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1985当文豪 > 第两百八十章 新作:剧本《神探狄仁杰》!

其实,于院长本来并不打算过来的,他最近一直在处理学校的事情,加上又经常开会,哪有这闲工夫。

不过,思索再三之后,最终,他还是抽出了点时间,来到了这里。

作为中文专业的重要领导,于院长自然特别关注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这次,文学创作交流协会与校内期刊的创办,他可是在校领导面前夸下了海口,必须得搞出一点成绩来。

所以,在李翰明二人的盛情邀请之下,他满怀期待的过来了。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贺云这个“甩手掌柜”居然也在,而且还在与众人交流创作心得。

“大家这般看着我干嘛?接着聊,接着说呀!你们不用管我,就当我不存在好了。”于院长对着众人微微一笑,随意找了个位置便坐了下来。

尽管于院长如此说了,可众人却还是觉得十分拘束。

好在这个时候,贺云开口提问道:“大家觉得什么题材最好创作呢?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

“当然是诗歌啦!诗歌字数少,而且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能够找到一丝灵感,完全可以一气呵成。”

“我也觉得是诗歌,尤其是北岛与顾城的诗歌,我最喜欢了。”

“我不觉得诗歌最好创作,我认为散文才是最好写的。”

“诗歌和散文都不好写,其实小说才是最好写的文学体裁。”

.......

大家的回答几乎是五花八门,但贺云总结了一下,发现大多数人都觉得小说才是最好写的。

除此之外,散文与诗歌也有不少人投了赞成票。

至于其他文学体裁,几乎没有一个人提及。

对于这样的结果,贺云自然是有些失望的。

他之所以会向大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然是存了“私心”,但现在,他只能暗暗叹息了一声,刚准备开口继续往下说,却不料就在此刻,于院长突然插话道。

“刚刚我听了大家的发言,我这里倒是有一个不同于大家的想法,在我看来,文学体裁没有所谓的好写不好写,只要大家肯花时间与心思,不管是什么文学体裁,都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即使是剧本,也一样。”

于院长此话一出,贺云顿时眼前一亮。

“剧本?对呀!剧本!我曾经尝试写过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却唯独没有写过剧本与诗歌,不如接下来我就试着创作一个剧本?”

对于剧本的创作,贺云自然是有过系统学习的,因而,创作一个剧本自然不在话下。

何况,在当下,剧本可不算冷门的文学体裁,不少主流的杂志,都曾经刊载过各种各样的剧本。

尤其是类似《人民文学》这种国家级别的杂志,剧本的刊发频率是很高的,仅次于小说、诗歌、散文这几类文学体裁。

而且,如今的剧本创作,可不像后世的剧本,用四个字来形容,可谓是“精益求精”,随便一个剧本,拿到剧组去,便可直接进行拍摄了。

.........

而有了这个念头后,对于接下来的交流,贺云自然也就没有了心思。

这不,他与大家聊了一会后,便找了个机会脱身,回了宿舍。

十多分钟后,桌前,贺云刚坐下,就立刻找来了纸笔,暗暗思索了起来。

首先,当然是确定创作剧本的类型,或者说是题材,这点倒是不难,因为在当下,社会话题是剧本创作中最常用的题材。

比如改革话题、家庭生活话题、讽刺批判话题,这些都是当下剧本的首选。

不过,贺云思来想去,却并不打算采用这些常见的剧本题材,而是选择了古代题材。

当然,古代题材也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实际上,古代题材又可分为历史演义、古装武侠、古装悬疑探案、古装神话等等。

“历史演义太过普通,武侠.....有点不太适合《当代》文学这类杂志,至于神话的话.....有点太过空洞了,而悬疑探案....似乎可行。”

其实所谓的悬疑探案题材,在西方被称之为侦探推理题材,在华夏古代则被称之为公案题材,最出名的当然得属《狄公案》《包公案》《施公案》这三大公案了。

而其中所衍生出的电影、电视剧、小说,几乎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尤其是前两者,《狄公案》与《包公案》,最为出名。

《狄公案》就不用说了,与《施公案》一样,都成书于清末时期,加上后来随着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狄仁杰这位武周时期的宰相也因此而声名远播,享誉世界。

而与之相关的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在大陆,最出名的自然得属1986年与1996年拍摄的《狄仁杰探案传奇》了。

当然,90后或许对此并不怎么熟悉,但若是说到《神探狄仁杰》系列,不管是80后还是90后,甚至是00后,都能想起那一首激动人心的主题曲,以及那开了挂的“李元芳”与胖胖的“狄大人”。

贺云自然也一样。

至于《包公案》与《三侠五义》,这两大公案题材,虽然一个成书于明代,一个成书于清代,但所涉及到的人物,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影视作品,更是在香江、台岛以及大陆,都有不少经典的作品。

尤其是《包青天》与《少年包青天》这两大影视剧系列,前者,出自台岛,却享誉大陆、香江与台岛三地。

而后者,也在大陆成为了一代人的经典回忆。

由此可见,悬疑探案题材,或者说古代的公案题材,在华人心目中,是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

说得更直白点,就是受众面很广,完全不必担心没有读者。

当然,这只是贺云选择这个题材的其中一个原因,事实上,他之所以选择这类题材,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探案题材所涉及到的“法与情”这个富有争议的核心主题。

毕竟在华人心目中,“法”往往是伴随着“人情世故”的,这点,与西方的世界观是完全不同的。

在西方,“法”就是“法”,而在华人心中,“法大于情”与“情溶于法”,这都是存在的。

而在当下,在这个风云变色,波澜壮阔,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法”与“情”,早已成为了一个十分有争议的社会话题。

这点,不管是主流媒体还是影视界,都有体现。

这其中最让国人印象深刻的,得当属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电影。

没错,就是那一部拍摄于1980年的《法庭内外》(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八十年代电影,强烈建议大家去看看)。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整个八十年代,对于是“依法治国、从严执法”?还是“情大于法”,是有过巨大的社会争议的。

所以,写这类题材的剧本,在当下,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是,《当代》文学、《人民文学》等主流杂志,代表的可是国家,他们刊载这类法律题材,完全符合上级的精神要求。

而就贺云个人而言,创作这类题材的剧本,其实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

没错!那就是对于素材的收集。

毕竟古代公案小说,便是现成的素材。

只要贺云经过仔细甄选与加工,完全可以创作出一个包含有自己思想的剧本来。

.........

从交流会回来后,整个下午,贺云都在桌前,写写画画着。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最后,贺云圈定了“狄公案”作为这次剧本创作的素材。

不过,公案小说毕竟是小说,而剧本则是另外一种文学体裁,两者尽管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本质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为此,在改编与创作上,需得做很大的调整,这其中就包括对于情节的改编、人物的增设与删减,以及配角的融合。

这不,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当贺云从新华书店找到三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1986中文版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三本由甘陇省人民出版社于去年出版的《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相比原版《狄公案》,确实有了质的飞跃。

原版的《狄公案》是由清末一位不知名作者编写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加以改编而成。

而《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则是荷兰汉学家以《狄公案》为基础,收集了民间流传的一些关于狄仁杰的故事,再加上他融入了许多推理、悬疑的手法以及哲学思想,这才写成的。

可以说,虽然故事还是那些故事,但情节却变得丰富立体起来,所塑造的狄仁杰形象,更是瞬间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神探”。

而当贺云通读了这三本书后,他的脑海之中,不禁浮现出某部电视剧来。

“要不.....我干脆借鉴一下《神探狄仁杰》的设定?”

这个想法一出,贺云越发觉得此法可行。

毕竟在西方的侦探推理题材之中,双主角是经常见到的。比如《福尔摩斯》便是如此,夏洛克与华生可是典型的双主角,cp感妥妥的。

至于推理方式,一般可分为“物证推理派”与“心理推理派”两种派别。

当然,也有两者同时兼有的派别。

不过,这些都扯远了,还是说回现在。

贺云所借鉴的《神探狄仁杰》,其推理方式,与古代的公案小说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按照西方侦探推理小说来划分,心理推理与物证推理可以说是同时存在。

对于这点,他自己是比较认可的。

在他看来,物证推理与心理推理都很重要。

所以,在他接下来所创作的剧本《神探狄仁杰》之中,他也准备采用这两种推理方式。

“对了,还有故事素材的选定?这么多素材,我该首选那几个呢?”这时候,贺云不禁又暗暗思索了起来。

“我这个剧本字数不会太多,最多也就一两万字,所以.....故事选定必须要典型突出,且能够更好的融入自己的思想......不如再借鉴一下?““算了,如果再借鉴下去,那我这岂不就属于抄袭了吗?这故事情节还是我自己想吧,不然,我还不如不写这个剧本。”想到这,贺云顿时摇了摇头。

.........

锦城。

《科幻文艺》杂志社,主编室。

“郑老,你好!你好,欢迎你到我们《科幻文艺》杂志社来。”

梁达康双手握住眼前老人的手,十分激动说道。

眼前的老人,梁达康自然认识,这位可是当下最出名的科幻作家之一,作为科幻杂志的主编,他自然极为重视。

老人姓郑,名文光,出生于1929年,今年虽然已经快古稀之年了,但是却思维清晰,说话有力。

作为建国之后,最出名的四大科幻作家之一,郑老自然有着为之自豪的作品。

他的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直接奠定了他“华夏科幻之父”的称号。

而相比时下不到五十岁的科幻作家叶永烈与肖建亨二人,他与另外一位科幻作家童恩正一样,都已快年过古稀了。

“梁主编,你好!在聊正事前,我想向你打听一个人,你看可以吗?”面对梁达康的热情,郑文光老人微微一笑,却是说道。

“当然可以,郑老,您问吧,只要我知道的,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梁达康一听老人这话,即刻笑着回道。

“那我可就问了,梁主编,您知道满江红吗?这应该是笔名。”

“知道!自然知道!郑老,之前的华夏科幻银河奖,您应该听说过吧?获奖的作家之中,就有这人,他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名叫贺云,想必您应该也有所耳闻吧!”

“贺云?倒是有些耳熟,梁主编,你接着说吧。”郑文光老人听到梁达康的话,顿时一愣,紧接着又再次说道。

“这个小年轻可不简单,他所写的科幻小说如今都在国外出版了,而且在华人圈中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作品的海外销量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万册之多。而且,上次童老……”

“等等,童老,你是说老童,童文正呀?”

“对!就是他,他当时还在华夏科幻银河奖颁奖仪式上见过这个小年轻。”

“是吗?听说这个小作家最近又有新作呢?”老人又道。

“对!确实有,我帮您拿来看看?”梁达康此刻很是激动,他转身就去拿杂志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