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穿越明朝当暴君 > 第五百六十七章 进一步改革科举与弱民不可取

“科举取士制度改革是势在必行!”

“皇家书院和各地皇庄学校教育出来的士子明显在处理各类政务比只靠幕僚的科甲官员更娴熟,更有脑子!”

“而科甲出身的官员,大部分处理政务只能靠幕僚,平时只能袖手谈心性,一到京察大计时就抓瞎,拼命走门路,托关系,照这样下去,铁腕肃贪后的清明吏治,早晚要因为这些科甲官员继续败坏下去!”

“何况,国家培养读书人,不能只培养能做官的人,天下若要大安,需要各行各业皆有才俊,需要培养读书人通识之才,进而能为社会所用,而非只是治民治军。”

因眼下帝国财政充裕,皇帝朱由校和他的辅臣们也就有意趁此机会大兴全民教育,改革科举制度,而元辅刘鸿训也就奉旨主持了关于改革科举制度的廷议,且在廷议上,慷慨激昂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以元辅的意思,科举当如何改?”

学部尚书李邦华这时候问了一句。

“选官与选才分开。”

“具体而言,就是先选才后选官,各省乡试所选才俊,由朝廷直立和各省分立的高等学堂录取,然后高等学堂毕业者,可报名参加会试,会试所录者即可授官!”

“也就是说,举人需先继续去高等学堂入学,毕业者方可考官,也可不考官,报名由官府分配工作。”

“乡试和会试所靠科目皆不再是八股文章,也不再只考程朱理学之学问,而是通考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体能七科,各科设一定分值,以分值高低论排名,排名较高者录之,较低者不录,合格者予以毕业,不合格者,则需重修。”

刘鸿训说到这里后,礼部左侍郎刘宇亮立即就站了起来:“这是在违背祖制!是本末倒置!科举不以儒家之学选士,而以百家之学选士,这还是以儒为尊吗?!皇庄和皇家书院,以及宫学、卫学怎么教,我们管不着,那是陛下自己的事!但天下士大夫不能尽皆背叛圣人之学!”

礼部尚书李觉斯也跟着问道:“董博士(董仲舒)费了多少心血,才让我儒家为天下正统之学!元辅,您这样做,还有脸见孔孟二圣吗?!”

“孔孟固然为圣人,但不代表天下士子就只能治他们的学问!历朝历代,只尊儒术,所吃的亏还少吗,国朝若非自陛下即位以后,提倡实用之学,不拘泥于王道霸道,我大明宗社只怕早已不存,而天下已累累白骨也!”

刘鸿训回道。

作为辅政大臣,在中枢已久的他,很清楚这些年大明内部是个什么情况,天灾可以说不断,如果不是新的农作物推广以及农业技术提升,再加上工业化解决了大量流民问题,且海外扩张将灾难转移到国外,大明很难撑得过。

所以,刘鸿训才会说如果皇帝朱由校即位以后没有提倡使用之学,用各种霸道手段,将矛盾转移的话,大明早已不存,而天下会因为大量饿殍而出现累累白骨的现象。

“一派胡言!这与儒家何干,不过是天下人欲壑难填、天道不公而已!”

向玉轩也跟着说了一句,且继续说道:“《汉书》有言:仲舒死后,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复相食!以下官看,儒道若不存,则人之欲壑更加难填,天道只会更加不公,而以致于人只知利不知礼,而相食的更加厉害!”

“改科举,并非废儒家!所谓国文,便含有儒家之学,怎能说改了科举,则儒道不存呢?”

刘鸿训很是痛心疾首地辩驳了一句。

“独尊儒士,天下人心尚且难以教化,以致于小人横行,奸邪当道!坑蒙拐骗者,重利轻义者,比比皆是!”

“若不以儒道为尊,如此之人岂不更多,甚至还以他学教导之,岂不令刁民丛生?”

“以鄙人之见,这科举就不应该改,就应该天下百姓只学儒家,如此或可教化得一些百姓恭顺守正,若令其不单学儒家,而学百家之学,则只会令其倚才乱禁!不易为朝廷管束!”

学部左侍郎高衍回道。

“你这是弱民之术!朝廷现在改科举,不是为弱民,而是为强国!弱民是虽利于朝廷管束,然却不利于国家强盛,更不利于社稷永存。若百姓只变得听话,那和牛马有什么区别?”

李邦华这时候回道。

“难道百姓不就类若牛马吗,使其能饱腹,能劳作即可,或因积善积德且积余财读书,也当只令其读忠孝之书即可,怎么能让他们既有狼的狡猾,又有鹰的特技,还有鱼的滑溜呢。”

理藩寺少卿席达礼笑着回道。

“公以为独尊儒术就能使老百姓像牛马一样听话吗,甚至即便做了哀哀饿殍,也不会杀官造反,而只等着饿死?若如此的话,历朝历代也不会亡国亡社稷了!百姓虽可像牛马一样对待,但不代表百姓就是牛马!把他们逼急了是会成为流寇的,一旦百姓成为流寇,公当应该知道,是什么后果。”

李邦华回了一句,就对刘鸿训拱手道:“下官赞成改革科举制!”

“与其禁锢百姓,使其只知大义,不长智慧,不掌专长,那大义只会被其抛弃,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需要智慧,而在遇不平事时知道如何处理可保全自己保全家庭保全国家,在不能耕作时可为工可为匠,而不至于直接成为流民。”

“弱民之术的确已不可取!现在天下很缺懂各类技术的官员,唯独不缺儒官,任由这样下去,朝廷只能越来越重用从皇庄社学、卫学、宗学、宫学出来的陛下家臣,而我等传统士子最终还是会被淘汰,还不如主动改变,以利家族在朝堂上立足!”

温体仁这时候说道。

“如此的话,我们只能辞官!”

李觉斯这时候回了一句,且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十分沮丧。

因为在他看来,大明的确已不是以前那个大明,自从天启皇帝登基后用奇技淫巧治国开始,天下儒教就开始在中土失去他的正统之位,连士大夫们也因为国家的利益与自己家族的利益开始背叛儒学。

这自然让他十分痛心,也不能接受这一切,他不明白,圣人的学问怎么就不合时宜了。

“那我也辞官吧!”

刘宇亮也跟着回了一句,他和李觉斯一样感到痛心。

7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