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清末,这大清不保也罢 > 第41章 封赏将领

清末,这大清不保也罢 第41章 封赏将领

作者:叫baby起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6: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朝廷上两宫太后和恭亲王都没有说接下来怎么办,其他大臣也明白了,这是三人要开小会议了。

于是所有人也没有继续争吵了,也没事可吵了,南京城已经被拿下。

等所有人退朝后。

恭亲王来到后宫找到两个太后。

“臣参见东太后、西太后。”

慈禧:“恭亲王,你说说这次曾国藩和李鸿章打了胜仗,这该如何赏赐。”

恭亲王沉默了一会儿后回到:“我认为有功必赏,两个将领对我大清有功,不赏不足以平军心。”

慈安:“赏是该赏,毕竟对朝廷有功,但是怎么赏?”

慈禧:“两人都不是我们满人,而且都是汉人,如果赏赐过高,我怕朝廷文武百官不服啊。”

实际上慈禧心里想的是两个汉人权利过高,怕功高震主。

慈安他们也明白,只是这种话不好明说。

恭亲王紧闭眉头,慈禧说的不是没有道理,曾国藩已经是从一品,再升怎么升。

李鸿章也是从二品官职,官职可不低,李鸿章还不到四十岁,官职过高,朝廷百官肯定有意见。

恭亲王:“那依两位太后意思如何赏赐?”

慈禧:“我看官职就不赏了,我们可以给他们加爵。”

“曾国藩功劳最大,曾国藩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因为年纪过大,功劳足够多,给他名号还是加了很多。

也就一等侯爵和世袭罔替有点用。

恭亲王和东太后对此没有意见,这个虽然不高,但是也让曾国藩说不出什么话来。

恭亲王和东太后继续看着慈禧,让她接着说。

“至于李鸿章,官职还是不变,加太子少保,一等伯爵,世袭罔替,赏双眼花翎,并赏穿黄马褂。”

“其他淮勇和湘勇的将领按照军功行赏,普通将士赐赏银和良田。”

“两江地区被太平军毁坏严重,良田多出不少,重新丈量土地,有主的还和他们,没主的赏赐给将士,也可以给朝廷省下不少银子。”

恭亲王对此表示没问题,慈禧果然聪明,安排的很合理。

这赏赐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没话可说。

恭亲王继续问道:“那杨秀清和洪天富贵怎么处理。”

慈禧:“这两人都运回京城,我倒要看看他们是不是有三头六臂,让我们大清八旗和绿营屡次受挫。”

几人定下赏赐后,开始命人去南京传旨。

现在南京基本上没什么人口了,逃的逃,死的死。

这次出来传旨的是慈禧太后的身边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现在还没有到达人生顶峰,他前面还有一个安德海一直压着他。

没了安德海才是他一飞冲天的时候。

这小李子在禁军的护送下来到了南京城。

曾国藩他们早就得到了通知,朝廷派人来了。

所有人都提前做好了接旨准备。

小李子一到,曾国藩和李鸿章连忙上前打招呼。

曾国藩:“李公公,好久不见,下官在这儿给您请安了。”

小李子:“曾大人这可使不得,使不得啊,我一个小小太监,何德何能,何德何能啊。”

曾国藩:“公公说笑了,谁不知道李公公可是西太后身边的大红人啊,我们还得仰望公公关照呢。”

李鸿章:“是啊,我们还得望公公照拂一二啊。”

……

小李子:“诸位大人客气,今个来啊,咱家是奉了皇上他老人家还有两宫太后旨意,来给诸位大人报喜的。”

“曾国藩、李鸿章、曾国荃、白涛……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平天国远动自先皇咸丰元年开始至今已经十四个年头,多达十六个省份遭到波及。”

“今两江总督曾国藩率领安徽巡抚李鸿章……消灭太平军,光复南京。”

“特封两江总督曾国藩为太子太保、一等侯爵,可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

“特封安徽巡抚李鸿章为太子少保,一等伯爵,世袭罔替,赏双眼花翎,并赏穿黄马褂。”

……

“封淮勇将领白涛为按察使,二等子爵。”

“封淮勇张瑞锦为参将。”

“封刘铭传为直隶总督。”

……

封赏结束后,曾国藩好好招待了小李子。

第二天就派人护送小李子回京,还押送洪天富贵和李秀成两人进京。

这次投降的太平军士兵并不多。

就将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以及手下女将都战到了最后,火药点爆身亡。

这次所有有功将领都有封赏,普通士兵也都分了土地,可谓是皆大欢喜。

只有几个主要将领心里有点不舒服。

就拿李鸿章和曾国藩说,实际权力一点没有增加,现在还面临手上兵马怎么办的问题。

圣旨也没说他们手上的兵马怎么办。

曾国藩决定遣散手上兵马,让他们哪儿来的,回哪儿去,或者就在南京生活。

毕竟刚获得了不少土地。

还有个原因就是现在的湘军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湘军。

作战多年,真正的精锐已经十不存一,很多都是后面招收的降降。

战斗力实在是没法和最早的湘军比。

这次攻破南京城,淮军对城内秋毫不犯。

湘军却在城内放火抢劫。

太平天国圣库里面不少钱财都被他们抢走。

其他的李鸿章和曾国藩一人分了不少。(原本历史曾国藩就运回老家几百箱金银财宝。)

其他的也全部押送进京,孝敬给了太后。

曾国藩主要的还是怕功高震主,朝廷因为手上兵权整治他。

所以后面曾国藩裁撤湘军人,只剩下3万人,手下将领多,每人带几千人也没什么大问题。

李鸿章一共就四万多人,这次作战伤亡几千人。

还有就是李鸿章还没有到达曾国藩哪个高度。

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住。

李经孝曾经也给他说过,太平军被灭绝对不是终点,让他防着点捻军。

所以他兵马不多是一个问题。

其次,李鸿章和曾国藩性格相差很大。

曾国藩一生信奉理学,洁身自好,珍惜羽毛,对于自身的道德水准要求很高。

哪怕知道清廷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意,他也只能照做。

他不愿意因为裁军一事,让清廷为难,从而影响自己清廷里的形象。

而李鸿章一生信奉的是实用政治学,什么对自己有利,就采取什么策略。

至于这策略能不能上大雅之堂,他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