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独断大明 > 第1325章 雷劈泰山

独断大明 第1325章 雷劈泰山

作者:官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33:30 来源:蚂蚁文学

大明的内阁,在朱栩之前,严格意义来说,是‘非法机构’,是皇帝私人干涉朝政,在张居正达到巅峰,六部俯首,都察院等莫能说不。

既然是‘非法机构’,那‘首辅’自然就有所不同,有着隐隐约约的惯例,如同非翰林不入阁一样,大明的首辅,历来都是帝师,尽管偶尔有出入。

但朱栩这个时候,给孙传庭加上‘帝师’的头衔,到底意味着什么?

刚才的话题,还没有结束?

孙传庭倒是不曾异色,倾身道:“臣遵旨。”

朱栩笑着看向六个尚书,道:“你们有没有想说的?”

几个尚书相继开口,但前面几个阁老基本将角度站齐,他们很难找到新角度,只能鹦鹉学舌,稍加拓展。

朱栩喝了口酒,又看了眼众人,道:“谁还要再说一说?”

众人差不多已经说完,外加朱栩心思难测,一群人纷纷摇头,目光都在朱栩身上。

这个时候,小慈烨忽然抬起头,看向朱栩道:“父皇,儿臣能说话吗?”

朱栩一怔,继而笑着道:“你想说什么?”

小家伙养着白净小脸,道:“我大明有长城,一道圈禁我们的长城,有了这道长城,我们就能心安理得的妥协,退让,懦弱,不停的懦弱,然后就成了一种病,所有人都病了,即便刮骨疗毒也治不好……”

不止朱栩,在座的人齐齐面露异色,盯着小慈烨打量。

朱栩笑了,道“新建伯教你的?”

小家伙道:“儿臣在父皇书房看到了一些,不解,问了老师,老师看过后,这样说。”

朱栩摸了摸他的头,道:“能理解多少?”

小家伙道“父皇的书里说,人的大脑好比一个瓶子,思想若水,时间漫长,水越来越浑,要想水保持干净,就要打破瓶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朱栩见小家伙致仕大概记得他书里的内容,并不能理解,笑了声,转向诸外廷大臣,道:“你们觉得大殿下说的有没有道理?”

众人心里缓了口气,这位大殿下没有说什么惊人之语,不过是皇帝的私人笔记里的话。

孙传庭沉吟着,没有说话,倒是周应秋倾身,道:“皇上,臣认为,大殿下说得有理。若是总依着过去过日子,不止是子孙不孝,无所作为,时移世易,过去也不能完全套用在现在。”

周应秋说的警惕,只是稍微沾边。

傅昌宗这个时候已经明白朱栩的意思了,主动开口道:“皇上,臣认为,长城要拆,瓶子要打破,宜早不宜迟。”

他没有多说,言简意赅,做为朱栩的舅舅,绝对心腹,他的话,有指向标的意义。

靖王随即跟上,道:“皇上,臣认为,想要拆掉长城,打破玻璃瓶,首要的,就是教育,这件事,可能需要十年,几十年的时间。”

汪乔年与靖王向来同进退,又是政院副院长出身,接过话头,道:“政院多年前就多教本,课纲等进行大幅度修改,完善,但并没有完全脱离,还有很大改善改善的余地。臣认为,不止于教育,需要对我大明所有的典籍等重新修缮,解注,这些都是一块块玻璃,一块块转头,应当敲碎,重新组……”

这些阁老尚书,基本上都算是朱栩一手提拔,认真挑选,没有谁会不懂事跳出来,即便心里有不同想法。

吏部尚书赵晗,是跟着朱栩比较久的了,见此,跟着道:“皇上,吏部这两年甄选官员,基本上偏向实用能力,对于夸夸其谈,活在圣人典籍里的人,全数摈弃!我大明的官员应该实实在在的为国谋事,为百姓谋福,岂能是官老爷,五谷不分,四体不勤?”

礼部尚书沈珣大为赞同,道:“臣这些年对古籍进行归类,整理,已经有了初步成果,尤其是一些对我大明上下有重要影响的,联合翰林院,皇家政院等在逐字逐句的斟酌,编注,以求实事求是,而非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即……”

工部尚书方孔炤沉吟着,道“皇上,臣认为,编修圣人经典,事关重大,还需谨慎,徐徐图之,倒是报纸,臣认为,或可大用。现在凡是读书人,就没有不读报的,可抛出一些话题,由议论而上,再而决……”

刑部尚书钟阳生,道:“皇上,方法有很多,关键是要付诸行动,臣认为,就当前情况而言,宜早不宜迟。”

其他人相继开口,基本上是揣摩出了朱栩的意思,态度是相当的一致。

朱栩‘嗯’了声,转向孙传庭,道:“孙阁老,你有什么想法?”

孙传庭道:“臣认为,单单靠教育是不够的,我大明的倾败,不只在于思想的颓堕,臣认为,我大明礼法方方面面也有些问题,需要作出改革,皇上今天提出来,臣也请圣谕,臣打算在内阁设置革新司,专门来对我大明的礼法进行检视,整理出新,合乎我大明现状,未来的礼法……至于教育方面,臣打算以皇家政院为首,联合礼部,翰林院等,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在三年内,颁布新的成文经典,刊行天下……”

孙传庭做为‘首辅’,他的话基本一锤定音了。

朱栩心里大是爽快,没有毕自严时候那般的费劲,很满意的道:“嗯,那就依孙阁老所请。对了,张尚书说的也没错,有些事情不能公开来讲,但有些事情,必须要敞开来说,凝聚力量,持之以恒的去做,不能蛮干。”

孙传庭明白朱栩说的是这件事,这件事确实需要很多人来背书,篡改圣人经典,那是大忌中的大忌,需要小心翼翼的试探,徐徐图之。

“臣明白。”孙传庭道。

朱栩笑着,看着满桌已经凉了的菜,转头向曹化淳道:“撤下去温一下,对了,过几日朕要宴请所有在京的外国番邦的使臣,你让御膳房拿出一个菜单给朕看。”

曹化淳道:“臣遵旨。”

一干人看着朱栩,具是躬身,面色各异。

对于眼前这位陛下,是朝野最大的议论中心,什么样的话都有。

但亲近的人都知道,这位皇帝陛下,雄才大略,目光长远不说。为人处世,相当的……刻板。不好色,不好酒,不贪财,不爱古董字画,没有什么不良爱好,也没有什么特别爱好。

这是一个相当乏味的人,似乎除了政务,就没有什么值得他上心的。

琴棋书画,虽然用过功,但着实一般,文章,只怕连秀才都中不了。

但这样一个人,极其适合做皇帝,清心寡欲,克己复礼,从容大度,勤俭爱民,还有什么人,比他更适合做皇帝吗?

看着重新端上来的菜,一群大人们配合的拿起筷子,脸上露出笑容来。

朱栩吃着菜,语气轻松写意,道“见各国使臣,你们要是有时间,可以来看看,听听,听听另一种文化,对我们而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合适不过。”

孙传庭吃着菜,没有放下筷子,道“臣之前见过那个荷兰的使者了,他们在谋求独立,希望我大明帮助,至少,在西班牙的态度,希望保持中立。”

朱栩点点头,不意外,道:“他们买了多少东西?”

孙传庭道:“他们下的单子很多,意向更多,似乎还想看看效果。不过,臣已以内阁的名义,三年内,向他们采购一千万石的粮食,随时还会增加。他们购买了五十艘中舰,定制了两百门小炮,用来武装商船……”

朱栩盛汤,道:“恩,我大明贸易潜力巨大,好好挖掘,内阁看好皇家贸易商行,外事局等,要统筹规划,全心,庸吏去做。”

孙传庭应声,没有说话。

孙承宗给朱栩倒了杯酒,道“皇上,帅府正在加紧准备,战事随时都会开始,杨嗣昌那边的要求比较多,其他还好说,但是他想要辖制多尔衮。”

朱栩不意外,道:“按照规制,多尔衮归他调遣,这个没错,分错,让杨嗣昌拿捏,不要拘束太多。杨嗣昌也是久经战阵,要信任前线将领。当然了,大框架不能逾越,该有的控制力,不能丢。”

孙承宗道:“是,臣明白。”

气氛缓和,众人筷子动的比较密集了,汪乔年开口道:“皇上,大理寺希望获得一个权力,就是能够暂时停职一些,方便审理,否则地方难服,横生枝节比较多。”

朱栩喝着汤,道:“这个你们不合适,让刑部来,刑部在督政院或者内阁的同意下,对一些特定品级官员,可以停职调查,以让他们干预有司。”

汪乔年道:“臣遵旨。”

其他阁臣,六部尚书相继说话,都是平时藏着的话语,借着这个气氛,慢慢都说了出来。

朱栩挨个给他落话,让他们的心头大石落地。

这顿饭,吃了很久,君臣和睦,相处融洽。

不少人哈着酒气,理智清醒的在曹化淳的亲自陪送下,送出了宫。

朱栩心情欢畅,这些大人们也暗自振奋,各自回府,自是另一番不提。

朱栩晚宿在凤藻宫,李解语已经知道朱栩的安排,一边给他脱外套,一边道:“皇上,这样的安排,将来会不会不好收场?”

孙传庭做朱慈烨的老师,这个是对孙传庭的肯定,反向也是对朱慈烨的某种确定。

这种确定,对朝野来说都不是好事情,对中宫有嫡子,庶出的皇长子同样不是好事情。

朱栩松了松筋骨,道:“不是给烨儿,是给煓儿的,烨儿几个,就当做是旁听吧。”

李解语这才松口气,笑着道:“四殿下已经亏三岁,确实可以开蒙。”

朱栩坐到床上,开始泡脚,道:“新建伯朕观察了他几年,倒是可用,政院副院长,朕给他留个位置,下半年让他去。几个皇子的老师,还得从政院挑选。”

只要儿子没事,李解语这些不管,坐在他边上,道:“这几日进宫的人不少,连我这都来了几波人,都是想去参与征讨倭国的,臣妾已经拦下了,听说海姐姐那边有些为难。”

朱栩泡着脚,对李解语话心知肚明。虽然蒙古方面这才带队的是科尔沁大汗巴达礼,但军队是驻蒙大臣掌握的蒙古联军,不属于科尔沁,巴达礼命人来见海兰珠,怕是想让科尔沁参与,捞取军功与好处。

朱栩瞥了她一眼,笑着道“李家,戚家那边,你就直接拒绝了?”

李解语身后,也就这两家了。但这两家,一个是归正之家,地位尴尬,向来不敢冒头。戚家早已没落,虽然努力奋起,但可堪大用的人才没有,进展乏力。

李解语抿了抿嘴,道:“臣妾不懂这些,不敢答应。”

朱栩笑着搂过她,道:“嗯,你的分寸朕是知道的。你在李家,戚家那边故意不好过,这样,让戚家送一个小孩进来,陪几个小家伙读书吧。”

李解语双眼一亮,拘礼道:“臣妾谢皇上。”

朱栩笑了笑,又道:“早点休息吧,夏收就快了,明天陪皇后去行桑礼。”

“是。”李解语开心的道。

孙传庭秉持朱栩的意志,对‘新政’进行横向的推进,打破了以往的平衡,一个个大动作接连祭出去,引起的动静一个比一个大,地方上的群魔乱舞,再次出现。

山东泰州府,有人一把火,烧了数百亩即将收割的农田,浓烟滚滚,弥漫天际,仿佛京城都能看到。

这件事,朝廷震怒,地方则将则人归咎于内阁,认为内阁太过急迫,逼迫地方‘丧尽天良,焚烧田野’。

有一日,泰山大雨滂沱,电闪雷鸣,将泰山一座石碑给劈碎,乱石滚滚,砸没了半个小村庄。

这是‘天谴’,还发生在泰山,自然引出了无数流言蜚语。

现在的流言不冲着朱栩了,反而集中火力奔向孙传庭。

一时间,谣言四起,乱世纷纷,京城更是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

泰山不同于其他地方,这里是封禅之地,在天子与上天的沟通之所在。

偏偏遭遇雷劈,稍有引诱,不知道多少童谣在街头巷尾传唱,令普通百姓都异常不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