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独断大明 > 第1417章 第一个辞官的人

独断大明 第1417章 第一个辞官的人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33:30 来源:蚂蚁文学

傅涛的意思很明白,皇家银行的事,他来承担,壮士断腕,弃卒保车,将这件事与傅昌宗切割。

傅昌宗看着傅涛如此,眼神里也有不忍。

他这个儿子读书不行,性子也有些软,尔虞我诈的官场不适合,但做事勤勤恳恳,十多年来任劳任怨,不曾抱怨,小心谨慎的也不曾犯过什么大错。

傅昌宗眼神的落寞忽然消失,闪烁着厉芒,冷笑道:“还没到那个时候!真当为父这么多年官是白做的!他们想要问下台,也不掂量掂量他们的斤两!”

傅涛吓了一跳,道:“父亲,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再有动作,否则会被盯上,再难善了!”

傅昌宗看了他一眼,沉声道:“这件事为父自有计较,你去吧,好好整顿皇家银行,其他的,为父来处理。对了,皇上那边的信也不要写了。为父低调了十多年,还真当我傅昌宗是没牙的老虎了!”

傅涛看着有些发愣,他们父子三十年,还是第一次见到傅昌宗如此锋芒毕露。

傅昌宗没有与傅涛多言,接着酒传令刑部尚书钟阳生来见他。

这个时候的刑部,大衙门内一片肃杀,最近半个月,他们接到的举报信堆满一间房,数十个人埋头清理。

杨锦初刚刚调任刑部,此刻看着一封信,面色不动,眼神里都是痛苦挣扎之色。

一个文吏匆匆赶过来,道:“杨大人,尚书大人不在衙门,傅阁老传召。”

杨锦初神情平静,淡淡道:“嗯,我待会儿就去。”

文书应了一声,又快速离开。刑部太忙了,有太多案子要处理,单单南直隶传过来的就足够他们处理到明年中。

杨锦初回到班房,坐在椅子上,表情默然一阵,还是拿起笔,打开一个文本,抬头赫然写着:辞官书,三个大字。

他快速写了一百多字,等了一阵,合好,揣入怀里,出了班房,道:“准备马车,入宫。”

马车带着杨锦初,压着积雪,不快不慢的赶向内阁。

外面冷风吹入马车内,杨锦初面上一直面无表情,眼神却怅然,落寞,感慨,又仿佛泻了口气,带有笑意。

不多久,傅昌宗班房。

傅昌宗看着他面前的辞官书,抬头看着他,平静的道:“你应该知道,皇上,孙阁老都很看重你,不出意外,十年内你入阁是必然的,这么大好前程,为什么要辞官?”

杨锦初比他还平静,没有说话,从怀里递过另一封信。

傅昌宗接过来,打开一看,面色一滞。

这是一封‘驱逐信’,是杨锦初兄长写的,信中的大概意思就是杨锦初为求荣华富贵,毫无气节,附和孙传庭这等佞臣,倒行逆施,颠覆祖宗社稷,不忠不臣,不仁不孝,为杨家列祖列宗蒙羞,要将他剔除杨家族谱,与杨家再无关系。最后还祝杨锦初飞黄腾达,荣耀后人。

这样一封信,在这个时代,足以让任何人投鼠忌器了。

如果杨锦初继续留在朝廷,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别说族内,就是陌生人都会吐一口吐沫。

是真的会被吐沫淹死!

家里儿孙自然也会蒙羞,羞于见人,稍有一点的气节的妇人都会拿出一张休书,言道:君有前途,贱内难同,今日请君赐予休书一封,以告家中父老。

如果不肯给休书,妇人一般会带着孩子直接回娘家。

这样人,别说朝廷,即便是大街上,还有何脸面?

傅昌宗自己一身麻烦,看着杨锦初,轻轻摇了摇头,道:“家国社稷终有两难全之时,这封信我先留着,你随时可以拿回去。”

杨锦初抬起手,深深而拜,道:“谢大人。下官半路而逃,无颜面对同僚,请大人不必挽留。”

傅昌宗神色复杂的点点头,道:“无需灰心,等云开月明之后,皇上定会召见你回来。”

杨锦初面上露出微笑,道:“下官也相信这样的日子不会远。”

即便杨锦初在笑,但眼神,脸上的落寞还是清晰可见。

他们都知道大明的问题在哪里,也知道了解决的办法,但这件事太难,难的即便到了现在也不知道能否达成,时间还要多久,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他们能选择的并不多。

傅昌宗看着杨锦初离开的落寞背影,目光复杂。

杨锦初是今年第一个主动辞官的侍郎,也是孙传庭南下后的第一个,在朝野造成的震动还不知道会有多大。

傅昌宗想了想,还是拿着他的辞官书前往孙传庭的班房。

杨锦初的辞官,孙传庭没有允准,但是给他放了大假。

这也也算让他对家族有个交代,留住清名,将来复起也不会被人诟病,算是无奈中的保全之策。

但一个侍郎的‘辞官’,还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激起了朝野反对声的浪潮,更多的压力扑向以孙传庭为代表的朝廷。

重修《熹宗实录》是翰林院一些编修提出的,原本这种声音很正常,是基于对万历以来的各大案进行一个‘历史定位’,这件事也一直在做。

但随着孙传庭要对祖法进行改革,激怒了不少翰林院的大家。

现在的翰林院聚集了众多的大儒,是朱栩多年准备,囊括进来的。他们德高望重,陡然一发声,士林都要抖三抖。

原本打算对一些大案进行梳理,对一些疑案进行定论的人,立时被利用,裹挟,成为反对孙传庭的舆论先锋。

翰林院有编修的能力,却没有权力,因为翰林院现在算是大明的‘文学院’,可以承接来自礼部的任务,却没有决定权。

因此,最终的压力都集中在礼部。

礼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压力极大的部门,沈珣头发都白了不少,尤其是最近一些日子。

天天有一些长辈级的大家来跟你讲道理摆事实,只能听着,还不能反驳,只能笑脸附和,谁受得了?

现在这些人要修《熹宗实录》,原本也没什么问题,哪怕再忌讳的事情,他们这些读了一辈子书的人,春秋笔法那是娴熟的很。

但别有用心的人要借此攻击内阁,那就得小心谨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