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我不是刘辩 > 第二十三章:“清流”名士

“既然孔璋举荐了张昭与张纮二人,那此二人便由卿为孤征辟。”

对于张昭和张纮的踪迹他是全然不知的,只知道这两位屡次拒绝了包括三公、地方刺史的征辟,后来因为战乱又躲去了江东。

听完陈琳的介绍,这二人他也是真的看上了。

不光是其人本身的才干,更是因为他们的文化立场。

张昭师从古文学派士人学习《左氏春秋》,而张纮先学今文学派《京氏易》、《欧阳尚书》和《韩诗》,又学古文学派的《礼记》和《左氏春秋》,倒是颇有几分郑玄的影子。

为了君权,刘辩自然是推崇古文经学的,因此也会更加对古文学派的士人感兴趣。

只是不知道这两人在历史上屡次拒绝征辟是看不上征辟他们的举主,还是按照套路拿拒绝征辟当养料来养望。

后汉士人特别爱养望,为长辈服丧,为举主服丧,为老上司服丧,为州郡长官服丧,反正只要是能和士人本身扯上半点关系的名人他就能替他服丧,换取美名。

拒绝征辟也是同理,甚至以拒绝征辟为荣,用拒绝的行为来衬托他们不慕富贵、无惧权贵的“清名”。

刘辩不知道张昭和张纮有没有这臭毛病,他也可以为二人的名望添上一把火,就像他对待初次征辟的众人一般,但如果这两人敢拿拒绝他这个帝国太子的征辟来养望,他也不介意辣手摧贤。

“还有人欲为孤举贤否,若是当真有才,孤同样不吝赏赐。”刘辩环顾四周,众人心中的忌惮他心知肚明,所以厚赏陈琳不仅是为他的忠直而赞许,也是在鼓励其他人踊跃举荐。

“有孔璋珠玉在前,那昱也斗胆忝为太子举荐一名东郡乡党。”轻抚着长髯,程昱起身道。

“仲德试言之。”

程昱俯身行礼,缓缓道:“昱荐东郡人陈宫!”

“陈宫,字公台,东郡东武阳人,此人不好经学,然腹有谋略,通晓兵法,殿下可辟之。”

只是,刘辩并没有说些什么,而是摩挲着拇指和食指。

陈宫,是个在演义和正史中评价几乎是两极分化的人物。

演义中的陈宫未逢明主,刚烈忠直。

正史中的陈宫,比三姓家奴还三姓家奴。

曹操重用他,他说服张邈叛乱迎接吕布,吕布信任他,他说服郝萌叛乱围杀吕布。

若非高顺、曹性忠勇,吕布说不准也死在叛乱之中。

因为自己不愿降曹,怒而引弓射向劝降的曹操破坏吕布最后的投降机会。

如此小人,也难怪张辽、高顺以及一众吕布旧部都与陈宫不睦,也正是因此吕才不敢率兵出城和城池成犄角之势。

谁敢将身家性命赌在一个有过多次背叛前科还背叛过自己的小人身上呢?

呵!

刘辩忽然轻笑了一声,堂下众人也不知太子是何意。

刘辩也不是在笑旁人,而是他在笑自己,笑自己还是未能摆脱曾经那份所谓的是非观。

人生哪有对错,只有选择罢了。

即便是大奸大恶之人,也有大奸大恶之人的用法,只看如何用罢了。

瞧,就连张让也能当一柄对付士人的利刃不是吗?

“既是仲德所荐,必有过人之处。”

随后,一众人等见陈琳和程昱接连举荐乡党也没有被刘辩怪罪,也纷纷举荐起了各自的乡党和友人。

却见许褚也扭扭捏捏地站了出来,刘辩见许褚如此作态,反而生出好奇心来。

“仲康堂堂七尺男儿,何故作此女儿态?”

对于许褚,刘辩是真的喜爱不已。

一个忠心的保镖,还能在关键时候充当嘴替为主君分忧,平日里又安分守己,这样的人谁不喜爱呢?

上回长秋宫外,所谓的领十军棍,也不过是做做样子。

且不说负责行刑的是许褚的下属,他暗示陈琳出去盯着,也是免得有愣头青犯轴真动手。

“殿下,臣……臣想向殿下求个恩典。”

刘辩愈发好奇了,许褚竟然向他求恩典?

“家兄许定,素有勇武。弟先兄举,臣恐为人笑柄,故臣想求个恩典,让他来雒阳看看能否有帮得上殿下的地方,好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尽管许褚的话语中有着些许的小毛病,但显然许褚说出这样一番话前也是请教过他人的。

而且这算恩典吗?

就给许定赏个官而言也确实能算是恩典,可许褚只娶了个小妾没有正妻,与其他将妻儿或是父母也安置在雒阳的同僚不同,故而让许定来雒阳,与其说是求恩典,不如说是在表忠心。

谯县许氏一门两嫡子全都在太子门下效力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这就是许褚的态度,更是谯县许氏的态度。

尽管刘辩由于对历史的了解,对许褚的忠心从未有过任何怀疑,但许褚的这番态度却让他十分受用。

“孤闻谯县许氏善武者甚多,既是仲康求恩典,那孤索性就赐你个恩典,许你谯县许氏子弟五十人入太子府卫率之中,另赐汝父母襄邑锦各十匹,感念他二人为孤养育出如此忠勇的虎将军。”

典韦瞥了许褚一眼,不由在心中暗骂,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竟然如此懂得讨好太子。

而后刘备举荐了有刎颈之交的友人,冀州安平国人牵招牵子经。

前些时日刘备与关张二人休沐,三人一同在雒阳集市闲逛,偶遇牵招,这才得知牵招正从学于同乡名士乐隐,乐隐又与何苗交好,于是受何苗之邀来雒阳,如今牵招正随乐隐居于何苗的奉车都尉府上。

吕布也同样举荐了一名五原郡乡党,名为李肃,另有昔日于并州任骑屯长旧部数人名曰宋宪、侯成、成廉等数人。

刘辩对这些举荐自无不允,牵招之名他也曾听闻过,也是一员能文能武的名将,至于李肃、宋宪等人,麻雀虽小也是块肉,但他真正关注的一直是钟繇的举动。

颍川四姓,陈、钟、荀、韩,他不信钟繇这位颍川钟氏的嫡脉居然没有一位颍川乡党。

被太子注视良久,钟繇自然也是坐立不安,叹了口气后无奈起身。

他必须做出解释了,上一次与太子在士兵待遇上的分歧,即便太子不会记在心里,难免也会影响太子对他的评价,若是这一次让太子心生误会,那他的仕途可就要断了。

“殿下,臣亦想为殿下举贤,奈何……”钟繇犹犹豫豫,还是将实话说了出来,“颍川名士之中,不少人曾受党锢牵连,多隐居家中。”

刘辩恍然大悟,他明白了钟繇话里暗含的意思。

太子啊,你家皇帝老子之前的党锢之祸把颍川士人搞得可惨了,人家心里多少也有点不满,且不说党锢尚未解除,即便解除了也还要消弭与颍川士人的矛盾。

刘辩也叹了口气,党锢之祸中受牵连最广,被宦官报复力度最深的,便是汝颍名士。

汝南袁氏的袁隗虽不知与张让、赵忠等人达成了什么样的条件成功和解的,但宦官集团在注意到公开救助党人的袁绍后,只是让赵忠再度发出警告“袁本初坐作声价,好養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并没有对汝南袁氏再度下手,而袁隗也最终狠狠训斥了袁绍。

颍川荀氏的荀爽险些被宦官集团弄死,不得不连夜向宦官集团求和,让荀彧的父亲荀绲逼着荀彧娶了汝南名士傅公明死也不愿娶的中常侍唐衡之女,让荀彧成为了宦官集团的一份子,来为颍川荀氏避祸。

颍川陈氏的陈寔也不得不妥协,“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尽管手段不同,但都是豁出脸面来向宦官求和,换来了“及后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的回报。

就连钟繇的父亲钟迪也同样受到了牵连,只不过这位生性豁达,索性就此躺平,每日在家读书,闲时游历山水做做诗词歌赋迷恋上了隐士生活。

唉,如此看来若要消弭颍川士人对朝堂的不满,可不是处置了几个中常侍就能解决的事情。

他得请场外援助了。

不过他对士人的态度不会变,你受党锢牵连,孤可以补偿你,甚至可以哄着你,你入仕不入仕也是你的自由,孤可以成全你的名声三顾其家求贤,但你如果敢拿孤来邀名养望,孤也不介意帮你数数三族的人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