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我不是刘辩 > 第二十八章: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

卢植看着连反驳资格都不给对手留的辨经方式,若非场合不合适,他都想抚掌大笑。

一旁的马日磾推了推卢植,心说你个老东西收敛一下,好歹现在的议题是因为灾情,你这太子太傅要是真笑了出来算怎么回事?

但易地而处,马日磾自问他可能比卢植还不堪。

人生在世,得一贤弟子足矣。

而有太子这样一位天资卓绝的弟子,简直是全天下儒者梦寐以求之事。

他还是头一次看见这等辨经手段,实在是高明啊,不以驳倒对方为目的,直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根本不给对方开口的机会。

太子把“仁义道德”占全了,反驳太子就是反驳“仁义道德”,甚至是一口气要和支持孔老荀三家之说的士人打擂台,这样的大战哪怕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这两个大汉如今最顶级的士族绑一块都不敢轻易参与,瞧,甚至都没人敢站出来反驳太子。

孔子和老子在两汉的人气自不必说,而令后世之人忽视的反倒是荀子在两汉的恐怖人气。

而荀子的恐怖人气则有赖于荀子的几位杰出弟子。

与韩非、李斯、张苍关系不大,令荀子在两汉有着居高不下人气的弟子是浮丘伯与毛亨。

浮丘伯的弟子申培公作《鲁诗》,毛亨作《毛诗》,分别是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代表,荀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遍布今古学派,荀子的名气自然在两汉时期居高不下。

后世咸知孟子为“亚圣”,却不知那是元朝加封,而荀子却早在后汉便有了“亚圣”之谓。

“天人感应论”始于前汉,但两汉期间“天人感应论”反倒在士人之间的认可程度反倒不高。

尤其是在后汉将“灾异免三公”制度化以后,“天人感应论”损害的就是士人的利益,就连同为今文学派内部都容不下“天人感应论”了。

如果说只有一件事能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团结一致对外的,那一定是怼“天人感应论”的支持者。

而刘辩的辨经技巧,说白了就是把实打实的利益放在桌案上,借着三公和三公属官、门生故吏的庞大关系网,堵住了大部分人的嘴。

谁不想在三公上直接干到死?

作为与杨赐、袁隗和张济三人的利益绑定在一块的士人,谁又会去反对?

九卿也不会反对,能当上三公的基本上都没多少年的活头,熬死这帮老头就是他们上位了,早晚他们也是受益者。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辨经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各家利益罢了。

但这场戏不能只是刘辩一个人唱独角戏,回到席位上坐下的刘辩将目光投向了三公。

孤承认了你们是天下士人的道德标榜,也保住了你们的三公之位,还在这儿装聋作哑不表态?

孤请你们吃了两碗的粉,只收你们一碗的钱,怎么,连一碗的钱都不愿意给?

“太子所言甚是!”

作为三公却地位最不稳固的张济第一个认同了太子的观点,他本就利益至上之人,否则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向宦官靠拢。

再者,如今张济在士人圈子里的狼藉声名,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盖升?

太子当权,若不投向太子,他别说三公了,将来能不能保住身家性命都犹未可知。

而在张济的表态下,司空府属官以及张济的门生故吏也纷纷附和。

杨赐与袁隗对视一眼,点了点头,也不再犹豫。

“太子所言甚是!”

开玩笑,拿了太子的好处却不办事,以这位“霸类世宗”的太子殿下的脾性,你猜猜这位“谋同孝文”的太子会不会哪天也让你明白什么叫“狱吏之贵”?

“太子所言甚是!”

而随着三公表态,九卿顺势附议,其余二千石官员也纷纷附和,被孝武帝尊崇的“天人感应论”竟真被刘辩一脚踢下了高台。

这之后的具体救灾事宜自然无需刘辩去操心了,如果事事都要他操心,还要文武百官作甚?

自有尚书台在散朝后去与大司农曹嵩以及少府田芬商议,拿出一个具体的救灾章程。

随着朝会的解散,百官也各自散去。

三公与尚书台的一众官员穿上各自的鞋履,准备直奔尚书台商议救灾事宜,这时一名身穿中常侍服饰的中年人径至卢植身旁。

“卢尚书,殿下有请。”

卢植回头看去,尽管他也素来厌恶宦官,但面对来人还是露出了一抹笑容和几分尊重,点头示意自己已经知晓。

其余百官脸上也少有对这名中常侍流露出鄙薄等带有恶意的目光,因为这是中常侍中少有的一位贤宦——吕强!

吕强字汉盛,为人谦逊守法,天子封其都乡侯,吕强坚决推辞,还曾为党锢之事发声,上书劝谏刘宏任忠良,薄赋敛,厚农桑,开言路,即便是那些士人也没法睁眼说瞎话地将吕强视为恶阉。

当然,绝大多数士人对吕强的态度最多也只是不厌恶,如卢植这般笑脸相对的士人少之又少。

“既是太子召见,子干且先去,稍后再至尚书台便可。”

刘陶看向卢植的眼中带着些许羡慕甚至掺杂了些许嫉妒,虽然他是今文学派的人,但却是汉室宗亲,太子为何单独留下卢植这位尚书而非他这位尚书令呢?

“如此值便去了。”

卢植点了点头,向三公与尚书台的一众同僚一拱手,便在吕强的引导下向着偏殿而去。

看着卢植的背影,尽管刘辩还不是皇帝,但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百官的心头还是忍不住浮现出四个大字。

简在帝心!

待卢植行至偏殿之时,刘辩已然跪坐在竹席之上,左手靠在凭几上撑着脑袋,神态慵懒。

“卢师坐吧,莫要行礼了,且吃杯茶再说。”

今日几乎将大朝会变成了嘉德殿中的独角戏的刘辩此刻不禁感觉疲惫不已,而卢植也没有指责刘辩举止轻佻,固执地俯身行了一礼后方才坐下。

向太子行礼是出于心中的君臣礼法,不指正太子是出于老师对弟子的疼爱。

他当年就读于太学之时,也曾与人辨经,在太学中大杀四方一度声名鹊起,但每当辨经之时的激昂消退后便顿觉心神疲惫,太子这般年少,想来今日的朝议已然耗尽了太子的心力。

况且太子与他相处时如此随性,反倒说明太子是真正将他这位老师放在心中了,而非碍于所谓的师生情谊所装出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亲近。

想到这里,卢植看向太子的目光也不由愈发温和。

想不到他卢植,也有成为幸进之臣的一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