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灵异 > 白色果实 > 三论一知一谈——论知识

白色果实 三论一知一谈——论知识

作者:辽宁张小牛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7:3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论知识

很多人不会愿意说出自己的心声,但我愿意,因为我须如此,而且我愿意从基础的说起,比如对“知识”的理解,在说对“知识”的理解之前我先说一下对当下知识传播机构的感觉,除其部分极少数外绝大部分知识的描述者和传递者对大众是误导的,为什么会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呢,很简单,比如问什么是直线,我回答说:“线上任一点沿前后两点无限延伸均得同一轨迹的线即为直线”或者更简单的说:“两个可交叉平面交叉处形成的线即为直线”;如按绝大部分知识传递者而言我的回答一定是零分的;所以他们中绝大部分并没把什么叫知识这个概念正确的传导出来,更可悲的是他们却以此来划分知识等级;我说的并非单指某一部分,而是近乎整体,区别只是在于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思考过人与知识的关系,但是思考过并不等于做到,认识到也不等于理解,所以不以五十步笑百步来看,我将其统一而论也属无奈,见谅;

人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知识”呢,要先说明人与知识到底是什么关系,人与知识间,人为主体知识为客体,因为你是以一个人的存在,所以你才会获取作为这一个人可获取的知识,是因为你决定了你可获取的知识,而非知识决定你,如何获取这些知识或者说获取知识的方法,只决定了获取的速率,就是说如果你的生命是无限的,不管以什么方式你终究会获取你所能获取的一切知识不需要一个称之为书的东西,但现实是没有人做为人的生命是无限的,所以才需要借由“书”来快速获取你可获取的知识,所以将知识与书视为一体,而将人与知识分开是极其可笑的,这就好比是说只有苹果砸在牛顿头上才叫引力一样的愚蠢,也和说字典最有学问一样的可笑;不要觉得我无事生非,很多人就是这样认为的;

在人与知识间,人获取知识可通过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天性,第二种方式是灵感,第三种方式是理解;

人通过三种方式来获取知识,第一种我们称之为天性,比如人生而会做的事,自然界中除人以外很多生物一生中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天性,人也近乎如此,人生下来不需要学习就会具有认识物质世界的一切基础能力可使其生存下来,很多人会理解不了这一点,认为本能可能不算知识,并且据此定义了知识的概念,认为后天通过学习掌握的才算知识,但什么才算后天;人生下来眨眼间理解了光明与黑暗,吸食间理解了满与空,环视间理解了物与物的存在;这算不算知识,这是先天还是后天呢?难道将其定义为光明与黑暗,满与空,不同形态为之方圆后才算知识吗?更深一层说人的记忆是不需要学习的,那如果一个人对其所学丝毫不懂,但却全记住了,这又算不算有知识呢?所以对知识更全面的理解应该为符合天地之规律的皆为知识;

第二种获取方式为灵感,即由人自身以外的信息传递获取所知的方式;大家最可理解的一个词是“顿悟”,突然之间理解了,这突然之间必有无数的信息涌入,只是外人不可知,自身又不可言明,一词“顿悟”又有几人理解呢;牛顿去苹果树下时并没有背着书架,得道之人顿悟之时也并非口咏经文,世间圣贤之大道又有几人由书中所得呢,究其根本无有;

第三种方式理解,由人自身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方式,如人对周围世界事物的思考,人对书的思考也是其中之一;理解和灵感两种方式最主要的区别是,通过理解获取的知识,人都是可以推导出整个获取过程的,比如你解一道题当你思考出来的时候,你是可以清楚的知道你的整个思考过程的,而通过灵感获取的知识,他一定是不能完整的描述出他的思考过程即获取的过程;如一个画家并不一定理解他创作时的具体想法,一个作曲家也不能用音乐知识来解释他创作出来的旋律;当然有能做到的,用美术知识来创作的叫做画匠,用音乐知识来演奏的叫做表演者,我并不是做什么评判,我只是想说这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灵感来源是同源的,通过艺术来表达是最常见和表层的,灵感深层次的表达是来源于思想和整个思想体系,古今真正通过灵感表达出的思想,都是同一的不同层面,都是永恒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