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独断大明 > 第1516章 云开月明

独断大明 第1516章 云开月明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33:30 来源:蚂蚁文学

毕自严‘突然’入京,入住张国维府邸,这个消息第二天就悄然传遍京城。

毕自严到底是前任‘首辅’,根基,威望都远胜于孙传庭,孙传庭在很多人看来,是乾清宫硬生生推上来的,缺乏足够的声望。

本来喧沸的京城,安静片刻后,忽然再次甚嚣尘上,大过于天。

京城内外热烈的传出了一则谣言:孙传庭即将下台,毕自严复起为首辅!

这则谣言着实有理有据,可信度非常高,因此京城稍一沸扬,便要随风起浪,飓风般刮过整个大明。

不知道多少人翘首以盼的想着这位毕阁老东山再起,哪怕他们当初一样的反对他,痛恨他。

毕自严不知道有没有听到这样的谣言,在公布行踪的第二天,他就去了皇家政院。

作为前三届的院长,毕自严在皇家政院还是有基础的,宋应星自然是好生招待。

皇家政院在这个纷扰的时刻,是最受瞩目的地方之一,不止是皇家政院的往届,应届的毕业生,各地大学的学生,正在以各种不同形式,如潮汐澎湃,疯狂般的涌入官场。

而秦政益已然是已经步入省级序列,更是激起了无数政院系的狂热憧憬。

毕自严与宋应星以及政院的一些高层,在政院的小路上漫步,说着一些感慨的话。

“这政院是我当年秉承皇上之意建的,不曾想十多年过去,竟然有如此规模……”

宋应星在政院多年,最是感同身受,笑着道“老大人是太忙了,而今闲下来,不若在政院住一阵子,给学生们上上课?”

毕自严对于宋应星隐晦的邀请没有回应,道:“我听说,缅甸,暹罗,甚至锡兰北面的莫卧儿帝国,西夷诸国都派年轻人来入院求学?”

宋应星笑着,道:“政院里是有各国的学生,总数在两百左右,我们一视同仁,鼓励他们向学。”

毕自严赞许的点头,道“早年我在宫里与陛下闲聊,曾讨论一国之盛表现在哪里,陛下说了三个。第一个,是经济,这个包含广阔,如农业,商业,手工业的繁盛衰弱等等。第二,是军事实力,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不用赘言。第三个,就是文化。我大明乃是中国,中国文化自古昌盛繁荣,无可比拟,历经千年,底蕴深厚,盛而不衰。‘文化改革’也是‘景正新政’最重要的一部分人,政院是代表之一,你们要努力发展,长扬于天下,切不可骄傲自满……”

宋应星等一干人听着毕自严这么说,自然是振奋,连连谦虚不敢。

毕自严踱着步子,来来往往的学生不少人围观,议论纷纷。

毕自严恍若未觉,又说了一阵,铺垫差不多,他便转向正题,道:“现在朝廷急需用人,政院是重要的人才输出地之一。我昨日与孙首辅谈了很久,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各地中小学要扩大规模,高中,大学要放开限制,扩招。对天下人才要放到同一个框架比较,择优而仕,方能不辜负陛下与亿万百姓的期望……”

宋应星等人听着,自然是点头应是,却显得颇为拘谨,没敢多说。

外面谣传孙传庭将下台,毕自严复起,那么,毕自严到底要不要复起?他在这个时候突兀的入京,是不是就已经准备复起了?

毕自严仿佛没有察觉这些人的异样,站在偌大的图书楼前,道:“我这次入京是给太后娘娘贺寿,过不了多久就会回乡,有什么难题就跟我说,趁着还在京城,我这张老脸还有点用的时候。”

宋应星等人听着毕自严的话,心头一惊。

毕阁老这是没有复起的意思?

毕自严在皇家政院走了一圈,吃了顿饭,便回转张国维府邸。

毕自严这些话在他还没有离开皇家政院就传了出去,不知道多少人为此很是失望,很多人排着队在张府,准备劝说毕自严。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现在唯有毕自严能收拾这个烂摊子,孙传庭再这么继续下去,非得天下大乱不可!

张国维统统挡驾,毕自严谁也没见。

在傍晚,离下班还有半个时辰,毕自严忽然出现在礼部。

礼部尚书吕大器十分惊讶,还是连忙将毕自严请了进去。

相对于现在的朝局来说,吕大器是晚辈,刚刚接任礼部尚书没多久,自然对毕自严分外敬重。

吕大器陪着毕自严,在礼部走着,不断的介绍着礼部的革新以及变化。

走了一阵,毕自严看着显得异常空旷,冷清的礼部衙门,笑着道“没有故意掩饰什么,不想让我看的吧?”

吕大器连忙抬手,道:“下官哪敢糊弄老大人,只要您想去的,我都带您去,保证没有任何隐瞒。”

毕自严这才微微点头,走进右侧廊庑,道:“听说,你们在编《崇祯实录》?”

朱栩继位之初,翰林院选取的年号是‘崇祯’,在开启正式的改革后,朱栩才改用现在的年号‘景正’,各有深刻寓意。

吕大器神色微肃,道“是。而今改革如火如荼,需要对一些事情进行记录,总结,对当今,后人有个交代,以免时长日远被埋没。”

毕自严背着一只手,慢慢的看着前面,道:“是这个道理,不止是记录一些事情,让后人明白我们曾经的经历,还要明确一些事情,不能含含糊糊,让后人戳我们脊梁骨。比如,这首辅,阁臣,六部尚书的任期就是八年,辞官的首辅,阁臣不能复起,一个官员在一个部门任职期限不能超过十年,地方巡抚的任期也是两届八年,巡抚衙门任期不超过十五年,你们要明明白白的写清楚……”

吕大器听着神色大惊,这老大人的意思,是明确说他不会复起了?

礼部一干人对视,表情有些复杂。

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是希望这位毕阁老回炉的,毕竟这位行事稳重,不会如此‘出格’,他们的压力不会这么的大。

毕自严走了几步,又道:“对于一些礼法,你们要梳理清楚,对于‘新礼法’下的一系列事情,也要有个定案。谁是佞臣,昏臣,奸臣?谁是忠臣,能臣,直臣?谁是两面砌墙,随风摇摆的墙头草?谁在大事临头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力挽狂澜?谁畏惧艰难,摇摆不前,明哲保身?谁又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误国误民?要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春秋笔法……”

吕大器心头一跳,神情凛然。

这个时候对崇祯年间的官员进行评点,落案,是不是早了点?

如果现在开始对这些人进行落案,现在的官场会怎样的震动?他们会怎么看,毕竟崇祯年间离现在还不足八年,朝廷内外的官员多数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若是一个不好,他们如何自处?

一本实录是要传千秋的,等于是史书,官场之人会不会人人自危,惶恐不安?

吕大器转瞬也清醒,毕自严这是要对现在官场的混乱进行警告,对那些心思难测的人进行震慑。

毕自严在礼部走走停停,待了小半个时辰才离开。

京城如同沸腾的气氛被浇了盆冷水,毕自严不会复出,让太多的人的急切想法蒸发。

又过一天,毕自严出现在内阁大楼二楼,对议会议员,在京的众多官员,进行了一次演讲。

毕自严的演讲没有引经据典,长篇大论,而是以一种平述的语气,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呼吁大明所有人团结,支持内阁,支持首辅,并申明了内阁稳定的重要性,内阁不稳的可怕后果。

这一次的演讲,完整的阐述了毕自严的想法,表达了他对孙传庭以及现有朝廷的肯定与支持。

消息很快传出去,京城上下内外都明白了,毕自严不是来复起的,而是来救火的!

有人不甘心,想方设法的要拱毕自严上位,有人黯然罢手无可奈何,有人则默默无声静等变化。

又过一天,毕自严在朝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详细的阐述了朝廷的‘购地令’。

但是毕自严的侧重点不同,他不强调彻底收购,而是重点介绍了其中一个购地方式,那就是‘借租模式’。

朝廷成立全国性的土地管理机构,租用这些士绅的土地,地权归士绅,使用权归朝廷,为期五年,五年一续,租金按半年支付,二十年后,土地归朝廷,朝廷将支付一笔收购金。

这种模式,在很多人看来,与强购没有什么区别,但也算是朝廷的一种让步,缓和了朝廷与士绅激烈对峙的局面。

但是,根本原因,是朝廷没钱了。

哪怕有皇家银行的支持,国库也无法支持全面收购所有土地,除非皇家银行开启印钞机。

这种情况,不管是朝廷还是朱栩,都不会允许。

毕自严不断发声,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减轻了孙传庭的压力,给他争取了不少时间。

毕自严明面上在京城待了七天,最后一站,是大元帅府,与孙承宗,秦良玉,曹文诏喝茶闲聊,陪着的是兵部尚书张国维。

毕自严与孙承宗是老搭档,老伙伴了,两人久别重逢,下棋喝茶,自然是好一份惬意。

孙承宗摔了一跤,现在只能勉强拄着拐杖走路,大部分时间是坐在椅子上。

他与毕自严对弈,说了好久的感慨,慢慢的也转到正题。

毕自严看了眼秦良玉与曹文诏,笑着与孙承宗道“帅府也是后继有人,怎么样,什么时候走?”

这里都不算外人,自没什么避讳。

孙承宗拍了拍腿,道:“我倒是想走,但是陛下不愿意放人。不过这半年我差不多都不来帅府,一直在府里修养,与致仕也无甚两样。”

毕自严喝了口茶,淡淡道:“还稳得住?”

毕自严话音一落,张国维,秦良玉,曹文诏神色俱是微动,凉亭里瞬时安静。

警备部队的哗变虽然没有正规部队哗变那般严重,但也让大明上下极其警惕,在当前局势下,甚是不安。

若是有军队哗变,哪怕是极小一部分人,那预示的情况是已经极其严重!

当然,眼下情况已经很严重,令大明上下很是心惊。

身在承德避暑山庄的朱栩没有任何态度,安静如常,这令帅府更加谨慎,各种行动飞速,对军队进行核查,牢牢把控,生怕出一丝意外。

若是真的发生了军队哗变,那种后果不可想象,他们都将难辞其咎!

孙承宗倒是面色如常,道:“在你入京的前一天,我已经动用帅印,给各地发了严令,目前都在掌握中。”

毕自严手里的茶杯一顿,旋即了然。

孙承宗不可能在三两天就能传令大明全国各地,孙承宗说入京时间,是毕自严真正的入京时间。

瞒得过其他人容易,想要瞒过掌握军情局的孙承宗自然是没可能,即便事前不知,事后也会有反馈。

毕自严放下茶杯,转头看向曹文诏,道:“曹副元帅,皇家军团闲置的也够久了,要不要动一动?”

曹文诏很低调,在他进入帅府后,他将接替孙承宗成为第二任帅府元帅,执掌明朝全部军队的流言蜚语就满京城。

听着毕自严的话,曹文诏微怔,道:“老大人的意思是?”

按礼来说,毕自严不应该也不会插手军队。

毕自严道:“工部那边将环省官道修成了,从北京出发,到天津,再沿海南下,转道云南,贵州,四川,从陕西,山西再回京,一个大圈,有没有兴趣走一走?”

孙承宗看出来了,道“是陛下的意思?”

毕自严点头,道:“皇上的意思,必要的话,对暹罗或者缅甸出手,规模小声音要大。”

孙承宗,秦良玉等人顿时会意,这是要转移国内改革的视线。

曹文诏沉思片刻,道:“好,我出京一趟,两支骑兵也调回来,如果有必要的话,我看看缅甸的象军能挡得住我几炮!”

这是朱栩的意思,孙承宗自然没话说,捏着棋子,道:“还有什么别的话?”

毕自严落子,道:“没什么了,孙白谷未来一段时间处境都不会好,你是内阁右次辅,不要总那么清闲,让人说闲话。”

毕自严现在是无官一身轻,行为说话是从容自如,轻松写意,完全不复几年前的暮暮沉沉。

孙承宗沉吟一声,道:“过几日,我顺运河南下,与各地的大都督,总兵聊一聊。”

毕自严点头,这是要稳住军队,确保没有万一,同时给孙传庭缓解压力。

朝廷这边紧锣密鼓,想法设法的缓解士绅的反弹压力,各级部门的推进工作虽然有所放缓,但又迅速恢复。

苏扬杭三府。

由于王周的霸道行径,无数士绅胆寒,日夜忧虑,难以入睡。

傅昌宗借此机会,在苏州府约见了五十名土地最多的士绅,一席酒宴,恩威并施,终于让这些士绅答应将地‘租给’朝廷。

这五十个解决了,其他的大小士绅再无抵抗之力,苏扬杭三府的收地行动在一种‘眨眼间’的速度完成大半,惊住了整个大明的士绅阶层。

到了七月中,大明头顶的太阳比之往年丝毫不差,一样的酷烈,照耀下的土地仿佛要燃烧起来,在外面走几步都感觉呼吸困难,闷热难耐。

朝廷的‘购地令’依旧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反对的声音依旧强烈,五花八门的事件层出不穷,地方,朝廷疲于应对。

成都府,成都县。

四川本是天府之国,向来是富裕之地,但在天灾之下,这里也是受灾最重,纷乱最多的地方,仅次于陕西,贵州。

朝廷的‘购地令’同样在这里推进,但四川的形势相当复杂,地方上士绅尤为顽固,并且各种势力交错,没有地方官府的坚定,强力的支持,简直是寸步难行。

元家。

元家祖上是土司,后来归化与汉人无异,在四川有名有姓,家资丰厚,田产无数。

元家这一代的家主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员外郎,致仕多年,七十多岁,是一个严厉,霸道的家主,名叫元正。

他本有三个儿子,可惜都早早逝去,唯独留下一个孙子。

孙子是成都大学的学生,还有两年毕业,是坚定的‘新政’支持者。

名叫元生。

他站在元正身前,看着坐在椅子上的爷爷,苦口婆心讲的口干舌燥,道“爷爷,你怎么就听不明白呢?这是国之大事,为国谋长远,为百姓谋福祉,乃是前所未有的千秋功业……朝廷愿意出足够的银元买地,为什么非攥着不买……”

元正坐在椅子上,双手扶着拐杖,苍老的脸上面无表情,淡淡道:“这是祖产,是祖辈的血汗,你而今想要卖掉,这是不忠不孝之举,你让我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地下的祖辈?”

元生被噎的说不出话来,好说歹说都说完了,元生直接道:“你现在不卖,一到我手里我肯定卖!”

元正顿时大怒,拿起拐杖就打,怒吼道:“我还没死,你就要造反了吗!”

元正一抱头,转身就跑。

城外,一个村子,一个三十多的妇人,看着来劝说的自家二叔,抱着孩子,头埋在襁褓里,轻轻摇摇晃晃,对这位二叔的话,置若罔闻。

这个二叔二十五六,在大学旁听过,是一个非常热血的年轻人,看着大嫂,道:“大嫂,官府那边说了,大哥的二百亩地,只要租借给朝廷,你什么也不用做,每年分得三十两,这么好的事情,哪里去找?还有,将来我这大侄子长大了,保送县学,学费分文不收,这出人头地就是迟早的事情……”

妇人似乎被说烦了,抬起头,木然着脸道:“这是你大哥留给我的,将来我要完完整整的留给我儿子,你不用说了,说什么我也不会给别人。”

年轻人听的恼怒,又无可奈何,当真是头疼无比。

……

诸如此类的情况不胜枚举,朝廷的‘购地令’面对着现实的残酷抵制。

但即便如此,依旧没有能阻止朝廷的收购行动,对于钉子户,朝廷采取了先易后难的方法,将能收的地,尽快握到了手里。

到了八月中,在清田小组,组长李邦华手里的田亩账册上,可供分的田亩数已经到了六万万亩!

其中最为艰难的南直隶,苏扬杭三府等,基本完成,丈量队伍整日在田地里清丈,忙忙碌碌,无休无止。

等到年底的时候,李邦华手里的账册上的数字,已经到了‘七万万’,将大明关内的田亩收购到了近七成!

虽然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反扑声浪高涨,依旧让内阁很是振奋。

内阁,傅昌宗已经回京,抱着茶杯坐在椅子上,笑着道:“七万万亩,足够了,这些地一分下去,那些士绅大户怕就没了佃户,只能亲手种地了。”

周应秋也很是乐观,道:“今年丈量队,户籍登记,灾民审核,安置,采购等等,已经基本熟练,有了一些经验,明年,可以开启大规模的分地了。”

“对,就从辽东开始,关内的,让他们再闹一闹,到时候看谁先哭!”靖王近来压力不小,难得的有笑容。

不远处的沈珣听着众阁老罕见的轻松愉快的聊天,思忖着道“分地的事情,基本上是没有太大压力了。我倒是忧虑后面,而今地多人少,种地的青壮未必够。”

大明的疆土空前辽阔,总田亩数扩大了十五亿亩以上,加上移民造成各地的空虚,百姓们分到的田亩数必然会很多,很可能种不过来。

孙传庭这个时候说话,道:“所以,耕具,耕牛等能够减轻劳作压力,增加耕地面积,农民收入的工具、牲畜要大肆鼓励,扶持,内阁要整理出一套办法来,不能灾情下农民逃出去,灾情过了地一样没人种……”

周应秋道“我让幕僚司做,再让五部详细商议一下,拿出一个具体的办法来。”

孙传庭点头,看向傅昌宗道:“傅阁老,你待会儿去见一见李邦华,让他将明年的计划做好拿给我看,还有三部尚书调整的事情,找个时间,开个扩大会议,向外面透透风。”

乾清宫已经同意孙传庭的提议,对户部,工部,吏部三个尚书位置进行调整。

傅昌宗倒是没有什么意见,道:“曹鼎蛟的位置不动,魏学濂,孟兆祥两人我打算调入户部,担任郎中。”

这三人,也是政院系的领袖,虽然没有秦政益那么夺目,进阶的那么快,但所有人都看好他们的前途。

孙传庭平静的看了傅昌宗一眼,思索片刻,道:“好。”

至于曹鼎蛟为什么不动,那是因为曹文诏刻意的在压着,曾经与内阁的阁臣打过招呼。

曹文诏这位未来的大元帅府元帅,内阁右次辅,即便是孙传庭也要卖几分面子。

在这些大人物的三言两语中,大明年底的人事大变动,就这样确定了。

——

二群,欢迎大家加入吐槽作者菌:298231914。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