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穿越明朝当暴君 > 第六百二十二章 准备分迁大族,愧为汉家读书人

“如今看来,江南士大夫内部的思想分化已经非常严重,矛盾十分尖锐,即便朝廷没有直接偏向哪一边,他们自己就发生了数次大斗殴!这简直与闽粤一带的土客之民大械斗可比一比!”

“尤其是,不少士子已非常反动,漠视王法,竟崇尚用强硬的手段,直接杀掉不赞成自己观点的人,这是朝廷不能容忍的!我大明也不能有这样的汉人!擅夺他人性命,本质上就是大逆不道!”

在圣驾离开南京的这天,卢象升在朱由校说起了这些天巡视后的感想。

接着,卢象升又说起自己所分析出的缘由来:“而这些,究其根本,还是江南一带,世代官僚出身的大族甚多导致的,很多大族世家子,没法接受现在这种被朝廷控制,又被越来越多的寒门士子争夺名位的现状,而因此产生很大的不满!”

“故以臣之见,得着手把江南大族分迁别处!”

卢象升因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言。

温体仁也跟着附议道:“有些大族数房合在一处,乃至有的县基本上都是一族的人,地基本上也是他家的,官府也难以管束,所以,为避免将来真的出现更血腥的暴动,迁居确实是有必要的。”

朱由校点头,问道:“依你们看来,这些大族分迁往哪里更适合?”

“印度!”

卢象升这时候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且道:“若非陛下当年兴兵印度,且移民于印度,臣也没想到印度可耕之地会如此多,如今我大军在印度已开拓的可耕田亩数已超过中土,目前靠民间自发移民和移灾民过去都还是地多人少,当然这跟朝廷实行的是严格汉化政策有关,所以,土人抵抗者较多,抵抗者多,自然也就导致土人被杀的多,也就使得我们已经占领的地区还是地多人少的情况,强制迁移一些大族富户过去是很有必要的。”

“那里也需要有足够文化底蕴的汉人士族扎根,仅靠庶民移过去,难以彻底在当地根植我汉家文化,没准还是会受当地文化影响,而渐渐形成新的文明。”

温体仁赞成将一些士族移去印度,毕竟士族的确文化底蕴深厚,可以加快汉文明在当地发展。

朱由校听后,也很是赞同:“那些想做人上人的大族士子留在江南只会更加反动,甚至会腐化寒门士子,迁走也好!让他们去印度做人上人!回京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这个。”

“是!”

……

“陛下请看!”

这时候,卢象升指了一下御用蒸汽汽车的车窗外面。

朱由校因此看向了外面,就见官道两旁站满了士子。

儒巾襕衫,翩翩而立。

一眼望不到边,如江边的白鹭一样多。

朱由校免天下田赋,又规范了商税,且又遏制权贵豪族的兼并,并大兴平民教育,故而,江南的许多贫民、小地主、小商人阶层出身的士子对他这个皇帝很崇敬的。

再加上,朱由校前些日子的一番训斥,又让江南的士子们很受启发。

所以,士子们也就对皇帝陛下更加崇敬,甚至不少已引以为师。

包括像黄宗羲、陆符这样大族出身的一些士子,他们不是笨蛋,在经朱由校点化后,也明白皇帝的善意,而因此此心存感激。

这些士子也就都不约而同地来恭送他们的皇帝陛下离开南京。

不过,朱由校自己倒是没想到,他这些日子既准其进言又直接铁血镇压的操作,让江南的士子们倒是意外的比之前齐心了些,而因此都来恭送皇帝陛下。

“恭送陛下!”

“恭送陛下!”

“恭送陛下!”

……

这些士子此时齐声喊了起来。

为首的黄宗羲和顾炎武等士子更是走到最前面来道:“我们让陛下失望了,我等愧为汉家读书人!请陛下放心,学生等此生绝不会将屠刀指向自己的同胞!除非有同胞要做汉贼,分裂我汉家疆土!”

朱由校因此颇感欣慰地笑了起来,且道:“很好!就该这样,皆承一条血脉,何必水火不容!”

“陛下,这是学生这些日子,奉圣谕,按白话文写的如何限民之权利一书,还请陛下御览,赐教臣不足之处!”

在朱由校说后没多久,黄宗羲这里则奉出一本书,双手托着,举过头顶,朝朱由校弯腰,大声喊了起来。

“陛下,这是臣按白话文写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之部分文稿,也请陛下审阅!”

顾炎武这时候也献起书来。

朱由校听后便道:“既然是用白话文写的,也算是在响应朝廷的号召,拿来吧,若写的好,朝廷帮他们扬名。”

因此,便有内臣接下来将这两书都拿到了朱由校面前来。

……

黄宗羲和顾炎武见此自然都是心情愉悦的。

他们算是第一批响应朝廷号召开始写白话文体的政论文章的人。

而这对于整个大明文化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个好的开始。

毕竟这意味着白话文真的不再只是出现于市井上,严肃的政论文章也开始用白话文。

汉人的士大夫们总算又向亲**民阶层、成为人民文学家的方向又迈了一步。

“顾公,学生可否看看您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初稿,让学生也可多知道一些学生自己没想到的真知灼见?”

黄宗羲现在还没做官,而顾炎武已经挂了新设的资政院学士官职。

资政院是内阁下辖机构,为国策研究机构,不具备实权,只是给内阁大臣提供建议和进行相应政策研究,而使内阁大臣能在御前廷议上提出更好的建议。

而这里,因为顾炎武做了官,所以,黄宗羲也就称他为公,而自称学生。

顾炎武听后,笑着回道:“等我写完后再说吧,你的限民之书,也给我看看,如何?”

“那到时候就请顾公斧正。”

黄宗羲回了一句。

两人就这么一边聊着一边并肩往城里走去。

历史上,顾炎武被东林复社士子视为怪人,而顾炎武自己也不喜欢士风浇漓、四处搞讲学、游于权贵之间,且好结社聚势、并不怎么认真做学问做调查的东林复社士子。

这一世也一样,他宁愿陪着毕自严这个罢官回乡的老辅臣走街串户的做经济调查,甚至自献田产试验职工持股的官办产业,也不愿意去各处讲学,和皇亲贵胄接触,乃至参与朝堂国本之争,且对三五一群、动辄就要改天换地的自由派士子也没有接触的兴趣,甚至还常登文批评其不务实。

但因为皇帝朱由校的一番话,他也意识到,同为汉人,即便看不上,也不能太鄙夷,太没胸襟,而不肯交流,也就愿意搭理起黄宗羲这些人来,何况黄宗羲等也愿意推广白话文,更让他有了和黄宗羲等一起推动文学改革的想法。

7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