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穿越明朝当暴君 > 第两百二十七章 船政局与熊廷弼回京

穿越明朝当暴君 第两百二十七章 船政局与熊廷弼回京

作者:枫渡清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6:23:34 来源:小说旗

受朱由校之前的启发,徐光启的确把柳条、木炭这些皆归为了木类元素。

因为徐光启发现这些物资都可以燃烧。

现在的他业余所有精力都花在了统计这些物质性质规律的事情上。

甚至他的书房内现在所有可以放东西的地方都放到是各类物件。

有铁器、石器、琉璃、绿矾、明矾这些。

因为徐光启的家族是第一个和皇帝合伙经营官办产业的权贵,所以,如今已阔绰不少的他基本上把个人收入都花在了这上面。

而且徐光启还打算像李时珍一样,写一本囊括世间各类物质规律的纲目出来,以便世人查阅。

甚至,徐光启已经总结出铁类元素、木类元素、水类元素这种可以涵盖某些物质共同性质的概念。

当然,朱由校也会在适当时候给徐光启这些人一些能让他们可以接受也能理解的自然科学理论。

不过,现在朱由校没有想在元素上多说些什么。

在看见大明钢铁技术进入到坩埚炼钢阶段后,他现在想到的是,大明钢铁产能将会大幅度提高,而钢铁产能高意味着军工产能高,这无疑给朱由校扩充军队奠定了基础。

“既然坩埚炼钢比之前的冶炼技艺更好,那就再建一官营铁厂,拟道旨意,让毕爱卿以巡视天下工程为名去巡视天下各处,选出一个可以建设新铁厂的地方来!”

因而,朱由校这时候对毕懋康和徐光启等如此说了起来。

“遵旨!”

徐光启回了一句。

“造船之事进行的如何?”

朱由校这时候忽然问起徐光启关于船舶制造的事来。

徐光启忙回道:“回禀陛下,自您下旨在天津设大明船政局且由工部郎中蒋德璟任船政局督办后,蒋德璟如今已在天津雇工打造船坞,现已基本竣工,目前正开始利用西洋工匠与从福建、广东招来的老船匠设计大明的软帆战船,按照陛下谕示,他们对艏楼和艉楼进行了改造,以尽量使大明的软帆船可以达到更快速的目的,另外,南京兵部也把搜集出了一些关于宝船的资料,已经送抵天津,准备重现大量宝船,但这个估计要颇费精力,盖因存于兵部的宝船和航海资料已遗失无考,有说是被烧毁,所以,现在只能让老船匠和船政局的人根据崇文寺提供的一些私人笔记所画宝船图样来凭空想象。”

朱由校点了点头:“也罢,据朕所知,郑和当年下西洋所乘宝船,可乘上万兵马,甲板上甚至还能跑马,若还能制造出来,即便速度不及西洋船,但用来运兵与作为物资保障用的战船还是很有用的。”

“陛下说的是,可惜如今已无人能造此巨船。”

徐光启也回了一句。

……

熊廷弼接到朝廷升他回京担任兵部尚书,且让袁可立接替他担任辽东经略的旨意后,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犹豫,且立即遵旨谕示,从辽阳出发抵达了旅顺口,并乘船往天津而来。

因为熊廷弼对袁可立的能力并不怀疑。

毕竟他在袁可立担任辽东巡抚期间和袁可立共事过。

所以,熊廷弼相信袁可立会继续像他一样稳妥地管着辽事。

熊廷弼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皇帝陛下现在是真会选人,无论是现在即将担任经略的袁可立还是现在的辽东巡抚孙传庭,他都觉得这两人都是自己在辽东很好的接班人。

当然,熊廷弼对于离开辽东也是有些不舍的,毕竟他一直是想彻底解决东虏后才回辽东的。

但他知道这不可能,他一个封疆大吏如果在辽东待的太久,是不会令朝廷放心的。

而且熊廷弼也知道皇帝陛下的心思,即便不是为了防备他在辽东独自尊大,也是为了让他回京后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在国家层面对整个辽事进行决议,要不然也不会直接升他为兵部尚书。

“老爷一生夙愿是平定东虏,但如今却因为圣旨不得不提前还京,想必老爷您对此颇有遗憾,老爷您何不以特简不如廷推为由回绝圣意呢,想必以老爷之功,圣上也不会怪罪的,而且老爷您这样直接接受朝廷特简为大司马,而不经过廷推,不知情的还会说您也是恋栈权位之辈,没有文臣风骨。”

熊廷弼的心腹幕僚文贞此时见站在甲板上的熊廷弼依旧看着辽东方向就不由得说了一句。

熊廷弼笑了起来:“承蒙陛下器重,让老夫进京任大司马一职,这种事老夫怎么能抗旨,老夫是忠君忠于社稷又非忠于天下文臣,廷推虽公允可得天下人望,但并非必行之制,且看圣意而已,至于别人怎么看,老夫便无所谓了,这么多年被言官弹劾的罪状已经够砍十次八次头了,何必管他们怎么说!何况,以老夫看,陛下这次让老夫进京掌兵部是有深意的,不然也不会让老夫走海路回京,你可还记得旅顺口一带热火朝天大兴土木的场景?陛下这是要在将来针对彻底剿灭东虏、加强关外防卫而下的一盘大棋!你得细细琢磨!”

熊廷弼的确在回京的路上看到了旅顺口的军港建设,当他看见大量的汉人流民,甚至不少蒙古人在官军的监视下,在旅顺口建造港口时,他就知道了朝廷用意。

当然更让熊廷弼称奇的是,他在旅顺口看见的军港建设没有导致百姓负担加重,相反还使得本来荒凉的金州卫一带开始有了生机。

他亲眼看见有叫“综合门市”的商铺向务工者出售粮食和盐,且用银币进行交易,也看见有新来的民户在新开垦的土地里种着一叫土豆的作物,并将附件带来的猎物与务工者进行交易,也是用有着太祖头像的银币。

熊廷弼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朝廷似乎国力大增,竟有如此大的财力开始在辽东屯垦与营造港口。

等到熊廷弼到了天津,看见更加繁荣的商业活动以及大型船厂和大量制造作坊后,就更加不由得惊呼起来:“当今圣上与朝中诸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这里昔日还是饿殍遍野、草木萧索,怎么短短数年不见,竟已繁华至此,咦,还有读书声!难道这里还有学校不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