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 第四百五十五章 辽东治理 (3000)

“以清宁卫,长河卫卫主体,招募朝鲜男子,改设靖海三卫,归属朝鲜督师统辖。”

“裁撤山海镇,以山海营驻守山海关,设山海总兵,由原山海营都指挥使常毅担任,驻守山海四营京军,重归京军建制。”

“昌州左右两卫,靖州三卫,天津三卫,改为辽东八卫,戍边屯垦。”

“蓟州营,破虏营改驻沈阳,抚顺,长风营改驻宁远。”

“设辽东督师府,统领辽东军务,辽东督师,由黄得功担任,以上各部,归属辽东督师府统辖。”

殿中议事,诸将端坐,天子屹立,如军帐议事一般。

一通安排下来,诸将亦是神色不一,战后封赏早已落实,而辽镇后金以及朝鲜被平定,驻军变动,亦是在预料之中。

但,涉及一镇裁撤,十数个卫所以及数万营兵移防改制,显然不是一句意料之中便可以平息的。

谁的利益受损,谁升迁,谁降职,谁得意,谁黯然,清晰可见。

毫无疑问,看上去损失最大的,莫过于山海镇,从前放眼北疆边镇亦是数一数二的山海镇,如今整镇裁撤,由山海镇,再度恢复成了山海关。

但,虽说如此,山海镇,似乎却是因祸得福。

山海镇主力,本就是京军四营,长驻山海镇,几乎从京军化为了地方驻军,如今山海镇裁撤,重归京军,这对四营京军将士而言,显然是一件大好事。

而山海督师赵武,虽未安排,但此战如此战功累累,定然是厚赏。

显而易见,此战,最落寞失意的,莫过于曾经的陕西三边总督周遇吉了,从曾经掌三大边镇,以及陕西境内军政事物,到现如今的朝鲜督师,还只是负责朝鲜军事。

从黄得功这位后起之秀升任辽东督师,就可清晰看出周遇吉的地位滑落,虽看似平调,实则地位一落千丈!

李修环视一圈诸将,目光最终定格在周遇吉身上:

“朝鲜不同辽东,若有叛乱,镇压叛乱即可,切不可伤及无辜。”

“还有,当鼓励军中将士,迎娶朝鲜女子,尤其是各个改制之卫所,要将这件事当成一件大事来办。”

说到这,李修似是想起了什么,突然道:“之前林丹汗不是送来了牛羊嘛,拉上一半过来,先满足辽东及朝鲜卫所之需,若有剩余,则租借给辽东汉民。”

“末将遵旨。”

周遇吉及诸将起身,抱拳应声。

“坐。”

李修摆了摆手,目光挪至殿中户部官员,问道:“如今辽东缴获金银,粮草有多少?”

“回禀陛下,有银八百五十二万两,金二十万两,粮草的话,连月消耗,如今已经所剩不多,不过五十万担。”

“辽东朝鲜各个改制卫所,调拨十万担粮草,作为卫所先期军粮,每个卫所将士,再赏银五十两!”

“你们两个督师亲自去盯着,谁敢伸手钱粮,就剁了谁的手。”

言至于此,诸将领命,李修才摆了摆手,示意诸将退下。

“尔等先去落实安排,张默留下。”

说完,李修之目光,亦是转向坐在一侧刚准备起身的武院祭酒张默,如今的辽东巡抚,目光定格片刻,李修眼眸深处也不免有无奈之色闪过。

让堂堂武勋彻底转为文官牧民,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首先,自然就是他麾下真正堪用的文官并不多,而朝堂及各地的前明旧臣,经这么多次与文人有关的动乱,几乎已经彻底将他对前明文官的期待消耗殆尽。

再加之辽东如今形势特殊,为改革重地,那他就需要牧民之官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改革大策,且辽东形势特殊,军政分离的情况下,也需要牧民之官与武勋有关联,这样的话,军政才能默契配合,军政配合默契,才能保持辽东稳定。

若让前明旧臣治理辽东,那必然是三四品的大员,也必然是被改革侵犯利益的群体,且不说能不能彻底贯彻改革的大策,就是那高高在上惯了的心态,也必然会与与督师府弄出不小的矛盾。

到那时候,恐怕军政两方都顾着内斗去了,说不得,还会彻底引爆武勋与文官士绅的冲突,这样显然与辽东大策不符,也不符合如今大恒的国情。

思来想去,也就只有这个法子,以堪用之武勋,彻底转为牧民之官,而张默这个武院祭酒,算是开了个头。

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可用之文官的原因。

“治理辽东,有什么想法?”

李修从龙椅走下,沉默片刻后,才问道。

“贯彻落实改革大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鼓励生养,以免税分土之策,吸引关内移民……”

张默起身,朝李修拱手,随即缓缓出声:“辽东为苦寒之地,普通粮食作物难以成活,但臣听辽镇降兵说,朝鲜有一种水稻,据说是从倭寇那边流传过来的,颇为耐寒,臣已经派人去朝鲜搜罗种子,准备实验一二。”

“在广西,还有两种作物,名为玉米,地瓜,据说也是外域流传进来的,此等作物当初武院工科还要有学子专门研究许久,也颇为耐寒耐热,纵使水土贫瘠,也极易成活,亩产也比普通水稻要多许多,臣已经安排百姓开始种植。”

“北方普遍种植的小麦高粱,在辽东适应也不错,先前的辽东百姓,也大都是种植小麦,只不过,太过寒冷之处,小麦还是难以存活……”

李修点了点头,民以食为天,辽东苦寒,虽说后世为粮仓之地,但现如今,可是苦寒贫瘠之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天地太过寒冷,太多作物都没办法成活,如此,才让辽东始终难以成为前明的真正统治地域。

而如玉米地瓜这类耐寒耐热作物,直到嘉靖年间,才流入大明,但限于明朝愈发糜烂的统治阶级,这类作物,也没有被大规模推广开来,只是小规模的在各地种植。

而日本的耐寒作物,流传到朝鲜以后,直到清末随着战乱不休,朝鲜人大规模逃难至辽东,源自日本的耐寒作物才出现在辽东大地,如此,才给后世开发这片土地,打下了根基。

有了耐寒作物,那便有了最基础的统治根基。

剩下的,就是政策倾斜之下的发展了。

如此浩瀚,且地广人稀的辽东,养育千万人都绰绰有余,这对一个国家而言,重要性,显然不言而喻。

“粮食解决了,最重要的,便是人口与土地,土地改革还只是开始,以后还需要大变,你要把好关,不要让人钻了空子。”

“百姓的话,鼓励生育,也要鼓励汉民与朝鲜通婚,长久坚持,这样才能保证朝鲜稳定。”

“免税的话,凡开荒之土,皆免税三年,政策朕会派人去关内宣传,但有组织迁移民众的话,短时间内,还难以做到。”

“若有关内民众被吸引迁移而来,你这边,绝对要做好安置,必要的口粮,以及种植工具,粮食种子,都要替民众准备好。”

“海禁政策就彻底废除,民众出海,经商,都按改革政策来……”

“朕还会在辽东待一个多月,有什么需求,尽管提出来,能解决的,朕都替你解决。”

听到这话,张默顿时眼前一亮,连忙拱手道:

“陛下,臣想从武院抽调一批审计人员。”

“臣还想请陛下在旅顺兴建一船厂,设一水师巡防营,如此,海贸商税才有立足之基……”

“武院这边朕派调人过来的,船厂还有水师巡防营的话……”

李修顿时有些迟疑起来,辽东比邻渤海,不管发不发展海贸,都必然是要设船厂,设水师的,但,设立容易,不过一道旨意的事情,可这钱,就不容易了。

搜刮了整个后金一国之财富,一场绵延这么久的战争,还有封赏抚恤,消耗近半。

而辽东战后的建设,才刚刚开始,未来还必定需要朝廷源源不断的输血,必然消耗海量的财富。

而这还只是辽东,关内,还有整个北方!

这场从辽东开始的改革,彻彻底底的侵犯了士绅地主的利益,待消息传开,显然会引起大变,

也正是需要海量钱粮支撑。

这种情况下,每一个铜板,每一粒粮食,都要精打细算着用,才能维持住他的雄心壮志,才能让大恒延续下去。

“船厂之事暂且延后,过一年半载再说。”

“登莱水师已经北上了,到时候,调一部暂且归于辽东统辖。”

“臣遵旨。”

张默也没了坚持,毕竟,财政艰难,在他们武勋之中,并不是什么秘密。

他也只是试探一问,能成最好,不能成,也没大事,如今辽东百废待兴,海贸,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发展起来的。

“去安排吧,牧民不同领兵,凡事一定要慎重,要三思而后行,绝不可冒进。”

“陛下放心,臣,绝不负陛下期望。”

“去吧……”

天子摆了摆手,目光挪转,随即定格在殿外匆匆走来的王五身上……

……

------题外话------

3000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