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刘家大宅门 > 第一章 丝行的学徒工

刘家大宅门 第一章 丝行的学徒工

作者:湖州小老头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5-30 02:17: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苏杭的腹地,四季分明,农桑万顷。河流纵横,苕霅两溪之水流经漾、荡、河、港……水清如镜,土质黏韧,构成了育桑、养蚕和缫丝的良好自然条件。

这里独特的缫丝工艺,逐步形成了“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

这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一条南北向的市河穿镇而。过河道两岸,商贾云集,屋宇林立。从每年的四五月开始,一直到10月,家家户户: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茧箔山立,续车之声连屋相闻。吱呀吱呀的摇撸声与丝车吱吱呀呀交织在一起。流连于青石板上历史的印记,是一缕蚕丝“织就”的流金岁月。

清朝中期。

在一条小河边,住着一户人家,祖籍浙江上虞县,主人姓刘。清康熙初,远祖刘尚迁居吴兴(今湖州)南浔,在大桥湾泰安桥下设小铜匠铺。以帮人家修补铜勺、铜锅、修配钥匙谋生。

主人有个儿子,叫刘镛(1825—1889),字贯经,因排行第三,后来人称“刘三东家”。

刘镛15-6岁年纪,从小聪明伶俐。虽然家境已经破落,为了帮助父亲维持这个家和继承先祖的手艺,还维持这家小小的铜匠铺。平时在店铺帮人家修补铜勺铜锅,闲时,挑着担子走乡串巷,风里来雨里去。有时,一天下来,一点活儿接不到。

天下着蒙蒙细雨,担子上‘叮叮当当’的铜片碰撞声,由这条街转到那一条街。

一间不大的店铺,里面放满了各种锅瓢杂货。父亲刘焕章坐在小板凳上吸水烟。

刘镛无精打采地挑着铜匠担进来。

听到响声,刘镛母亲从里屋出来。

刘妈关切地说:阿镛啊,你回来啦!看你衣服都湿透了。今天有没有做到声意?

母亲心疼地拿起挂在柱子上的毛巾帮刘镛擦了一下身上的雨水。

刘镛无奈地摇摇头。

刘妈:哎!一个上午,店里也没有来人要修理东西,这‘百家饭’也难吃了。不管怎样,先吃饭。

一间破旧不堪的屋子里,刘镛与父亲、母亲隔边坐着。每人一碗稀饭。桌子上放了一碟酱菜。三人吃着。刘妈放下手里的筷子,拉起衣襟擦了一下眼睛。

刘妈唉的一声长气,说:这点酱菜也是张家伯伯酱油店赊来的,这种日子真的不知道怎么过。接着又说:阿镛啊,你爸年岁也不小了,虽然你还小,但这个家,以后还得要靠你。

刘镛抬头看了一下满脸愁云的母亲。

刘镛说:妈,您放心,这我知道。我是个男子汉,人家说,孝顺的儿子,讨饭都把父母拖住。我认为讨饭的儿子没有本事。今后,我不会用讨饭来养活你们。我已经16岁了,知道自己的责任。哎,爸妈,我想铜匠但不想挑了,想到丝厂里去学生意。

刘爸:日子还是要过的,现在“百家饭”也难吃啊!不过这样也好,不要风里来雨里去了,只要人家老板管着你的嘴,肚子不空就行。我还可以在店里做做,日子也是过得去的。

在一家绸布行里,刘镛忙这忙那,扫地、拖地板、洗衣、烧饭、劈柴、挑水、打杂、领孩子、倒夜壶,一天忙到晚,夜里只能睡在低得直不起腰的小阁楼上。吃饭只能在师傅们之后,抢着扒几口,往往吃到的是剩菜冷饭,有时才吃几口,那边一喊,你就得丢下饭碗去干活。刘镛从一年杂工、二年帮工、三年后做“下手”能够拿起一把尺丈量绵绸、布匹起,开始丈量着自己未来的路。。

寒冬腊月,河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早晨,天还蒙蒙亮。刘镛拿起一把铁耙,敲碎了河面上的冰,在河里洗东西。他的手已冻得发紫、开裂,鲜血顺着菜叶流到河里,又怕被老板见到呵斥,出入均不敢出声。

刘镛起晚睡,拼命干活,一天只能挣十文钱,老板又不管饭,他用三四文买点吃的,填饱自己的肚子。早晨他一碗大饼油条,中午、晚上有时就喝一点稀饭,拉上一块大头菜,将就着就行,其余交归其母贴补家用。

可是后来得知,店家的管家一年的薪金也才不过百缗(100串铜钱),心想此处非久留之地。

后来,由朋友介绍,刘镛进入镇上谈德昌丝行打工。

在谈德昌丝行里,刘镛任劳任怨,什么事都干,他不仅工作积极,而且,也探索丝行业务里的门道。

刘镛和老板站在柜台前,一位顾客拿着一包蚕丝进来。

来人说:老板,今天蚕丝行情怎样?我这包丝今天卖了。

刘镛打开包,手摸了摸,然后,摇摇头说:这点丝,我们店不要。你到其他店去看看。

刘镛的话把来人以及他的老板惊得目瞪口呆。

老板随即说了一句:为什么?

刘镛:这点丝依我看,沾上了油腻的东西。丝本身是很光滑的,沾上了油腻的东西,染色就很难,容易掉颜色,如果我们收购了,再卖出去,下家上不了颜色,就成了次品,那么,下家必定要找到我们,我们店,要赔偿不说,我们店的牌子也要被砸了。

来人被刘镛的话说得哑口无言,最后对老板说:你家这位小伙计真是厉害。是啊,我家里那位不小心,把煤油灯打翻了,丝上泼了一些煤油。

刘镛接着说:现在问题不大,你拿回去以后,放在清水里,然后放一点点老碱,油腻是可以去掉了,但丝质还是打折扣的。只能是自己用了。

来人十分佩服刘镛。

谈掌柜拍拍刘镛肩膀,伸出一根大拇指。

有一次,有一位顾客拿来一包蚕丝,刘镛用手一摸,说:你这点丝啊,只能算三等品。

来人惊讶地问:为什么?

刘镛不紧不慢地说:你这点丝啊,火候过了。所以丝的质量就差了。你不信试试看。于是,他抽出一根丝,然后,在上面穿了三枚铜钱,丝就断了。他又从店里抽出一根丝,穿了七枚铜钱,丝还没有断。刘镛接着他又说:丝的韧性靠的是水温,水温太低,丝抽不出来;水温太高了,蚕茧煮烂了,丝的韧性就差了。所以,缫丝控制水温至关重要。

谈德昌丝行老板姓谈,为人和善,他很欣赏刘镛这位小青年,他不仅人长得漂亮,忠厚勤劳,对业务也肯专研。短短四年时间,便‘靡洪靡纤,不待提谕,劈见症结’。后来,人们大都知道谈德昌丝行有一位业务很厉害的小伙子,也使得谈德昌丝行的信誉越来越高,也成了街头巷尾的佳话。

到年,谈掌柜不仅兑现了刘镛10元银元的年薪,还拿出6枚银元对刘佳康的奖励。这个数字,在当时已经不是一个小数字了。所以刘家生活一下子富裕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