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明:区区刁民,反了天了? > 第一百六十一章 江南走私集团!

朱祐樘见刘大夏这么配合地交出安南故牍,心里也有些意外。

“行了,你们两个回去操办此事吧。”

做出任命安排之后,朱祐樘便让徐溥和刘大夏退下了。

“微臣告退!”

也幸好这两位尚书,在东厂大狱里没受什么刑罚,现在回去就能马上干活,也不需要时间养伤什么的。

等到两位尚书离开后,朱祐樘才看向刘瑾。

“刘瑾。”

“奴才在。”

刘瑾小心翼翼地走上前两步,心中有些忐忑。

朱祐樘从将徐溥和刘大夏下狱,再到将他们放出来,前后不过数天而已。

东厂针对户兵两部官员的清查,也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刘瑾有些害怕朱祐樘责怪他办事不利。

但好在,朱祐樘并没有追究他责任的想法。

“让东厂的番子都停手吧,不要再查兵部和户部的官员了。”

“现在朝廷与安南的战事最要紧,先让他们专心为朕办事。”

“勾结边将之事,事后再查。”

刘瑾心里松了口气,连忙拱手领命:“是,陛下。”

朱祐樘挥了挥手,刘瑾行过礼后,便悄悄离开了弘德殿。

朱祐樘看着桌上的奏折,叹了口气,揉了揉太阳穴。

安南的战事,起得有些古怪,难保后面没有什么猫腻。

但这都无所谓,安南朱祐樘是一定要收回来的,此举倒还给了朱祐樘一个出兵的借口。

宣德年间,大明一直在弃地。

洪熙元年,交趾黎利叛乱,朱瞻基在宣德元年命成山侯王通领兵十万,意图一举平定交趾叛乱。

但明军却在交趾屡战屡败,朱瞻基后续又派了七八万大军,结果全军覆灭。

随后在杨士奇和杨荣的强烈建议下,朱瞻基不得不同意了交趾独立的请求,捏着鼻子册封了黎利为安南国王。

仅仅时隔二十年,明军在安南能从大胜变大败,杨士奇脱不了干系。

除了南边的安南,大明还在辽东地区遭受了一次惨烈的大败,大大削弱了大明对关外的控制权。

就这,还被内阁三杨吹成仁宣之治。

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朱高炽和朱瞻基这两人,和内阁三杨的关系。

洪熙元年,朱高炽刚一登基,内阁三杨就把京城从京师改为了行在。

京师是首都的意思,行在的意思是皇帝的行宫,内阁把京城改为行在,那首都在哪里?

答案不言而喻。

而京城行在这一名称,一叫就是十六年,从洪熙元年一直叫到了正统六年,叫了整整一个仁宣之治。

京城这个京师的地位,是永乐十九年,朱棣亲自定下来的。

朱棣刚刚驾崩,内阁三杨就迫不及待地将京城改为行在,这就是赤裸裸地在朱棣的坟上拉屎!

就这样,朱高炽和朱瞻基还都忍了下来。

但朱瞻基还是咬死了牙关,坚决不迁都。

直到朱祁镇掌权之后,才在正统六年,重新把京城从行在,改回了京师。

从正统六年之后,京城才是大明的正式都城。

正统六年,朱祁镇才十四岁,但他已经开始掌控朝堂了。

除了正式定京城为京师之外,麓川之战,也就是在这一年开打的。

朱祁镇直接绕过了杨士奇控制的兵部,抽调滇州,黔州,蜀州,湘州的军队,从正统六年打到了十四年。

结果就是诸夷震怖,明朝控制下的缅泰等地区,消停了一百五十多年。

同年,朱祁镇还派了太监洪保下了一次南洋,为接下来去西洋做准备。

朱祁镇在一年的时间里,正式定大明国都,发兵征讨诸夷,派太监出海下南洋,干了三件令江南文官集团震怒不已的事。

这三件事,可谓是江南文官集团的逆鳞之所在。

而朱祁镇十四岁,就把江南文官集团这些逆鳞都拔光了。

朱祁镇和内阁的交恶,从正统六年便开始了。

同时,也为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

……

徐溥和刘大夏离开了皇宫后,便一起回到了徐溥的家宅。

此时,京城里数得上号的高官们,都知道了徐溥和刘大夏平安出狱的消息。

所以此刻徐溥的家里,已经有不少官员登门,等候徐溥归来,亲自向他道贺。

其中最显眼的,就是东阁大学士谢迁,和兵部左侍郎于慎。

徐溥和刘大夏对前来道贺的官员们,一通寒暄之后,便送他们出了徐宅。

随后,徐溥才带着寥寥几人,来到了自己的书房。此刻,徐溥书房里坐着的,全部都是江南人士。

徐溥,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内阁首辅兼户部尚书。

谢迁,浙州绍兴府余姚县人,东阁大学士。

于慎,浙州杭州府钱塘县人,兵部左侍郎。

刘大夏,祖籍为湖广华容县人,但他出生并成长于赣州九江府瑞昌县,兵部尚书。

值得一提的是,刘大夏的夫人,是三杨之一杨溥一族的族女。

除此之外,房间里还有其他数名江南籍贯的文官,个个位高权重,在朝堂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谢迁神色激动:“幸不辱命,两位大人还是平安回来了。”

徐溥笑了笑,眉间却有淡淡忧色:“也不知道这么早就动用安南的关系,会不会留下祸根。”

谢迁也有些感慨:“张鹏跟我说这件事的时候,我也吓了一跳。”

“但除此之外,实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刘大夏感慨道:“这次为了救我和徐首辅,大家真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啊。”

于慎露出一个微笑:“刘尚书数年前还在兵部任郎中时,可是帮了大家一个天大的忙,大家都记在心里呢。”

刘大夏也笑道:“一点小事罢了,不足挂齿。”

“这可不是小事,若是让先帝拿到郑和的航海图,那咱们大家的生意,可就危险了。”

“刘尚书,此事就不必再谦虚了。”

刘大夏微笑不语。

徐溥突然看向刘大夏:“刘尚书,那这次你把安南故牍交给陛下,会不会影响我们在安南数十年的耕耘?”

“当年杨士奇大人为了大家航道的安全,可是了不少力气,才让安南脱离了大明的掌控。”

这句话,若是流传出去,必定震惊整个大明。

大明的首辅,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一,竟然一手主导了安南的独立?!

这话说出去,任谁都不敢相信!

但却被徐溥随意地说了出来,在场众人也是一副习以为常的模样,没有丝毫的惊讶。

要理解这件事,那就得先了解江南走私集团,和安南的地理位置。

江南走私集团,构成非常复杂,里面的利益倾轧十分繁多,要彻底理解,十分不易。

而简单来说,就是在江南区域,通过走私这条利益链,而联系起来的一群人。

这群人中,以江南籍贯人士为主,包含了官员,勋贵,地主,士绅……等等人员。

江南文官集团,就是江南走私集团在朝廷里的利益代言人。

江南籍贯,包含南直隶,浙州和赣州。

南直隶和浙州好理解,但为什么会有赣州这个地方呢?

因为明朝对外走私,主要产品就是瓷器,丝绸和茶叶。

南直隶和浙州盛产丝绸和茶叶,而赣州景德镇的瓷器,天下闻名。

所以赣州人士在江南走私集团里,不仅拥有着一席之地,反而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杨士奇,赣州吉安府泰和县人,生于赣州袁州府宜春县,长于赣州九江府德安县,是个地地道道的赣州人!

安南这个地理位置,处于明朝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连接处,可以允当明朝经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当年朱棣郡县安南,实际目的,是为了配合郑和下西洋的战略。

明朝在中南半岛的军事存在,与郑和船队遥相呼应,从陆路和海路共同巩固西洋朝贡体系。

郡县安南后,明朝可以更容易地控制中南半岛,近可制占城、暹罗、真腊诸国,远可控满刺加及半岛附近的苏门答刺、旧港、瓜哇、泞泥等国。

同时,也就牢牢掌控了西洋与南洋的航线。

无论是谁的船舰从西洋和南洋上过,都毫无遮挡地暴露在大明的眼皮底下。

朱棣在郡县安南之后,曾经说过:安南黎贼悉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肃洁。

也就是说,从朱棣开始,大明就已经开始重视南海之地,并且完全掌控了南海的全部航线。

直到宣德二年,安南黎利叛乱,在杨士奇一手促成下,安南再次脱离了大明的掌控。

而此时,距离朱棣驾崩,还不到三年。

大明失去了安南,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西洋。

此后西洋和南洋上航行了哪些船舰,大明一概不知。

而这,也就是杨士奇的目的。

独立安南,不是为了安南,而是为了让西洋的航线,脱离大明的掌控。

而这也是为什么刘大夏在藏郑和航海图时,要把安南故牍一起藏起来的原因。

安南和西洋航线,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朱祐樘这次只是索要安南故牍,没有提到郑和航海图。

刘大夏判断朱祐樘,不会碰下西洋这件事。

而只要皇帝不提什么下西洋,那什么事都是可以好商量的。

所以刘大夏这次,才会答应的这么痛快。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