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刘家大宅门 > 第三十六章 南浔成立‘自治会’

刘镛和毓惠回到南浔。

几天不见女儿,毓惠却是有点想念,她特地从上海给她们带了不少好吃的,好玩的。

看到刘镛和毓惠回到家,洪英带着冬梅、秋梅出来。洪英说:宝贝,快快,爸爸妈妈回来了,我们快去看看。

见到冬梅先过来,毓惠一把抱起冬梅,说:宝贝,让妈妈好好看看。接着又说:宝贝,我们要去做上海人了,你高兴吗?

冬梅撅着小嘴说:我不要做上海人,我要和阿姨在一起。于是,硬要从毓惠身上下来,靠在洪英身上。又从毓惠手里接过秋梅,秋梅硬不要妈妈抱。弄得毓惠和站在一旁的刘镛都摇摇头,一副无奈的样子。

这时,“救助站”里的珍嫂匆匆忙忙赶来。

刘镛一见珍嫂走得满头大汗,上去就问:珍嫂,看你如此心急,有何要事,是不是资金已经短缺?

珍嫂不好意思地说:哎呀东家,知道您很忙,实在不该前来打扰您。站里资金倒尚不短缺,前几天,又有几户人家送来银两吴总管账目也记得清清楚楚。就是这几天逃难过来的人特别多,我和会英、吴总管,有时逃难来的人吃饱了也帮忙,但是,还忙不过来。再说,地方也小,我们几个人实在没有办法,只得前来求你想想办法。

刘镛一听说:哦,这样啊。去,我和你同去看看。

南浔镇上,拖儿带女的,背着铺盖逃难的随处可见。

刘镛随珍嫂一同到了“救助站”。

到了“救助站”,刘镛一看傻了。‘救助站’门口,放了一口大铁锅,会英、吴总管正在熬粥,忙得满头大汗,‘救助站’外面,地上坐着的,躺着的有不少衣衫褴褛男女老少,这种情况遇到下雨天怎么办?‘救助站’里面躺着几位患病的男女老少。

刘镛看了,一阵心酸,用手抹了一下眼泪。对珍嫂说:放心,我马上采取措施。

于是,刘镛告别珍嫂,急匆匆赶回镇上,又派人马上去把王宝和叫来。

刘镛对王宝和说:你马上找几个人,“救助站”旁边还有一块空地,在上面搭建一个棚,让逃难过来的人,刮风下雨好有个安息的地方;烧饭也在里面,吃也在里面。另外,再找三个人,帮助“救助站”打理。

当天晚上,“救助站”基金会在“救助站”现场开了一个特别会议。所有基金会的会员都到了,连顾福昌也打着灯笼过来了,还引来了不少围观的群众。

刘镛指着路边衣衫褴褛的人群对大家深情地说:谢谢各位,那么晚了,来到“救助站”现场,特别是顾公公,已经年迈体弱,也来了。大家目睹了这些难兄难弟,看到他们遭受的苦难,我们还能睡得着?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一根藤上的瓜,他们有难,就是我们自己有难。还是一句老话“众人添柴火焰高”,我们南浔镇上每人少吃一口,在这里“救助站”的人就不会挨饿;每人省下一寸布,这里的人冬天就不会挨冻。有请各位,家里多余的被子,衣服捐献到这里来,我刘镛感谢各位,感谢南浔各位父老乡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大家双手作揖。

有人把刘镛扶起。

现场气氛感人。

顾福昌也老泪纵横地说:各位,乡亲们,在我们面前的那些难民,他们背井离乡到了南浔,现在,南浔就是他们的家。如果,有一位难民饿死、冻死在南浔,是我们南浔的不幸,是我们南浔的耻辱。当然,生老病死有所难免,今后,如果有难民生老病死,我们都要像安葬自己的亲人一样,尊重他们。

哗啦啦一片。一批难民撒的一下全部跪地,磕头。异口同声说:南浔人是救命菩萨,谢救命之恩。

不少围观群众把跪在那里的难民一一扶起第二天王宝和早早来到“救助站”。不久,来了不少当地老百姓,他们都义务在“救助站”旁边空地上帮助搭棚。有劳动能力的难民也来帮忙。

不久,附近的老百姓有的拿着被子,有的拿着衣服;有的提着米的,提着油的,还有捐钱的,都来到“救助站”。忙得吴总管来不及登记。

有的把从家里拿来的东西,就往“救助站”一放,就走人,嘴里还说:这点点还登记什么呀,登记了反而感到难为情。

当地老百姓一下子拿来那么多东西,可又急坏了珍嫂,那么多东西,没有地方放。

王宝和过来对珍嫂说:这样子,棚干脆搭大一点,留着一间做仓库放东西。另外,告知大家,东西暂时不要送了,到需要的时候,再告知大家。

珍嫂说:南浔镇上的人真好。现在也只能按你说的办。

这几天,从北方逃难来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拖儿带女,有的全家老少,路上到处可以看到逃难的人群,听说南浔有个“救助站”,因此,不少人得到此消息,都投奔南浔而来,也弄得‘救助站’不堪重负。

逃难来的人,有的是天灾,有的是**。

听逃难来的说:他们家乡来了很多“长矛”(其实就是太平军),他们都是红眉毛,绿眼睛,手里拿着大刀、长矛。他们到了那里,就烧杀抢掠,尤其是一些大户人家和在衙门做官的人家,都逃不出厄运,被他们见到就杀,就抢。说得有声有色。

听说太平军已经打到南京,有人说,江苏的溧阳、宜兴等地已经有人看见太平军。一时间,南浔镇上也搞得人心惶惶。

于是,刘镛又找了顾福昌等几个有实力的几个人商量。

刘镛说:现在世道如此不太平,听说“长矛”已经攻破南京,有人说,江苏的溧阳、宜兴等地已经有人看见“长矛”。这样下去,南浔镇一方平安难保,南浔镇也岌岌可危。依我之见,大家近期尽快把家眷、和重要资产转移到上海租界,租界是外国的的地盘,“长矛”不敢去冒犯。再者,我们成立一个“自治会”,通往南浔的主要路口,日夜有人巡逻,以保一方平安。

顾福昌也说:刘会长,虽然年轻,但高瞻远瞩。现在世道如此不太平,南浔镇避难过来的人员,急剧巨增。当务之急,以保一方平安为重。一方平安人员平安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家眷,老人小孩,投亲靠友,还是迁移上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待太平之时,再回南浔也不迟。难事还是守住家业为重。“自治会”主要保地方平安,不与外力相对抗。主要路口有人把守,一有情况,以鸣锣为号,通知各方,一旦有情况,立马采取措施。避难以避人为重。财产没有了,可以从头再来,如果人没有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于是,第二天,南浔就组织了有好几十人的“自治会”,以负责南浔镇的安保工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