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穿越明朝当暴君 > 第两百二十五章 扩编近卫营与细作罢工

“目前整训完成的羽林卫近卫营官兵合计有八个千总部,其中步兵第一、第二、第四以及骑兵第一千总部已经历过实战,步兵第三、第五、第六和以及骑兵第二千总部还未经历实战,随着大明讲武堂应考人数增多和应征兵源增加,在训的准羽林卫已有三千余人,再整编出三个步兵千总部不成问题,但目前不能整编成骑兵,主要是能适合做骑兵的本就不多,即便是重甲骑兵。”

文华殿。

徐光启和卢九德向朱由校汇报着羽林卫近卫营的扩编与训练情况,而此时最先说话的是徐光启。

卢九德紧接着也跟着补充起来:“羽林卫后勤营已有十六个千总部,除后勤营第一千总部和第二千总部随第四千总部参与了平定安邦彦之乱外,皆还未经历过实战,但眼下在训的后勤营准羽林卫已经有六千余人,因为后勤营的准羽林卫基本上是招募近卫营战兵时筛选了淘汰下来的,所以人数较多,但全部作为后勤营有些过于浪费,因为现在近卫营规模不大,而暂时还不需要很多的后勤营兵马为近卫营战兵提供辅兵之能,所以,奴婢认为,接下来所募羽林卫,一旦不能成为近卫营羽林卫战兵应该全部遣散回乡,而不必再留在后勤营。”

朱由校则摆了摆手:“不能遣散,能留在后勤营依旧属于不错的青壮,如果遣散回乡,容易被地方豪强收揽为护院乡勇,那会成为地方豪强对抗朝廷管制的重要力量,既然后勤营用不了这么多人,就编为巡防营,负责各皇庄与天津、曲阜这些地方的内部治安和防卫之事,就这么办,徐卿家回内阁后,立即拟道设立羽林卫巡防营的旨意。”

“臣遵旨!”

徐光启回了一句。

“是!”

卢九德也回了一句。

接着,朱由校便对徐光启又说道:“近卫营现在整训完成的官兵既然已经近万,那便再增加一个编制;

拟旨:近卫营改为近卫镇!下设两个营,将已参与过实战的步兵第一和未参与过实战的步兵第三、第五千总部合编成近卫镇步兵第一营,周遇吉任营游击,卢象升任总训导官;

经历过实战的步兵第二、第四、第六千总部合编成近卫镇第二营,马祥麟任营游击,张同敞任总训导官;

骑兵第一千总部和第二千总部合编成近卫镇骑兵第一营,黄得功任营游击兼骑兵第一千总部千总兼训导官,牛勇任总训导官兼骑兵第二千总部千总兼训导官。”

“是!”

徐光启回了一句。

朱由校则继续说道:“近卫镇第一营和骑兵第一营第一千总部接下来先调往辽东,继续拿东虏练手!

朕听闻,东虏之强在于三千人以上的规模,在于能号令一致、各旗讲究协调配合,而我大明官军一旦超过三千人以上就因为善战者皆为各将家丁而不能协同作战,只能打顺风战,一旦受挫就必败无疑;

所以,朕倒是想看看,朕的羽林卫出战规模一旦在三千人以上后,还能不能与东虏对战一番!”

“陛下所言,臣与讲武堂诸位老将军皆有此议,我大明各将门家丁与将门子弟论悍勇与骑射不逊于甚至略强于东虏!尤其是戚、麻、尤、曹、杜这些将门,从太祖当年起兵时就积攒的家学韬略,倒不至于会逊于东虏,只是东虏奴酋颇有治军治民之能,以八旗之制而使女真人亦农亦兵,而达到无论耕作还是作战皆能令行禁止!”

徐光启这时候附和了起来。

“羽林卫如今已有万人,必须要继续实行严明的军纪与作战制度!要在和同等规模的东虏作战时,依旧能取胜,而且完胜!

不只万人规模,以后十万人乃至百万人的规模也当如此,但这对指挥者的要求会更高,所以对带兵者的训练也得时刻加强,大明以后的带兵官将不能只是因为勇武便可被重用,必须要有统筹之才!”

朱由校说着就突然问着徐光启:“农科院的番薯与土豆配制的如何?”

“已经进入推广阶段。”

徐光启回道。

“既如此,你接下来便负责屯田推广番薯和土豆,尤其是在偏冷的辽东和关内北边推广土豆,兵部尚书一职,由熊廷弼担任,袁可立调任辽东任经略,朱燮元接替袁可立,但辽东这方面,得先给袁可立说清楚,让他记得遵循朝廷和熊廷弼在辽东现在采取的策略,不过他任辽东巡抚时便配合熊廷弼,倒也不用担心,但还是要提醒一下,辽东巡抚还是由孙传庭担任,有这两人在辽东,即便熊廷弼回京也无妨,让熊廷弼回来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培育能带兵一方的战将!”

朱由校吩咐道。

徐光启听后忙拱手道:“陛下圣明!熊廷弼久任封疆,统兵数十万,能使东虏尺寸不进,且被击退十多次,可见其驭将统兵之能非常人能及,回京倒也能起到谭襄敏之效,而袁、孙二人大有熊之才却比熊更善文武相处之道,以臣之见,或许比熊在辽东更成效。”

朱由校笑了笑道:“但愿如此,若这二人能在辽东比熊廷弼做的更好,那将来灭东虏,则大事可成!”

“爱卿的屯田推广新作物很是重要,他东虏是农兵合一,但朕有意让强兵只属于朝廷只属于朕,且不事耕作屯田事,只负责作战,故就需要民之所产够丰够富,才能养更多更强的兵,另外这样才能让民众更富,民众更富,则国家能强,则东虏等外虏则无法成为我大明之对手,这次京师流民能安居下来,使得京师天津一带买卖活跃起来,四周百姓也因此得以有脱贫致富之道,便使得东虏难以在我大明安插细作,探听朝政要事!”

朱由校接着又说了起来。

“臣恭聆圣训,请陛下放心,臣定推广好新作物,与做好屯田之事,并将农科院新制各种农具与水车进行推广,以期大明农事更好!”

徐光启回道。

……

犹如朱由校所言,自从朝廷将江南催缴来的赋税用在养活京师流民且刺激当地经济后,京师天津一带的民众的确因此增加了不少收入。

此时,本是以货郎为身份作为掩护的东虏细作董大河就不由得对同作为东虏细作的穆果尔道:“我不想回大金给主子们带消息了!在这里一天挑货卖的收成都比大金的章京主子收的租子多!”

“我也一样,我现在光是给城里的坊民卖野味都够天天吃饱饭了,比回大金强多了,听说现在大金,就算是主子们也得挨饿了!”

穆果尔也说道。

因此,董大河也就道:“那我们就不回去,安心待在大明做个汉人吧。”

“嗯!”

穆果尔点了点头。

……

“你们是说,现在带消息回来的人越来越少,以前还有联络的细作都也失踪了?!”

努尔哈赤听刘爱塔和李永芳汇报后,语气不善地问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