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选谁

皇兄何故造反? 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选谁

作者:月麒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45:5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夜,于府。

虽然说,于谦已经被调出京师,但是,他的职衔是右都御史,挂在都察院下,所以按惯例,依旧算是京官,所以,于府也自然仍然安在京师,并没有跟着于谦一起折腾。

不过,自从于谦出京之后,俞士悦到于府拜访的次数就少了很多,轿子刚刚停下,俞士悦便瞧见了,迎在府门前的于冕。

“见过世伯,家父命我在此迎候,说是世伯到了,便引世伯过去见他。”

俞士悦下了轿,听得于冕如此说,倒是挑了挑眉,道。

“你爹怎么知道,我今天要过来?”

要知道,他可是见到了圣旨之后,临时起意才决定要来,提前没有送拜帖,这于谦连这都能料到,难不成是出京一趟,学了卜算之术?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世伯一会不妨问问父亲。”

于冕一边带着俞士悦往前走,一边开口道。

见此状况,俞士悦倒是暗暗点了点头,这孩子经过上次的事情之后,倒的确是稳重了许多。

“仕朝兄,好久不见!”

行到院中,便见得于谦已经迎在了书房门外,俞士悦笑着回了个礼,二人寒暄了两句,便到了书房当中落座。

面前案上茶香袅袅,于谦开口道。

“仕朝兄此来,是为了出兵剿倭一事?”

“是,也不是!”

俞士悦抿了口茶,面色也微微肃然起来,道。

“内阁刚刚接到旨意,陛下已经下诏,命你为提督福建等处军务大臣,参与此次剿倭,这个消息,想必你已知道了吧?”

圣旨下午才到内阁,真正要明发朝廷,至少也要等到明天了,但是,俞士悦这话却不是问句,而是带着笃定的反问。

于谦也没有否认,轻轻点了点头,道。

“不错,之前我刚刚回京,去向陛下复旨的时候,陛下便已经对我说起过此事。”

于是,俞士悦搁下杯子,看着于谦,一副果然如此的样子。

停了片刻,他叹了口气,道。

“既是如此,今日朝上,你还敢这么出风头?”

今天早朝上的事情,如今都已经传开了,但是,时间太短,还没有发酵开来。

不过,可想而知的是,出兵剿倭这样的大事,即便是已经决定下来,朝堂上必定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言论和看法出现的。

早朝上,于谦如此言辞犀利的和王竑对峙,不可能不引起朝中诸臣的议论。

如果说,仅仅是如此也就罢了,但是,如今天子一道诏书降下,命于谦提督军务,这舆论的走向,可就未必那么单纯了。

俞士悦能够想象,要不了几日,就会出现于谦曲意逢迎天子的言论出现。

所以说,这才是让他想不明白的地方,天子既然早就定下了要让于谦来接下这个差事,那么,于谦理应低调才是。

毕竟,站在朝臣的立场上,王竑的道理,才是站得住脚的,朝廷要剿倭,大多数时候,都是力战无功,徒增靡耗而已……

听了这句问话,于谦倒是沉默了下来,端起茶盏饮了一口,并未说话。

见此状况,俞士悦皱了皱眉,道。

“看来我猜的没错,这件事情另有隐情,怎么,不方便说吗?”

对于于谦,俞士悦是了解的,刚刚的那番道理,他能想的明白,于谦也不会不懂,既是如此,于谦还这么做,只能说明,天子另有说明理由,说服了于谦。

闻听此言,于谦沉吟片刻,最终道。

“仕朝兄,不知你对朝廷的海禁政策,是何看法?”

海禁?

俞士悦微微有些意外,但是很快,他就想到了早朝上,于谦和王竑对峙的时候所说的话。

当时他没有细想,可是此刻再回顾当时于谦所说的话,却的确品出了一丝不同的意味。

“稳妥之策!”

沉吟片刻,俞士悦便开口道。

“王竑今日所言,虽然有些偏颇,但是却也不无道理,倭寇海上战力强大,可到了陆上,却双拳难敌四手,厉行海禁,至少可以保住沿海安宁,虽然会时候倭寇袭扰之事发生,可利大于弊……”

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朝臣,对于海禁的看法。

闻听此言,于谦思索了一下,最终,还是把自己那日和皇帝的奏对,挑拣着关于海禁的部分,简略说了一遍。

“……按陛下的意思此次出兵剿倭,并非是为了根治倭寇,而是要保证皇店的海船能够顺利回归,届时,海上航路若能打通,恐是一条不亚于互市的财源。”

虽然说,私下奏对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泄露,但是,天子既然没有让他保密,便说明,还是可以透露一些的。

“你的意思是,陛下要开海?”

俞士悦眨了眨眼睛,脸色有些讶然。

他虽然已经料到了,这件事情背后不简单,但是,却没想到,藏着这么大的干系。

开海可不是闹着玩的,海禁政策,毕竟是太祖定下的国策,若要动摇,其难度比当初开放互市,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这个问题还不单单是祖制的问题,要知道,除了太祖皇帝之外,太宗,宣宗等历代先帝,也都曾不同程度的申明过海禁政策,真的要开海,不亚于和历代先皇作对。

除此之外,大明的根本是农业,而茫茫大海,肯定是不能种地的,开海的最大作用,自然就是海贸,那么,就会牵扯到重农抑商的国策上来。

别的不说,商人要出海,那么,他们应该负担的徭役,赋税该如何计算,是否要放宽对于商人的限制,都是朝廷要考虑的。

而且,既然要开海,除了大明的商队出海,肯定也会有别国的商队过来,两者之间如何交往,如果这些商队携带武器又该如何,是否要增加新的衙门和官员专门负责,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解决,并不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能办成的。

于谦迟疑了片刻,道。

“陛下只是有这个想法,但是,到底如何,还要看皇店的收获如何……”

“不过,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事,陛下说得对,沿海的百姓,太过困苦,朝廷厉行海禁,说到底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沿海贫瘠,税赋难以收缴,百姓日子过的也苦,如若能够开此通路,对于百姓来说,是有大好处的。”

“可是……”

听到于谦这么说,俞士悦有些沉默,片刻之后,他开口道。

“廷益,你可知道,这件事情的难度和难处?”

闻言,于谦又沉默下来,随后,他再度开口,神色却十分坚定,道。

“事虽难,若利于社稷百姓,岂可惜身?”

…………

这一日,俞士悦和于谦谈了很多,二人一直聊到深夜,方才回府,只不过,当俞士悦离开于府的时候,神色之间,却不由多了几分复杂之意。

朝局复杂,天灾频发,在此状况下,天子锐意,却不知到底是福是祸。

一晃半个月过去,距离年关,已经不到一个月了,虽然说,挂印出征的人选还没有定下来,但是,于谦这个提督大臣一定下来,群臣也就都松了口气,纷纷开始筹备出兵的事宜。

不过,即便如此,这个挂印的人选,也还是朝廷上下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光是这些日子,递上来的举荐奏疏,就有不下几十份。

不得不说,英国公府的实力还是足够的,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内,十几家勋贵府邸,都上书举荐了张輗,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次,定国公府竟然也毫不示弱,一连七八家的奏疏递上来,都是举荐武兴的。

乾清宫中,朱祁钰看着面前刚刚送来的奏疏,也不由有些犹豫。

这次武兴突然冒出来,的确也是他没有想到的,原本,朱祁钰心中的人选,的确就是张輗。

之所以选他,有两个理由,一个就是,如今英国公府正在收拢势力,既然如此,还是要给些机会的,压的太死,反而有时候达不到效果,而且,有于谦在,如果张輗出什么岔子的话,也能顺利接手。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明岁的灾情严重,所以,像是英国公府这种不安定因素,要打发出去。

这个时候,朱祁钰可不希望,南宫那边借机给他捣什么乱。

但是,张輗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他打仗的能耐实在是不够,虽然说,挂印的主将不必亲自上战场,可终归朱祁钰还是有些不放心。

相对而言,武兴本就出身军伍,战阵的经验丰富,由他出战把握会更大些。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武兴的资历,军功实际上都已经差不多了,如果说,他此战能够大胜的话,便有可能借此获取爵位。

武兴本身属于定国公府一脉,如今定国公府想要推武兴上位,其实也是在释放善意,所以,这才是朱祁钰为难的地方。

在此之前,朝中的勋贵,一向以英国公府和成国公府为首,军府当中,也大半被他们把持。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那么朱祁钰势必要扶植自己的力量,范广和杨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朝中勋贵众多,仅凭他们两个的力量还是太弱。

如此一来,定国公府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作为老牌的公府,就算平时再低调,可底蕴总是有的,和新晋的这些勋贵相比,定国公府的优势就在于,如果朱祁钰想要替换掉原本军府当中其他两大公府,尤其是英国公府的人的话,定国公府有很多现成的,这些人或许不够出众,但总是勉强可用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定国公府一脉,在宣德,正统两朝都不受重用,所以,提拔他们不用担心立场问题。

只不过,这一脉的缺点,就是太过安逸,没有太多的进取之心,而且,能推出来的人,才能也的确就只能说是够用而已。

严格意义上来说,之前的丰城侯,如今的丰国公李贤,也算是定国公府的人,这一点,在他身上就体现的很明显。

朱祁钰曾经想过,让李贤来作为勋贵的顶梁柱,可惜的是,他的才能魄力的确有限,虽然能起一些用,可要指着他扛事儿,却不大可能。

所以到了现在,这位丰国公,也就变成了替朝廷出席各种祭祀仪典的吉祥物了。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定国公府是抱着旧有的勋贵观念的!

要知道,军中的人才并不少,能打能战的也有,只不过,这些人都并非是勋贵出身,所以,在军府当中,很难占据高位。

朱祁钰虽然想提拔这些人,可是,一则,朝廷有朝廷的规矩,很多事情上,惯例都是用勋贵,贸然打破这些规矩,会引起勋贵的反弹和不满。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作为皇帝,朱祁钰不可能亲自去考察这些中低阶的军官,所以,到底该用谁,不该用谁,也就是一个最大的难题。

可是,这次定国公府伸出的橄榄枝,却是一个新的希望,武兴和张輗不同,虽然二人都没有爵位,可张輗毕竟算是勋贵世家出身,但是武兴却是实打实的一步步从低阶军官走上来的人。

按照朝廷惯例,率军出征的正印官,基本上都应该以有爵位的勋贵担任,最次也应该是勋贵出身的将门子弟,没有爵位的军官,即便才能出众,也只能充作副将。

之所以有这个惯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勋贵出身的武将更好控制,即便出征,家眷人脉,也都在京城,可如果是普通的军官,则不一定。

不过,这个惯例在朱祁钰看来,不能说是没用,但是总的来说,却是弊大于利的。

这么做,固然能够保证朝廷对大军的掌控,但是,却也导致了出战体制的僵化,作为一军的主将,战力难以保证,那么最后的胜负,自然也是难料。

不过,朝廷体制如此,他也不好贸然打破,而定国公府这次愿意推武兴出来挂印出征,却无疑是一个改变的机会。

定国公府推武兴出来,那么自然,勋贵中的压力,会由他们来承担。

一旦武兴真的能够担任主将,那么一则,以后便可以依此例,提拔更多的将领用在前线战局上,二则,定国公府也可借势而起,进一步平衡勋贵中的势力。

因此,到底该选谁,朱祁钰罕见的,也感到有些犹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