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好消息

皇兄何故造反?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好消息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45: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很快,年节就过去了,朝廷开印的第一天,总算是传来了好消息,朱祁钰期盼已久的商船,终于回航了。

这次回航,带回了大笔的银两和各种珠宝珍奇之物,这对于如今正在为了雪灾发愁的朝廷来说,无疑是解了燃眉之急。

当然,对于朱祁钰来说,更重要的是,这次出航,重新探明了当初郑和下西洋的海路,对已有的海图做出了修正。

除此之外,之前被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出去的私人商船,也陆陆续续的都回到了漳州,只不过,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迎接他们的,不是早就和那些假倭约定好的士绅,而是朝廷的大军。

这拨商人里头,有不少人,就是出自当地的乡绅商贾之家,如今,他们不在的这段时间里,老底儿都被掀了,所以理所当然的,他们运回来的大批香料,胡椒还有外国的一些商品,也都被于谦带着人给直接查抄了。

乾清宫中,朱祁钰看着面前的奏疏,心中不由一阵赞叹,这份奏疏里头,于谦将整件事情描述的轻描淡写,可实际上,他又岂能猜不出来,这中间有多少波折。

这些商人不是傻子,至少在临近漳州的时候,一定会发现不对劲儿,就算是他们不好立即远遁,可毕竟在海上混日子久了,想要抓起来,必然困难重重,更不要提,他们的手中还有描绘好的海图,虽然这份奏疏里只提了一嘴,可也的确印证了朱祁钰的想法,手里的海图,会成为他们要挟官府的手段。

只不过,不管手段再多,到底,还是在于谦的带领下,安全的被接管了,如此一来,倒是让朱祁钰了了一桩心事,有了这么一大笔银两入账,很多的事情就好办了,之前准备的一些手段,也可以暂时不必用上了。

将手里的奏疏搁下,朱祁钰沉吟片刻,对着怀恩吩咐道。

“将六部的几位尚书,还有内阁的众人召来,朕有事要和他们商议!”

怀恩领命下去找人,不多时,这几位尚书便先后抵达,在偏殿简单碰了个头,然后一起进到了殿中。

“臣等叩见陛下!”

行礼各毕之后,朱祁钰便拿出了刚刚收到的奏疏,让人递了下去,按照惯例,自然是吏部最先拿到,王文看完之后,目光立刻就看向了一旁的沈翼,眼神中带着一丝艳羡,同时也有几分古怪,让后者一阵摸不着头脑。

于谦上的是密疏,虽然走的仍然是通政司,可内容是保密的,所以,他们只是隐约猜测,漳州那边有了什么好消息,毕竟,如果是坏消息,就该用急报而不是这种慢悠悠的密疏了。

只是,在他们看来,这种时候,就算是有好消息,无非也就是又抓了一些倭寇而已,值不当什么太高兴。

因此,当沈翼接过奏疏,三两眼看到重点之后,险些眼前一黑栽倒过去,不过,沈尚书到底是心智坚韧,不仅没有真的倒下去,反而瞪大了眼睛,一遍遍的核对着眼前看到的数字,生怕自己看错了一样。

不过,等到沈尚书平复心绪,看到最后以后,脸色也是微微有些变化,然后沉默着,将奏疏递给了旁边的几人。

很快,奏疏在所有人的手里转了一圈,最后回到了御案上,轻轻按着手里的奏疏,朱祁钰笑了笑,道。

“此次于少保征剿倭寇,却意外捕获了这么多的走私商船,着实可谓是意外之喜,依朕看来,这可算得上是大功一件啊!”

啊对对对!

底下的一众大臣心里不由撇了撇嘴,他们个个都是人精,看到这份奏疏之后,之前想不通的很多问题,也都立刻有了答案。

怪不得之前明明朝廷财政吃紧,天子还是执意要派大军出征,剿灭倭寇,而且,在扫平倭寇之后,还是迟迟不肯让大军回返,原来是在这等着呢……

按照奏疏当中所述的,这次从这些商船上所缴获的香料,宝石,金银器物等加起来,足足有接近一百五十万两之多。

不夸张的说,在接连的花销之下,现如今国库有没有这么多的银子都未必,这个数字,已经能够占到朝廷一年税赋的半数以上了。

这么多的银子,如果没有大军驻扎,还真保不齐能不能顺利的运回京师。

由果推因,这件事情要没有天子在背后捣鬼,他们自己都不信。

不过,无论如何,有了银子,很多事情就好办了,在看到奏疏的第一时间,沈尚书就已经在盘算着,这些银子该如何规划了。

至于这笔银子的来源,老大人们除了有些感叹,天子现在是越来越喜欢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手段了,也没什么太大的感觉。

反正,这些商贾本身就是走私出去的,而且看样子,里头有不少人,之前就和倭寇早有勾结,现如今只是把他们的商船抄没,命还留着,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

不过……

看着底下几人一阵迟疑的样子,朱祁钰有些不高兴,道。

“如此好事,可解朝廷的燃眉之急,浙江,山东一带的雪灾,也必定可以安然度过,难道诸位卿家觉得有什么不好吗?”

好,当然好……

要是于谦在最后,没有提出要开放海禁的话,就更好了!

底下的一众大臣面面相觑,心头不由苦笑一声,不错,他们之所以在看完奏疏之后,会露出这样的表情,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于谦在奏疏的最后,借此次商船之事,首次提出了应当开放海禁,并力陈了所谓开海之利。

这才是在场的诸多大臣神色复杂的原因,朝廷解了燃眉之急,当然是好事。

可是,如果说他们这个时候大肆的赞赏于谦,其实也就是变相认同了于谦开海的想法。

但这件事情实在太大了,而且,由于谦这么一个朝中重臣提出,份量非比寻常,所以,他们自然是要慎之又慎。

殿中沉默了片刻,眼瞧着天子的脸色难看,隐隐有发难之意,一旁的沈翼才赶忙道。

“陛下所言甚是,此次于少保和张都督二人带兵出兵,不仅扫平倭寇,靖宁海疆,而且还查到了这么多和倭寇勾结的走私商人,此举实在是大快人心,朝廷理当论功!”

此话一出,在场的一众大臣赶忙附和,一时之间,殿中沉默的氛围打破,但是,他们却只肯将这份功劳,归在征剿倭寇当中,对于开海的提议,却绝口不提。

见此状况,朱祁钰摇了摇头,心中叹了一声,也没什么好遮掩的,直接了当的开口,道。

“于少保在此奏当中,言道海禁之弊,认为朝廷应该开放海禁,允许商贾出海贸易,诸卿觉得如何?”

啊这……

底下的不少大臣顿时都卡了壳,他们想到了,于谦的这份奏疏,很有可能也是天子的意思,却没想到,天子如此直接。

面面相觑了一阵,让人没料到的是,这次率先出面的,竟然是一向与世无争的礼部大宗伯,胡濙。

“陛下,海禁乃是祖制,历代先皇皆厉行海禁,如今朝廷,岂可因微末之利,而动摇祖制,臣恳请陛下三思。”

朱祁钰的目光闪动,也有些意外,没想到第一个出来反对的,就如此棘手。

不过,他转念一想也就明白过来了,虽然说当初太宗皇帝组织了郑和下西洋等一系列出海的活动,但是,在海禁政策上,却也没有放松过,相反的,太宗时代,海禁的政策反而在逐步加强。

说白了,太宗皇帝下西洋,除了某种不能明说的目的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煊赫国威,以各个小国的臣服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这是官方行为,朝廷禁海,禁的是小民百姓和商贾走私,和下西洋完全是两码事。

甚至于相反的,海禁作为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太宗皇帝肯定是要维护的,从这一点出发,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胡濙这个老家伙,会头一个站出来反对了。

面对这么一个五朝老臣,朱祁钰也感到有些头疼,不过所幸,他也没想着这么大的事情,今天就能定下来,看着胡濙坚定的神色,他沉吟着开口道。

“大宗伯所言有理,民间走私,的确不可放任,不过,太祖皇帝定海禁之制,是为了海疆靖平,太宗年间曾派郑和下西洋,可见和海外诸国相交往贸易,同海禁之制并不相悖,此次捕获走私商船,可见海贸之利,若能开放海贸,恐怕其好处不亚于互市。”

“近年来,我大明各地连年灾情频频,若是能够开放海贸,或许能让朝廷岁入增加,更加平稳的度过灾情,也是好事,其他的几位卿家,你们觉得呢?”

胡濙这个老家伙,他的死穴就是太宗皇帝,他反对海禁,根源在于太宗皇帝也同样厉行海禁,既然如此,朱祁钰就同样把太宗皇帝下西洋给抬出来,果不其然,这话一出,胡濙便有些犹豫。

见此状况,一旁的沈翼也立刻明白了朱祁钰的意思,踌躇了片刻,上前道。

“陛下所言有理,臣以为,海禁不可完全放开,但是,海贸可以商榷,于少保这份奏疏当中,提到了回归的商船当中,也有皇庄派出的商船,臣以为,或可仿效互市,引援此前太宗皇帝下西洋之例,命皇庄主持商队,开展海贸,如此,既不动摇祖制,也可享有海贸之利。”

说白了,就是给海贸披上一层官方的皮,来绕过海禁的限制,这番话一出,一旁的胡濙沉吟片刻,拱手退了下去,算是勉强答应了这个提议。

见此状况,朱祁钰也轻轻松了口气,胡濙是礼部尚书,而且,他提出来的这个问题,也并非是刻意为难,而是有着现实意义的,这个法子他认可了,祖制的这一关,便算是勉强过了。

不过,这仅仅只是开始而已,接下来的问题还有很多,紧随着沈翼之后,兵部的王翱稍一犹豫,也出列道。

“陛下,如今剿倭之事已然告一段落,大军在外久驻,靡耗甚重,也会让军心动荡,臣以为,应当尽快召回征倭大军,为其叙功升赏,以安军民之心。”

这话一出,殿中的不少大臣,都看向了上首的天子,王翱的这番话,看似和眼前开海的事情没有关系,但是实则,却是指出了另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果要开海的话,势必要牵扯到驻军的问题,大明厉行海禁,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无暇南北同顾,海上贸易固然有诸多益处,但同样也会滋生很多问题,沿海一代的百姓因为环境恶劣,所以盗匪丛生,性情也并不平和,海贸若开,地方上肯定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如此一来,要保证地方的稳定,势必要驻扎更多的军队。

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调兵过去就可以了,这种常驻军队,要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否要设置新的衙门,每个地方要增设多少的官军,这些官军由谁来管辖,如何保证对官军的控制力,官军的粮饷军费如何支出,由谁来负责,从何处调兵过去,被调走的的确兵员如何补充……各种各样的问题,绝非是一句话就可以简单解决的。

王翱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试探天子,是否有将征倭大军常驻漳州的打算,而且不出意外的是,朱祁钰在沉吟片刻之后,还是摇了摇头,道。

“征倭大军暂时还是先留在漳州……”

见到底下一众大臣皱起了眉头,朱祁钰叹了口气,解释道。

“如今福建窝案尚未审结,这么多的官员牵涉其中,整个福建官场几乎为之一空,如今新的官员尚未上任,如果大军离开,不免会生出事端,所以,还是暂时让大军驻扎在漳州,一旦出现变乱,也好及时控制,至于返回之事,待局势稳定之后,再谈不迟。”

这番话说完,底下一众大臣相互看了一眼,倒是也没有太过反对,算是勉强接受了这个说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