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真相

皇兄何故造反? 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真相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45: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此次陈循和怀恩前来,虽然说是问话,但是实际上,就是陈循求的恩旨,前来探望杜宁的。

只不过,为了避免勾连,所以有怀恩这个内宫大珰前来陪同而已,所以,打从一开始,怀恩就没怎么说话,就只是听着而已。

直到刚刚,他开口插话,也只是提醒杜宁不得欺君而已,在遵守规矩方面,怀恩一向做的很好。

不过,有些人就不一样了,眼瞧着怀恩这个天子的随身太监出言,一旁的毕旺顿时来了精神,声音也变得有些严厉起来,道。

“杜大人,如今是奉旨问话,你还不将一切都如实道来?”

“福建巡抚历年贿赂,加起来何止数十万白银,如此巨额的银两,就凭你老家的几百亩薄田,再加上日常的宴饮,恐怕连十之一二都花不掉吧?”

“快说,你将这笔银钱都藏在哪了!”

这副口气,惹得身旁的陈循和怀恩都不由将目光投了过来,不过,毕旺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暗暗有些自得。

相对而言,作为被质问的对象,杜宁的脸色就平静的多,他抬起头看着毕旺,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反问道。

“毕大人,伱刚刚所问的,应该属于案情的范畴吧,那么敢问大人,可有陛下命你主审此案的圣旨,我若不答,大人是否要动用刑讯?”

说到底,杜宁也是当过大理寺卿的人,审案子的流程和细节,他是清清楚楚的。

毕旺刚刚的质问,其中提到了福建巡抚贾修平行贿的数额,这明显属于案子本身需要核实的内容。

而这桩案子,主审的是刑部,锦衣卫只有羁押之责,并无审问之权,更不要说,在场还有陈循和怀恩在旁看着。

这不客气的反问,让毕旺脸色立刻就变得有些难看,但是,一时之间,他也想不出什么反驳的话。

倒是一旁的陈循,见此状况,拧眉开口道。

“宗谧,他问你不愿意回答,那我呢?你打算,也对老夫缄口不言吗?”

这番话说的颇带有几分严厉,真就像是老师在教训犯错的学生一般。

这个时候,一旁的怀恩又开口道。

“杜大人,您这桩案子,陛下十分关注,若有什么隐情,今日不说,以后刑部审问,也是要说的,倒不妨省了这些时间,说出来吧,陛下既然允准陈尚书过来,也是想给您一个机会,杜大人,切莫辜负圣恩啊!”

这番话说完,杜宁的神色有些挣扎,他低下头思索了片刻,随后抬起头,叹了口气,道。

“怀恩公公,陈师,这其中隐情,我可以说,但是……”

说着话,杜宁看向了一旁的毕旺。

于是,在场几个人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怀恩稍一沉吟,转向毕旺,开口道。

“同知大人,可否暂时回避一下?”

毕旺的脸色有些凝滞,显然,对于杜宁独独把他排除在外的举动十分不满,不过,怀恩这个御前总管太监发了话,虽然说二者没有统属的关系,可他也不敢得罪对方,想了想,毕旺开口道。

“怀大监,照规矩我得陪在这里,不过,您亲自发话,我也不好不给面子,这样吧,我去远处看着,也不让旁人过来,若有什么事情,您和陈尚书高声呼喊便是。”

“那就多谢毕同知了。”

怀恩微微欠了欠身,算是作为感谢。

随后,毕旺看了牢房中的杜宁一眼,和刚刚的狱卒一样,退到了远处能够看到牢房状况,但是听不到谈话内容的地方。

将毕旺打发走了,陈循这才将目光重新看向杜宁,道。

“到底怎么回事,现在你总可以说了……”

于是,杜宁这才抬起头,看了一眼旁边的怀恩,随后道。

“贾修平这些年,的确给我送了不少银子,每一笔,我都记着,总共加起来,有四十二万七千四十五两,包括金银器物,还有送来的字画古董变卖所得。”

开口第一句话,就让陈循一阵惊讶,事到如今,案情他基本已经清楚了,但是,毕竟案子不是他主审的,所以,具体涉及到了多少的数额和往来张目,陈循是不知道的。

如今,听杜宁亲自承认下来,震惊之余,却难掩浓浓的失望,他原本以为,这件案子会有什么冤情,但是如今看来,还是他太看好这个学生了。

深吸了一口气,陈循的脸色冷了下来,问道。

“所以,银子呢?”

四十多万两银子,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若要换成粮食,得有上百万石,购置成良田,也要有万亩以上。

可是,就目前从杜家查抄的财产来看,就算是加上老家的田地和宅院,也远远不及这个数字。

“花了……”

杜宁深深的叹了口气,道。

“家乡的良田和宅院,是我用这些年的俸禄购置的,至于贾修平送来的这些银子,我让几个在福建做生意的后辈同乡,在当地修了几条水渠,然后,建了不少义庄,购置了一些良田,收容无家可归的百姓,又在义庄里头建了学堂,算是……略尽绵薄之力。”

这番话说完,陈循和怀恩二人顿时面面相觑,他们想过很多的答案,但是,却唯独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状况。

踌躇了片刻,怀恩问道。

“杜大人,可有名单?”

如果说杜宁所说的属实,那么四十多万两的银子,足可以让一个地方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要开设义庄,那么,至少也应该能够支撑起上百个义庄的规模。

这么大的动静,如果想要核实的话,是很容易的。

杜宁沉吟片刻,道。

“有纸笔吗?”

于是,怀恩对着远处等待的毕旺等人招了招手,将狱卒唤了过来,很快,便拿来了一套笔墨纸砚。

随着牢门上沉重的大锁被打开,杜宁在众人的注视下,就着刚刚搬过来的小案,提笔写下了几行小字。

将狱卒重新打发走,怀恩接过杜宁递过来的纸张打眼看去,上头写了大约七八个姓名,每个姓名后头,跟着籍贯,年岁等一些基本信息,最后便是地址。

怀恩粗粗看了一下,这些地方都在福建境内,但是,却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而且,有不少距离还相隔甚远。

“……这是这些人的名字,他们都是些商人,每次他们到京城做生意的时候,我会把钱交给他们,让他们替我办事,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有一本详细的账册,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会写信给我,后来,我得到消息之后,就把这些信都烧了,不过,账册还在他们手里,若要核实,照着这份名单上的地址去找就可以了……”

听了杜宁的解释,怀恩点了点头,将纸张折好,装进信封当中收起来,并未多言。

见此状况,陈循拧着的眉头微微绽开,原本浓浓的失望,如今却夹杂着一丝不解,他问道。

“这些事情,你从未对别人说过?”

闻言,杜宁的神色有些苦涩,道。

“来路不正的银子,即便是用在了正途上,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不说还好,他这句话,让陈循原本平息下来的怒火,顿时又升腾起来,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道。

“你既然知道这些银子来路不正,又为何要收?圣人之言往日的教导,朝廷对你的恩德,难道说你都忘了吗?”

杜宁沉默着,一旁的怀恩却神色一动,显然,这才是关键的问题,也是包括皇帝在内,朝堂上下一直疑惑不解的问题。

这么多年以来,杜宁在朝中的风评一直很好,不少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评价他为人清介,虽然不能算是两袖清风,但是,在朝中也算是清廉自守,向来没有什么劣迹。

正因如此,他才能够得到陈循的赏识,一路走到现在,甚至有希望触及到七卿的门槛。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被查出来,受贿多年,累计数十万两,不少朝中官员都觉得,这其中必有隐情。

毕竟,一个人想要装一时容易,但是数十年如一日,在大多数人口中的风评都很好,就非常困难了。

牢房内外,三人相对,杜宁沉默着,似乎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外间的雨越下越急,雷光闪烁不定,一次次的划破昏暗的天空。

不知过了多久,杜宁略显艰难的声音响起。

“我最初发现贾修平和倭寇有所勾结,是在十一年前,福建参政任上……”

话开了头,就好说了,大约花了半盏茶的时间,杜宁将一切的来龙去脉都说了一遍。

其实事情也很简单,正统三年,那个时候,还是三杨当政时期,清流的力量节节攀升,作为新一代最有希望的几个人之外,杜宁自然是受到了重用,在朝中累积了足够的资历,借着主修宣宗实录的功劳,升任福建参政。

杜宁虽然出身翰林,但是,却并非不通实务,在短暂的适应之后,他迅速上手了地方的政务,在当地政绩斐然。

三年之后,在吏部考评当中,他获得了中上的评价,顺理成章的被当时已经是翰林学士的陈循提议,调回京师升任工部侍郎兼侍读学士。

但是,就在即将调回京师的前三个月,他却意外发现,时任漳州府推官的贾修平和当地的一伙倭寇有所联系。

这件事情,原本源于一对受了倭寇劫掠的年轻夫妇拦轿告状,杜宁顺藤摸瓜,最终查到了贾修平的身上。

“当时,我本打算将此事禀奏朝廷,以国法严惩此贼,但是,消息很快就走漏了,于是,当天晚上,贾修平就找上了我……”

杜宁的神色恍惚,似乎回到了当时的场景。

当时的杜宁,年轻气盛,朝中又有陈循撑腰,自然不会在意一个区区的府推官,所以,只是打算虚以委蛇,将人给打发走,然后继续密奏朝廷,但是那次谈话,却深刻的改变了杜宁的认知。

“……那天晚上,贾修平知道,他没办法拦住我,所以,干脆将一切都如实说了出来,也是从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本和倭寇勾结的,不止他一个,从当地的士绅商贾,到府衙县衙的小吏,官员,都有人参与其中,背后影响的范围之大,难以衡量……”

说出这番话时,杜宁的神色颇为挫败,可想而知,他最初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有多么震惊。

但是,面对这样的消息,陈循却只是冷声开口,道。

“所以,你就选择了和他同流合污?”

杜宁回过神来,摇了摇头,道。

“当然不是,我当时只感到愤怒,福建官场糜烂至此,正是需要朝廷下大力气整饬才对,所以,我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想法,反而更加坚定,要将此事禀告朝廷,可是,接下来贾修平的话,却让我改变了主意……”

在陈循和怀恩凝视的目光当中,杜宁长长的吐了口气,继续道。

“当时,贾修平拿出了整个漳州府的户册和赋册,他告诉我,之所以这些倭寇能够肆虐猖獗,就是因为官府在纵容,而官府之所以会纵容他们,是因为这些倭寇当中,有很多都是当地的渔民,他们或是为了躲避徭役,或是为了生计,被迫假扮倭寇,赖以为生。”

“这些人违背海禁,走私各种货物,是朝廷通缉的匪徒,但是,他们自己也是出身良善人家,而且,海边贫瘠,没有这些走私的商人,那些普通的渔民想要买到生活的必需品,要跑很远的路,花更高的价格,而他们打到的鱼,捞起来的珍珠,想要卖出去,也要跑很远,还会被压价。”

“朝廷剿倭,剿了一批,很快就会又有一批,是因为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倭寇,而是被迫无奈的渔民。”

“我若将此事上禀朝廷,那么,朝廷震怒之下,必将严查此案,福建的官员们抓一批,杀一批,这不可惜,是他们应得的。”

“那些落草为寇的渔民,虽然我也不忍,可毕竟是违背了朝廷法度,严惩亦是应当,但是,这么做却只是治标不治本而已,如果能够根除倭寇,付出代价也算值得,但是,这在当时,是无法做到的,就算剿了一批,杀了一批,最后还是会死灰复燃。”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空档期当中,原本那些依靠走私商人为生的渔民,也会没了生路。”

“这才是我最终放弃将此事揭开的原因……”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