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三百二十七章:弃车保帅

皇兄何故造反? 第三百二十七章:弃车保帅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45: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陈循的话,一下子点醒了在场的众大臣。

不少大臣看了一眼上首面无表情的天子,短暂犹豫之后,各自交换了个眼神,便有了决断。

吏部王文上前,开口道。

“陛下,陈尚书所言有理,苗地之事,兵部虽有过错,但是实则是王骥忧惧避战,欺上瞒下,不听号令之故。”

“方才黄镐信中有言,曾数次遣使往辰州王骥大军驻地,详述平越情况,然王骥近来数月转呈兵部的奏报当中,俱未将平越状况上呈。”

“情报不全,兵部难以做出正确决断,因此,于尚书方才阻止陛下撤换总兵官,虽有过错,然情有可原,若要论罪,当以阻拦军报的王骥当先。”

这话说的略有偏颇。

因为事实上,平越的军报是送往大军驻地求援的,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送往京城,这也不符合程序。

所以,阻拦军报的罪名,实际上略显偏颇。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这种细节已经无人追究了。

这个当口,王骥的罪名越重,兵部的罪名就越轻。

紧接着,户部沈翼也开口道。

“陛下,确是如此,王骥欺上瞒下,粉饰太平,误导兵部,借临机专断之名,行裹足不前之实。”

“以臣之见,除平越城外,其他各城恐战况亦不容乐观,王骥趁我朝廷众臣目光聚于边境之时,懈怠避战,当论首罪,除此之外,提督军务大臣侯琎亦当问罪。”

接连两位七卿大臣出言表态,算是给朝野上下定下了调子。

那就是,这件事情的罪责,全都都由王骥来承担!

事已至此,王骥已经完了。

出了这样的事,朝廷需要有一个人来承担责任,不然的话,无以告慰平越军民长达七个月的坚守,更无以平息,消息传扬出去之后,苗地百姓的怒火。

于谦在朝中的地位太重了,这个锅不能由兵部来背,那么,就只能是前线负责指挥的总兵官王骥,来承担这个责任了。

而且,表态的人是王文和沈翼,这两位的身份地位也不一般。

撇去七卿的地位不谈,如今朝中文臣,最受天子信重的当属王文,无可置疑。

近些日子一来,天子召见沈翼的次数也颇多,加上前一次公开的为户部撑腰,倚重之意毫不掩饰。

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两个的表态,可以窥出天子的心意。

确定了这一点,朝野上下提着的一口气就放下了一半。

只要天子没有下定决心要拿下于少保,那么一切都好办。

科道风宪当中,立刻有不少御史站了出来,道。

“陛下,京中近来传言纷纷,称王骥陈兵不前,非因地势不熟,实乃因朝廷边境危难,其有拥兵自重,挟寇自保之意,此等心怀不轨之事,朝廷当遣员详查,万不可疏忽。”

紧随其后,又有大臣站出来,道。

“确实如此,空穴不能来风,王骥三征麓川,徒劳无功,此番出征,会川卫训导詹英曾向朝廷上疏,弹劾王骥役民夫,舁彩绘,散土司以邀厚利,师行无纪,擅用腐刑,假进御之名以充私役。”

“时法司欲遣官员彻查,却遭王振拦阻,终不了了之,可见王骥与王振交情匪浅。”

“土木一役,王振罪大恶极,同党皆遭朝廷清算,王骥在此时拥兵不前,绝非为国为公,实乃挟寇自重,妄图令朝廷顾忌苗地局势而宽宥其罪,其心实为可诛也!”

还是那句话,确定了大方向,文臣们翻旧账的功夫,一个比一个强。

从王骥三征麓川,靡费无功,到他行军途中遭受的种种弹劾,再到他和王振的私交,以及王振为他说情庇护。

一桩桩一件件,全都被翻了出来。

一时之间,朝堂上物议沸腾,王骥成了罪不容赦之辈。

在一片议论纷纷当中,最终,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镒上前道。

“陛下,王骥之罪,当详查之,臣请陛下命南京都察院,刑部,大理寺联合遣员,前往苗地彻查此事,详正其罪。”

“至于兵部,未能及时体察王骥险恶用心,确实有过,但是若说识人不明,用人不当,未免过于苛责。”

“派王骥前往苗地平叛的诏令,乃是去岁六月中旬发出,彼时于尚书尚是兵部侍郎,兵部诸事皆由前尚书邝野主理,朝中大政则被王振把持,派遣王骥之议,乃王振力主。”

“至于后来,未能及时撤换王骥,一是因边境纷乱,无暇顾及,二是因王骥欺上瞒下,隐瞒苗地局势。”

“故臣斗胆,请陛下仁慈恩宽,勿罪兵部,勿罪于尚书。”

陈镒的话,算是给了王骥最后的一锤。

他这番话,几乎是彻底将王骥划归了王振一党。

众所周知,王振罪大恶极,任人唯亲,揽权自重。

将派遣王骥前去平叛的过失,全部都推到王振的身上,是朝臣们最能够接受,也最周全的解决办法。

如此一来,识人不明就和于谦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最多也就是,除夕日的时候,于谦曾经反对撤换总兵官有些惹人非议。

但是平心而论,当时的局面,于谦做的并不算错。

统领十万大军的总兵官,要撤换的话,的确需要慎加考量,于谦之所以阻止,是出于兵部尚书的责任。

毕竟,谁也没有想到,平越的局势恶劣至此。

不过如此一来,王骥的罪名就不止是忧惧避战,裹足不前这么简单了,被划为王振一党,那罪名可就大了。

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没人管王骥的下场了,只要不牵连于谦,一切都好说。

于是,群臣纷纷拜倒,道。

“请陛下仁慈恩宽,勿罪兵部,勿罪于尚书。”

朝堂上统一了意见,朱祁钰也点了点头。

这个时候,按照惯例,原本应该是再问一下于谦的辩解的,但是思忖了一下,朱祁钰决定不搭理这个死脑筋,直接道。

“既然如此,准总宪所言,命南京大理寺,南京刑部,南京都察院联合遣员,前往苗地核查平越境况,确认是否有瞒报军情,挟寇自重一事。”

“罢去王骥,侯琎一应官职,押入诏狱,命锦衣卫详查王骥与王振是否有所勾结,营私舞弊,清查之后,如实回禀,再行处置。”

听到天子将这桩事情交给了锦衣卫,群臣心中便有了数。

这回王骥,算是在劫难逃了!

勾结王振,挟寇自重这两条罪名,一旦坐实,可就不止是罢免官职这么简单了。

如此大罪,即便是王骥有爵位傍身,一个流放千里戍边,也是决然免不了的。

若是能够有更加切实的证据,恐怕性命能不能保得住都两说。

当然,王骥的死活,已经没有人关心了,他们在意的是,天子会怎么处置于谦。

所幸,天子也没有让他们等太久,紧接着就将目光落在了沉默无言的于谦身上,轻叹一声开口道。

“兵部尚书于谦,未能及时体察苗地局势,放任王骥裹足不前,有失职之罪。”

“念及其为国操劳,一片忠心,免去其京营提督大臣一职,罚俸三月,禁足府中三日思过,以示惩戒。”

众臣心中松了口气的同时,也隐约有些失落。

说到底,京营还是没有保住,不过所幸的是,于尚书没什么大事,这番处罚,算是小惩大诫,总算是平安度过。

于是众臣再度拜倒,齐声高呼。

“陛下英明。”

朱祁钰点了点头,从御座上起身,淡淡的吩咐了一句。

“退朝。”

于是,这场惊心动魄的早朝,总算是到此落下了帷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