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刘家大宅门 > 第四十四章 南浔进入快车道

刘家大宅门 第四十四章 南浔进入快车道

作者:湖州小老头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5-30 02:17: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岁月在不太平的日子里流淌着,一段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南浔镇的居民似乎已经习惯了太平军的统治,几乎都从乡下搬回来了。丝行的家眷也回来了不少,只是原来的府邸都被太平军征用了,他们只得暂居丝行后院。

南浔镇当地的人口有三万之多,而太平军在南浔就有一万多人。人口增加25%,粮食、日用品的需求量显然增加了不少,也给南浔的商业发展带来了快车道。因此,南浔镇比太平军占领前更加繁荣,街上人头攒动,各种各样的商店星罗棋布。

南浔是生丝出口重镇,而太平天国的政权既需要出口带来的税收,因此,太平军不仅鼓励蚕农大力发展养蚕,还给蚕农减免一部分税收。

知道南浔的丝绸行业有增无减,附近的乡镇双林、织里、吴溇等地蚕农也纷纷到南浔卖丝,南浔也成了江南最大的蚕茧、生丝集散地。

1860年到1862年,太平军先后攻占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中国最重要的蚕丝产区全部落入太平军之手。在此期间,蚕丝出口量相对于1853年几乎增长了一倍。时人曾记载,太平军至其家“拔人”,因为蚕茧在山,竟不敢入其家。

不仅如此,太平军自己还在南浔开设“恒庆”官丝行,凡是民间若要开设新的丝行,须与“恒庆”官丝行“保结”,每包丝八十斤捐洋十六元,外加一切零费八元。

一天,黄文金找刘镛商量。

黄文金对刘镛说:我乃是军人,对经商一窍不通。我“恒庆”丝行的收购的生丝,今后我们高出收购价的20%就全转让给你,赚钱亏本全由你。

刘镛为难地说:大王有所不知,现在兵荒马乱,生意也不好做,在下原也是小本经营,赚得起而亏不起。大王如此价格给在下,我们运费、人工开支,加上关税、路卡,每次恐怕卖了老婆赔进去也不够本。

黄文金严肃地说:赚钱亏本那是你的事,但一点你放心,你的赋税本王给你减免,国卡给你通行证。接着又说:回来时,你可以从上海带来大米,日用品,以补差额。

刘镛假装为难地勉强答应。其实,刘镛自己心中有数。这是他发财的机会。

刘镛告辞黄文金出来,找了宋洪生、王宝和商量。

宋洪生说:如此大的量,恐怕一时叫不到那么多航船,因为,不少船只已经被太平军掳去,就是有船,人家也不敢承运。再说,过夹浦关卡的费用也很厉害,听说一包丝就要20大洋。

刘镛说:过夹浦关卡不用担心,有“均安局”派人护送还有路条。

王宝和也说:我倒有个朋友在湖州搞运漕,有几条大船,听说前不久,他的船也被太平军水师掳去,不知道这世道他肯不肯承运。

刘镛那这样,我到黄文金那里去一下,如果你朋友的船在,也叫黄文金开个通行证,说船是为太平军运送物质的,这样,你朋友的船也保住了。

宋洪生和王宝和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

刘镛又来到黄文金住处。

刘镛对黄文金说:现在仓库里生丝已经囤积货满,若不及时运出去,受潮发霉了,就成了一对废物,那么前功尽弃。现在大部分船只已经被贵军水师征用。

黄文金说:这好办,只要你们能够找到船只,本王开个通行证,就说是为本王运送物质,谁还敢怠慢?

......

王宝和拿了通行证匆匆赶到湖州。

湖州一直搞运漕的为生郭老板,起先在湖州也有点小名气,自从太平军占领湖州以后,生意一落千丈,也没有人前来雇用船只,自己也不敢出去,弄不好,人财两空,所以一个人在家喝闷酒。

见王宝和进来,郭老板起身相迎。说:你老弟多久不见,这兵荒马乱的你过得还好吗?

王宝和说:在刘老板手下干活,倒也可以。今天过来想看看老兄是否还在干本行。

郭老板无奈地说:不谈了。你也知道,我原先有100吨的大船5条,太平军来了被掳去三条,实不相瞒还有两条多亏藏在太湖的芦苇荡里,才幸免遇难。

王宝和接着说:现在我家东家刘老板有大批生丝要运往上海,正愁没有船只,不知老兄愿意不愿意承运?

郭老板为难地说:哪有有钱赚不想之理,但一旦船被太平军掳去,反而偷鸡不着蚀把米,那如何是好?

王宝和笑着说:老兄这不必担心,我们有太平军的通行证,船是专门为太平军运送物资。

郭老板说:哦,那倒可以。

王宝和说:那立马启程。

双方讲好价钿。郭老板找来了船工,又把隐藏在太湖芦苇荡里的船只驶出来。

两条百吨大船顺流而下。

船行驶到旧馆,一些太平军见两条大船驶来,喜出望外,鸣枪靠岸。

王宝和不慌不忙拿出由黄文金亲自签发的通行证,太平军一看,是专门为太平军运送物质的货船,立马放行。

船比较大,南浔市河进不了,只能停在运河上,那么多丝要用小船调拨才行。刘镛又特地搞了两条小船进行调拨。

刘镛的这种做法,让南浔镇很多老板望而却步。都感叹一般人做不到。却让刘镛和南浔的几家大家进入财富聚集的快车道。

百吨的两条大船装满生丝,船上几个荷枪实弹的太平军护送,沿着小运河东行。

夹浦是船只往上海的必经之路,太平军在此设关卡收税,每天收入可达几千两之多。而刘镛的丝船经过这里,一切畅通无阻。

江浙地区虽然富甲天下,但人口密集土地少,但并不拥有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从清代前中期开始,江浙自产的粮食便不够自用,需要从外地,主要是长江中上游输入粮食以补不足。更何况,太平天国战争使得江浙大量人口或迁徙,或死亡,从而导致田园荒芜,很难获得足够的粮食。而且,占据长江中上游的湘军也不可能再让粮食流入天国辖区。就这样,对外贸易成为太平天国得到粮食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英国驻沪领事在1864年的贸易报告中指出,“米这项商品的巨大贸易额于1864年达到顶点,这一年的进口值为410万两,或约130万磅”,“进口洋米的大部分被运往产丝区,用以交换蚕丝”,因为“在叛军占领期间,几乎只有用米才能买到蚕丝,叛军对收进每块硬币规定要搭配一些米”。

刘镛的货船每次满船生丝去上海,而满船商品,大米回南浔。从中赚多少钱,他自己都无法计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