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 第274章 观音奴:酸了

京城内,乾清宫的琉璃瓦在夕阳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辉。

今天朱元璋回来的很早,他手中紧握着朱雄英从开封发来的电报,电文中详细阐述了朱雄英对治理黄河的整体思路。

朱雄英是连夜撰写了一份详细的治理黄河方案,不仅包括了当前加固堤防的具体措施,还规划了未来引入水泥、实施“束水冲沙法”等长远计划。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黄河问题,才能确保开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长治久安。

“上游植树,中游束水,下游改道。”

这些文字,在朱元璋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波澜元朝亡于修黄河啊!

脱脱当然是个救时宰相,可惜,这黄河要是不修,像是之前元朝的那些昏君们一样,红巾军大起义,是不会来的这么早的。

毕竟能出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前提,是有近百万的民夫被聚集在一起,这些民夫早就对元朝的残暴统治心存不满,聚在一起不仅给了互相熟悉的机会,而且也给大规模起义创造了温床。

所以,修黄河这件事情,绝不是那么容易的。

黄河谁不想修?从宋朝到金朝到元朝,直到如今的大明,没有哪个皇帝真的不想修黄河。

但问题在于,修黄河一旦没修明白,很容易就会酿成大规模的民变,而修明白了,堤坝也不见得能够保持多久,说不定过去几年,就又决堤了修黄河不是一次性买卖,而是需要永无止境地进行维护的,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持续投入。

所以面对这个选择题,绝大多数皇帝都选择了摆烂,而没选择摆烂的几個,说实话也没修明白就是了。

当然了,也有更畜生的,那就是杜充和后来的女真人。

建炎二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上流的李固渡以西掘开黄河大堤,黄河决口,河水东流,经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

所谓“决黄河入淮,以阻金兵”的效果没见到,金人铁蹄照旧南下,但酿下数百年祸根的效果倒是见到了,此后数十年间,因为黄河始终处于金朝和南宋的交战区中间,所以也没人管,或决或塞,迁徙不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吗,而此次决河改道,使黄河由合御河入海一变而为合泗入淮,长时期由淮河入海。

就这么着,黄河在基本上没人管的情况下,蔓延到了淮河流域并“定居”了下来。

可想要综合治理黄河,谈何容易呢?

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使用不知道吨水泥,才能重新修建用以束水冲沙的黄河中游堤坝系统,这个就不说了。

外科手术式地把黄河和淮河分开,改变黄河下游“夺淮入海”情况的浩大工程,也不说了。

就单单说一件事,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大本营,陕西和山西两地在黄河两岸约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黄河粗沙的主要出产地。

而之所以会有黄土高原,归根结底也是上中游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在战国以前,山陕峡谷和泾渭北洛河上游处于游牧射猎时代,原始植被基本良好,黄河下游的决徙也就比较少;而到了汉武帝时,徙民戍边,山陕峡谷和泾渭北洛河上游地区的人口迅速猛增,史书中所谓“六郡良家子”中的六郡便是天水郡、陇西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和西河郡的总称。其中,天水、陇西、安定和北地四郡属于凉州,上郡和西河郡属于并州,基本上全是黄河流经地区,而之所以要选这些良家子来当兵,就是因为这些地方被拓荒了,剽悍善战的人口较多,而这也意味着本就脆弱的自然地理环境被进一步破坏;而到了隋唐时期,整个帝国的重心都押在关中,陕北高原仅存的一些树林也被砍伐开拓成了耕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沟壑不断蔓延,由此以前根本没多少裸露黄土的地方,才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长期水土流失的结果,就是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耕地越来越少,土地肥力减退,农民越来越穷,农民越穷,又越开荒,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现在跟隋唐时期相比,其实水土流失反而是有改善的,之所以有改善,是因为宋朝做出了突出贡献,之所以宋朝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因为宋朝把河套和山西北部都丢了.游牧民族不耕地只放牧,放牧就需要草,黄河“几”字型北部的水土,因此得以恢复的不错。

而到了蒙古人统治时期更是如此,因此现在大明在黄河中上游不仅北方没什么部落在游牧,而且陕北高原的北方以及更北方的河套地区,汉人居民也寥寥无几。

所以,关键的问题其实还是在于关中和陕北地区的燃料问题,只要让关中和陕北的百姓不再砍伐树木当柴火,那么再搞一搞植树造林,中上游的水土是不难恢复的。

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让关中和陕北的百姓不再砍伐树木当柴火?

毕竟百姓也要生活的嘛,没有柴火怎么做饭,怎么取暖?这是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而朱雄英也提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煤炭。

陕西和山西,都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尚未大规模开采。

煤炭确实不会造成水土流失,但会造成空气污染反正两害相权取其轻吧,现在还污染得起,但重修黄河确实是未来几十年内必须要做的事情,是长期国策。

毕竟如果对于黄河还是摆烂的态度的话,那么中原和江淮地区的经济,肯定是跟不上的,到时候南北割裂会更加严重。

道理很简单.年年黄河泛滥,搞什么农业或者工业有用?大水一来,什么都白费了。

“希望用煤炭代替木头的办法有效吧。”

在那么一瞬间,朱元璋仿佛已经预见到了黄河安澜、百姓安居乐业的未来景象。

不过,朱元璋不是一个沉浸在未来美好幻想中的乐观主义者,他轻轻将电报置于御案之上,目光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心中更多的是对大孙成长速度的欣慰。

这些东西,本可以不提的。

毕竟,提出问题,你就得同样提出解决办法。

而这里面的东西,不仅仅是治理黄河的策略,更是朱雄英心系苍生、勇于担当的体现。

这孩子,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正一步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国之栋梁。

想到此处,朱元璋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这时,马皇后轻步走进殿来,手中端着一盘点心,不算精致,但是她带着宫女们做的。

“陛下,歇歇吧,英儿可有好消息?”她将点心放在桌边,轻声说道。

朱元璋抬头望向马皇后,眼中闪过一丝温暖。

“英儿在凤阳和开封都做得很好,你看,这治理黄河的思路,详尽而周密,既有眼前之急,又有长远之计。”

马皇后接过信,仔细阅读起来,脸上渐渐浮现出欣慰之色。“陛下,英儿真是长大了,这信中提到在开封弄得的‘以工代赈’,既解决了人力问题,又兼顾了民生,实乃一举两得之策。还有他提到的‘束水冲沙法’,虽不懂水利,但听这名字,便知是个了不起的法子。”

朱元璋点头赞同,说道:“妹子所言极是,英儿不仅继承了咱的坚韧果断,更有他自己的智慧,而且他懂得体恤民情,知道百姓之苦,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

而在开封,正当朱雄英沉浸在深思之中,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宁静。

一名锦衣卫快马疾驰而来,手中紧握着一封电报,神色紧张地递到朱雄英面前。

“殿下!”

朱雄英接过电报,迅速浏览其内容,眉头渐渐舒展。

电报中,不仅传来了朱元璋和马皇后对他在开封所作所为的肯定和赞许,还附带了朝廷对于进一步治理黄河的初步规划与资金支持的承诺,这无疑是给他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毕竟,没钱啥都干不了。

而把计划书写的漂亮,目的就是为了争取经费。

当然了.整体治理黄河根本不是现在的大明所能承担得起的,因此只能先进行几个比较容易的步骤。

比如关中地区的煤炭燃料推广,比如从洛阳到开封段的堤坝加固。

而仅仅加固数百里地区的堤坝,花费是可以承受的,而这里面开封已经加固过一次了,整体工作量就更少,主要是需要在开封这边建一个水泥厂,然后用混凝土修筑堤坝,这样的话更结实,毕竟在开封地区石头还是比较少的,而夯土堤坝根本不可能阻挡黄河多久,所以在外侧修堤坝,用混凝土就不错。

朱雄英也对身旁跟随他一同巡视的官员们宣布了这一消息。

解缙、夏原吉等官员们闻言,无不面露喜色.只有朝廷的支持,治理黄河的行动才能事半功倍,不然单靠开封府地方,最多能做的,也就是加固堤坝这种事情,范围再大就超出能力了。

而电报里的其他内容,就是马皇后则关切地询问朱雄英的身体状况,叮嘱他务必保重身体。

接下来,朱雄英一行人,由开封向西,经过洛阳、潼关、华县,进入了西安。

由于是分段旅途,所以把漫长的旅途拆分成“京城-凤阳”、“凤阳-开封”、“开封-西安”,每一段的旅途都不算遥远。

朱雄英一行人经过多日的跋涉,终于踏入了这座古都,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感慨。

在西安府稍作休整后,朱雄英决定去见观音奴。

在大明现在的环境下,观音奴依旧是他很重要的政治盟友,如今已经一年多没见了,不管是出于对西安的影响,还是什么其他因素,都该见上一见。

观音奴约见他的居所位于西安府内一处幽静的庭院中,四周被翠竹环绕,显得格外清幽雅致。

朱雄英在侍女的引领下,穿过曲折的回廊,来到了观音奴的住处。

一踏入屋内,一股淡淡的焚香扑鼻而来,与上次在华清宫的硫磺热气截然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而宁静。

观音奴正坐在窗边的案几旁,手执一卷古籍,专注地阅读着,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身上,为她平添了几分温婉.虽然她并不是一个能跟温婉沾上边的女人。

朱雄英轻轻咳嗽一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观音奴抬头,目光与朱雄英交汇,睫毛颤了颤。

“你终于来了。”

观音奴轻轻放下手中的古籍,书页间夹着的书签悄然滑落,落在案几上,发出细微的声响。

她站起身,迎向朱雄英:“一年未见,可还好?”

“一切安好,只是心中挂念之事甚多。”

朱雄英回答道,他的目光扫过屋内的陈设,最终落在了观音奴的脸上,似乎觉得这样盯着对方不太礼貌,目光便垂落了下去,裙下是露出罗袜上白皙的脚踝。

朱雄英也不太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是上次华清池里发生的那一幕,或许是些什么其他的,总之在这一刻,他似乎有了一些反应。

朱雄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游离,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懊恼,连忙收敛心神,努力让自己的表情恢复自然。

他轻咳一声,试图掩饰那份突如其来的不自在,同时暗暗责备自己,怎能在这样的场合下分心。

观音奴似乎并未察觉到朱雄英的微妙变化,又或者她早已习惯了男人在她面前的种种失态,只是淡然一笑。

她轻轻移步,走到朱雄英身边,自然而然地接过侍女递来的茶盏,递到朱雄英手中。

“来,先喝杯茶,解解乏。”

朱雄英接过茶盏,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观音奴的指尖,一股微妙的电流让他不由自主地微微一颤。

他连忙低下头,小口抿着茶水,让那淡淡的茶香在舌尖缓缓绽放,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

“不对劲”

天下第一美人固然诱人心魄,可自己的反应还是有些不对劲,怎么比上次还不如?

朱雄英努力想要让自己镇定下来,找了个话题:“改封的事情,你有什么看法?”

“奴家能有什么看法?”观音奴幽幽地说着,随后一起饮了杯茶。

茶?

焚香的味道让朱雄英的脑袋有些昏沉,这时候似乎闪过了一激灵。

但对面的观音奴,此时脸庞已经浮上了不正常的绯红,穿着白色罗袜的小腿搭在了他的膝上。

“观音奴,你想干什么?”

“我想要保命。”

观音奴咬着嘴唇,咬出了一抹红印:“若是真改封,我生不如死倒算了,我的那些族人该怎么办?”

“你不必如此。”朱雄英的呼吸有些粗重。

“我必须如此。”

观音奴挥了挥手,侍女拉上了帷帐。

帷帐轻垂,将外界的光线与喧嚣隔绝开来,屋内仅余几缕光线透过缝隙,斑驳地照在地板上,为这静谧的空间添上一抹暧昧的色彩。

观音奴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坚决,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一种不容拒绝的决绝。

朱雄英感到一股莫名的燥热自心底升起,焚香与茶水中的微妙成分似乎在他体内悄然作用,让他的思维变得不再那么清晰。然而,即便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依然努力保持着一份理智,试图理解观音奴此刻的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深意。

“观音奴,改封之事并非儿戏,其中涉及诸多复杂因素。我知你担忧族人安危,但此举绝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你绑好上我也没用。”朱雄英的声音虽因紧张而略显低沉,却依然努力保持着镇定。

观音奴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莫名的神采。

她缓缓靠近朱雄英,两人的距离近得几乎能感受到彼此的呼吸,观音奴的声音轻柔而坚定:“伱若能助我,我必以命相报。眼下,我也只能走这一步险棋了,不然我心里如何安稳?”

良久,侍女拉开了帷帐,让光线重新洒满整个房间。

空气中那股焚香的味道似乎淡了许多,朱雄英也感到自己的头脑逐渐恢复了清明。

两人重新坐回案几旁,气氛虽略显尴尬,但彼此之间的信任却在这一刻得到了加深,物理意义上的加深。

朱雄英这时候的思绪很复杂也很简单,脑海里两个小人,一个白色的小人站在制高点上大声地指点着自己,另一个黑色的小人只是嘿嘿地笑着,告诉他,天下第一美人的滋味,真不错。

又过了一会儿,两个小人变成了一个灰色的小人,跟他说,你能坚持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要学会适当地放纵自己,而且只有如此,才能让观音奴永不背弃。

而这个小人一转身又变白了,又瞪着朱雄英只骂了四个字“道德洼地”。

“不至于吧?”小人身上迅速变灰。

朱雄英脑海里思绪乱飞,观音奴系好衣裳,看着他却只是笑。

“你笑什么?”朱雄英有些羞恼。

“在怪自己吗?”观音奴笑的更欢了,“你可真有趣。”

“我说了,我跟你习惯的那套生存法则不同。”

“想要解决问题,还是要用我的办法。”

朱雄英闻言,脸色微变,随即又恢复了。

“观音奴,我承认,我并非完全不受自身的影响,但你我之间,更重要的是那份共同的目标。”

观音奴收起笑容,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她缓缓起身,走到窗边,轻轻拉开窗棂,让清新的空气涌入屋内,似乎也在驱散着之前的氛围。

“朱雄英,你我皆知,这宫廷之中,没有纯粹的情感,也没有绝对的信任。但我愿意相信你,因为你是我唯一的选择,也是我最后的希望。”观音奴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脆弱,这是她极少在外人面前展露的一面。

朱雄英走到她身边,两人并肩而立,望着窗外那片被翠竹环绕的庭院。

随着这句话的落下,两人之间的气氛似乎变得正常了.也没那么正常,反正回不去了。

重新坐回案几旁,两人开始讨论起很多事情的具体细节,以及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听到治理黄河的事情,观音奴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我就知道,你不会让我失望。你的思路很清晰,既着眼于当前,又兼顾长远。”

朱雄英苦笑了一下:“只是想法虽好,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彻底根治,非一朝一夕之功。”

又说了许久。

夕阳西下,天边染上了一抹绚烂的晚霞。

朱雄英站起身,告别道:“时候不早了,我该回去了,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不能在此久留。”

说完这句话,朱雄英转身离去,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拉长。

观音奴没有起身,就这么目送他离开。

侍女走进来,说了句蒙古语。

观音奴嗔怪地瞪了她一眼:“酸了,怎么起来?”

翌日,朱雄英出城考察关中的用柴情况,为能否在关中东部和陕北推广煤炭作为燃料进行调查。

西安城外一路向北,黄土高原的广袤逐渐铺展在眼前,朱雄英一行人骑着马,缓缓行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阳光斜照,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辉,却也映照出土地上的沟壑,还有贫瘠。

“殿下,前方不远处便是村落,我们或许可以在那里了解些情况。”练子宁指着前方隐约可见的几缕炊烟,提议道。

朱雄英点了点头,一行人加快了马速,不久便来到了村口。

村中景象朴素而宁静,窑洞错落有致,村民们或耕作于垄上,或忙碌于家务,一派与世无争的模样。

嗯,就这地方如果不出大乱子,平常也没啥好争的了。

朱雄英下马,牵着马步行走入村中,他的出现立刻引起了村民们的注意。

几位穿着破旧羊皮外套的老者上前,恭敬地行礼,眼中满是好奇与敬畏,真不知道这么热的天怎么还穿这种衣服。

“不知贵人有何贵干?”

“老丈,我们是西安府来的,不知可否向您请教一二?”朱雄英温和地问道。

随后,朱雄英问了问他们的用柴情况。

其中一位看起来年纪最大的老者闻言,面露难色,犹豫了片刻,还是缓缓开口:“我们这里土地贫瘠,林木稀少,百姓多以砍伐周边树木为柴。但近年来,树木越砍越少,每逢冬日,取暖便成了大难题,只能多弄点羊皮袄方能勉强度日。”

朱雄英闻言,心中更加坚定了推广煤炭的决心。

他环顾四周,只见村中不少房屋旁堆放着干枯的树枝和少量的木柴,显然这些都是村民们辛苦搜集来的宝贵资源。

是的,虽然都是木头,但这对于村民来讲,真的很宝贵了。

“老丈,我知你们艰难,但我有一法,或可解你们燃眉之急。”朱雄英沉声道,随即向老者们介绍了煤炭的用途与优势。

老者们听后,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煤炭?那黑乎乎的东西真能取代木柴?”路过的一位中年汉子忍不住问道。

“不错,煤炭不仅能发更多的热,而且山西和陕西储量都算丰富,足以满足你们日常的取暖与烹饪之需。”朱雄英耐心解释道。

同时示意随行官员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煤炭,点燃一小块,让村民们亲眼见证煤炭的火力。

火光跳跃,温暖而明亮,村民们围在一旁。

“只是.这东西我们没见过啊,难道还要花钱买不成?”

村民对于花钱这件事,还是抱有很强的戒备心理的要是他们有钱,还在这干嘛?

“我见过!”

就在这时候,一个还在流鼻涕的小男孩,骑着一只瘦骨嶙峋的骡子路过,扬着手里当鞭子的枝条直嚷嚷。

小男孩的声音清脆响亮,如同这黄土高原上偶尔掠过的清风,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他从骡背上跳下来,几步跑到众人面前,那股子兴奋劲儿仿佛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秘密。

“我见过!以前挖到过好多呢,黑得跟夜一样,但烧起来可暖和了!”小男孩手舞足蹈地比划着。

朱雄英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色,蹲下身子,平视着小男孩,温和地问道:“慢慢说,在哪见得?你拿来干嘛了?”

小男孩想了想,摇了摇头,但随即又补充道:“没有了,都卖给了镇上的铁匠铺,他们说那个可以用来打铁,火苗子旺得很。”

练子宁在一旁听得仔细,连忙插话道:“殿下,看来煤炭在这里并非全然陌生,只是尚未普及至百姓用。”

铁铉也点头赞同:“不错,而且我们还可以考察一下煤炭的开采,还有运输,确保村民们能够去挖,或者负担得起。”

朱雄英站起身,拍了拍小男孩的头,笑道:“好孩子,谢谢你告诉我们这些,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狗蛋儿!”小男孩响亮地回答,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狗蛋儿,是个好名字。”朱雄英微笑道,随即转身对随行官员们说,“我们接下来先去镇上,找那铁匠铺好好聊聊。”

一行人继续前行,不久便来到了镇上。

镇上的铁匠铺里,炉火正旺,铁匠们挥汗如雨,正忙碌地打造着农具。

朱雄英一行人的到来,引起了铁匠们的注意,他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好奇地打量着这些衣着光鲜的陌生人。

朱雄英说明来意后,铁匠铺的老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详细介绍了煤炭的采购渠道、价格以及使用情况。

正如小男孩所说,煤炭在这里确实被用于冶炼和锻造,因其火力强劲而备受青睐。

“只是,煤炭虽好,但开采不易,运输成本也高。”老板叹息道,“若非我们铁匠铺用量大,寻常百姓家怕是难以承受。”

朱雄英闻言,心中已有了计较。

还是煤炭没有被大规模开采。

陕西和山西在这一代,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也就是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等地,含煤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煤炭地质储量约1340亿吨,是一个巨型煤田。

之所以没有被大规模发现和开采,是因为陕北煤田的可采煤层多达1至14层,煤层厚度不一,煤种多样,主要包括不粘煤、长焰煤等,这些煤种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热值的特点,是优质的低温干馏、工业气化和动力用煤,而陕北煤田里面,灰分小于10%、硫分小于1%的优质煤炭资源甚至能够占到全国探明优质煤炭储量的一半!

这是何等恐怖的资源禀赋?若是不加以利用才叫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此外,陕北地区还有石炭二叠纪煤田和三叠纪煤田,这些煤田同样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种和特性各异,但同样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总之,这些百姓是真正的身在宝山而不自知,守着泉眼去十里外挑水。

不过要想在关中东部和陕北推广煤炭作为燃料,必须解决开采、运输和成本问题。

这就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挑战了,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过,这绝非是什么不可能做到的,在山西和陕西推广煤炭,唯一的代价就是空气污染,而好处就很多了.不仅能够防止黄河中上游的水土流失,而且能够更好地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还能促进煤炭行业的发展,而煤炭行业就是为以后发展重工业打底子的。

在朱雄英的规划里,大明的各区域不说完全均衡发展,但至少都要把重点地区发展起来,这样才算是全面的社会进步。

而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又不尽相同,因此,还是要因地制宜。

“练子宁、铁铉、解缙、夏原吉、胡俨。”朱雄英转身对随行官员说道,“现在需立即着手制定详细的计划,确保煤炭能够尽快惠及关中百姓。”

随行的文官们闻言,纷纷应声。

他们很清楚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一行人随即围坐一起,开始商讨具体的实施方案。

到下午了,阳光渐渐西斜,将他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一群心怀天下的有志之士正携手并肩,为百姓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这些人,都还年轻,都还有理想。

眼见着下一个时代引领风骚的人物们,都在自己的麾下,朱雄英也难免一时失神,有了一种“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错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