶表达了感激之意,也表示想为徐阶的家丁走狗。

但徐阶可不敢在倭国做大名,也不想在倭国做大名。

一是他的权力是来自于大明天子。

他要真敢割据,天子会讨伐他,国内统治阶层也不会容他。

毕竟大明与倭国国情是不同的,数千年的历史经验,让国内从上到下的人都不喜欢分裂,都害怕割据政权出现。

二来在倭国做大名,尤其是做这种只有一町的小大名,还不如在国内做缙绅的收益大,尤其是不如将来成为公卿所带来的权力快感大。

毕竟,在大明要是成为了阁臣公卿,是可以参与决策百兆子民命运的。

所以,徐阶在这时就对通译吩咐道:“告诉他们,要感谢就感谢当今的大明皇上,是当今的皇上隆恩浩荡,才让本官来这里任宣抚使,宣抚他们,让他们可以安身立命。”

徐阶的话在通过通译的嘴传达到这些地侍耳中后,这些地侍就都惊呆地张大了嘴。

主要是礼乐崩坏的倭国,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把皇帝真放在眼里的地方实权大臣。

所以,这些地侍会非常惊讶。

“至于他们要想获得苗字带刀的资格,那就得接受教化!”

“首先,忠孝仁义之操守要有,忠是要忠于大明天子,孝是要孝顺父母,仁当仁爱弱幼,义乃无害他人之心,只有相助他人之德。”

“其次,要说华夏之言,书华夏之文,不得再做蛮夷!”

“最后,要易风改俗,摒弃夷道,小到衣冠要改,大到礼仪要改。”

“只要能接受者,本官自会请圣旨为其赐姓,且先准其佩刀,而使之能为天子教化夷民。”

徐阶说着就又对通译说:“让他们想想,如果同意遵从教化、效忠当今大明皇上,就跪到左边,如果不同意就跪到右边。”

这些地侍在听后皆跪到了左边。

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倭国礼崩乐坏。

上层倭人都不把天皇、幕府放在眼里,在各令制国,以下克上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朝叛夕降更是司空见惯。

下层倭人更是谁给碗饭吃就会给谁卖命,有的甚至还会去给中国海寇、西夷当雇佣兵,为他们卖命。

所以,这些地侍也就没有在接受大明对他们进行大一统时有任何心理负担。

徐阶便在接下来给他们发了腰刀,允许他们在日出城下居住听命。

这些地侍非常高兴,因为在倭国其他令制国,只有武士才有资格居住在城下町。

同时。

这些地侍在这之后也非常感慨大明贵族与自己倭国贵族的不同。

有曾经因为家境不错而跟着一些乡士也就是在乡间的武士读过一些书的地侍,如地侍田中丸就不由得叹息说:“明国到底是更有礼教有素养的上等之国啊,派来这里的守护官,居然这么忠诚,不肯自养私兵,而只让我们效忠他们的天子!”

“难怪我们倭人会在耕织、造船、制药上不如他们,他们是真的更知礼守礼,这就是上国之民具备的高尚修养!”

这田中丸说后,一叫阿宝丸的地侍也跟着附和道:

“是啊,或许他们普遍已比我们有智慧,知道忠孝仁爱才是根本,知道尊崇主权才会令天下长治久安,而不是向我们这里的大名们一样,为自己的私欲到处讨伐,所以哪怕这位徐佥院来这里做守护,也没有要我们只忠于他,而是让我们忠于大明天子!”

“没错,这也是为什么人家一直坚持大一统的原因,为什么克制用兵的根由,即便是我们倭人中落魄者有去他们明国劫掠,他们也不是大举来征讨,而是巡视止戈,意在教化我们,使我们能安身立命,这是多么高尚啊!”

田中丸继续感慨起来。

饱经战乱与权力分散之苦的倭国中下层人士,对大一统和集权的思想很容易接纳,甚至也很渴望,渴望自己这里也能够靠这个让一切有序。

所以,田中丸和阿宝丸才会有这么多感叹。

而这个时代的民族理念倒还很薄弱,甚至倭国,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如大明的汉人。

因为大明好歹经历过五胡乱华、蒙元入侵,真做过两脚羊与四等人。

而大明大多数人在历史上为此也还是接受了满清的统治。

所以,何况是这个时代还处于战乱时期的倭人呢。

“我们守护禀宣抚使,大内氏违背守约,悍然入侵我安芸,请大明皇帝陛下做主!”

而徐阶这里则在见了来大明直统区的地侍后,就收到了倭地安芸国大名尼子经久派人传来的信件。

原来,大内氏眼下正在进攻尼子氏,大明能拿到石见银山,就是因为巡视大臣霍韬和张镗等介入了这场战争,通过协助尼子氏击退了大内氏,又逼迫大内氏献出石见,同时同意其规复安艺,才调停了大内氏和尼子氏。

可现在,大内氏现在又来进攻尼子氏,明显是消灭尼子氏、统一倭国的贼心不死。

而徐阶的主要责任就是代表大明维护倭国的和平。

所以,他立即派出了五百人规模的鸟铳手与一支两百人规模的炮兵,去协助尼子经久,并通过大友氏给大内氏带去自己的一封信,言如果他执意要继续入侵尼子氏,涂炭生灵,他将代表皇帝陛下讨伐他们大内氏。

倭国出现火器要等到十多年后,也就是倭人自己所谓的铁炮,所以,尼子经久在大明五百人规模的鸟铳手和两百人规模的炮队加入后,就在嘉靖七年的年初挫败了大内氏的进攻锋芒,大内氏的重臣陶兴房甚至因为明军车载机炮与大鸟铳的突然出现而阵亡。

大内氏家督大内义兴与其子大内义隆只得退兵。

“我们倭人的事,他明国插什么手!幕府将军都不管我们兴兵讨伐,他却要管!”

大内义兴也因此直接气得不行,对大内义隆抱怨起来。

大内义隆对此也很郁闷,只跟着说:“他们自然是不想我们统一,所以才不准我们涂炭生灵,只是明国势大,他要介入,我们也没办法,不听其言反而可能被他联合其他大名把我们灭掉!”

“可恶!”

“着实可恶!”

有着一番雄心却因为大明介入而无法实现的大内义兴只得无奈狂吼,最后因此提前病倒,而不是在历史上嘉靖七年年底才病倒。

且随后不久,闷闷不乐的大内义兴就因此去世,而大内义隆成了新的家督。

大内义隆因为大明的介入,也主动放弃了对政治的野心,开始沉迷于玩乐与文化事业,且因此开始重用文治派的家臣相良武任。

而尼子经久这边则在第二次见识到大明火器的厉害后,就向徐阶再次提出购买火器的想法,且理由是大内氏亡他之心不死,很可能会再次入侵他,尽管大内义隆已经没有了政治上的野心。

徐阶则把这件事和直统区选侍请苗字带刀的事奏于了嘉靖皇帝。

嘉靖为此召开了廷议。

“陛下,臣反对出售火器给尼子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能输火器于外夷,否则难免有后患!而且,这尼子氏说是为了自保,保不定是为了实现他更大的野心!”

内阁大学士林俊这时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