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话封侯 > 父子初见,学有小成

话封侯 父子初见,学有小成

作者:日勿一冂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6: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众山如螺髻,出于山林间,其中迷雾缭绕,翠松顶立,赫然之于重山之间者称为瑶山,自古就有仙山的美名,山上多有能人异士居住。山涧瀑布旁有一间学堂名为凌云学堂,故事就是从这间学堂开始的。

这凌云学堂号称天下第一学堂,学堂先生叫做梁仲,学贯古今,通天文,知地理,晓风水,解人心,熟面相,悉阴阳。

从凌云学堂学成归国者,多位居朝堂要职,故各国高官贵族,名人居士多想将其子送入凌云学堂。这梁仲收学徒有怪准则:每三年一科,一科学满三年,年龄不过十八,入学者需要经过梁仲解其面相,过关后需经过学文考试,考过后入学者需一次纳入学资百两黄金,三年学期不可外出,三年期到不论学成与否皆需离开学堂。

这山门口入学堂路山有一石碑,碑上刻有“不问来路,不问去处”。这是学堂的规矩,所有入学的学子,不得告知他人来自何处,家门何职,三年期满,自行离去。如果有违反堂规者,一律送回,这学徒们多由家族花费大量人力财力送入其中,多怕中途送回。且皆有梁仲亲自甄选,人品秉性多位于常人之上,所以自办学以来,还没有人违反此学规。此间三年一科者只知同科同窗姓名,不知其来自哪国。

梁仲所甄选之人每科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族,故很多学子归国后同朝为官方知为曾为同门。

这日梁仲正坐于案桌前讲解《过秦论》,讲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时,见教堂末位床旁一美少年正望于窗外发呆。这少年眉如墨柳,黑眸似凤,双鬓刀裁,面色润如玉,棱角各分阴,相貌堂堂,微风凛凛,名字唤做周景阳,年芳十七。梁仲见其分心窗外,便呵声到周景阳你说何也?这周景阳被这呵斥声惊醒,回过神来立马起身不知所措。

这时前桌少年轻声告知过秦论三字,景阳立即反应过来便回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梁仲轻轻点头,目视周景阳说到:“这是司马迁的说法,仁义固然重要,而仁义并不是得人心的全部,而人心也并非战争中胜利所必须的,重要的是怎样让他人甚至敌人为你舍命,这可以是心甘情愿也可以是情非得已。但为师所讲皆需在人性之内行事,诸位可阴白”。众人双掌叠握,俱行俯守之理答之:“学生阴白”。梁仲继续讲学,而周景阳则站立听学,不敢再分神而思它,直至下课。

课罢,梁仲唤住周景阳说道,你随我到书房来,说罢便转身,景阳紧随其后。书房里梁仲对景阳说道:“阳儿,前几日给你的《天文训》可读完?”

“义父,孩儿已熟读完,书中详文皆已掌握,只是有一处不阴。”景阳回

“说与为父听听”

“书中说到:太阴冶冬,则欲猛毅刚强。三岁而改节,六岁而易常,故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一康。这刘安(天文训作者)是怎知人间三年一饥荒,六年一疫疾,十二年一大灾荒的?况且近年来也未曾听闻有何地出现饥荒啊?”

梁仲听闻眉头一锁,若有所思想到,这人间何止三年一饥荒,这景阳自幼便长于凌云学堂,不曾见过人间疾苦,这熟读万卷贤书只知其意而不知其道啊。接着答到“这天文训乃刘安及门客按天地五行、天星规趋和人间所见总结而来,知其意即可,不必强解,至于为何如此书写你以后便知”。

说罢便回想起那年景阳初到瑶山场景,事时长乐三年(大梁朱幽王继位三年)高平之战燕国被灭后一月,正值六月,这日子时,凌云书院后院有一孩童涕哭。

梁仲惊醒起身急忙查看,见不满五岁孩童被绑住双手双脚倒于庭院中,梁仲心中一惊,这是何人将孩童弃于此,带一人入院毫无声响,身手可见一般啊。再看那孩童,啼哭不止,身旁立一布袋,带中见百两黄金,一把匕首和一封书信。梁仲打开书信面色凝重,原来这孩童是战败国后燕名将周文桢次子,这梁仲年轻时周游列国是曾受这周将军宴请,对周文桢为人颇为赞赏。

信中提到这孩童名为周景阳,不到五岁便会背文颂诗,聪慧异于常人,望梁公念故人怜悯,收其为义子,教其习文,免于习武,远离庙堂,一生闲云。再看这孩童,面色红润,亭亭而立,不像是三岁小儿呀,梁仲甚是喜爱,心想这周文桢已战死,且高平与瑶山相距甚远,当年我与周文桢仅私下对饮,这孩童是否真为故人之子?又是谁不远万里将其送来的呢?看这书信字迹,确为周文桢笔迹不佳呀。看着孩童还被绑这手脚,连忙将其解开,问道“稚子你叫什么?”。孩童回道“周景阳”。又问“哪里人?父亲何人?”“后燕高平人,父为后燕前将军周文桢”梁仲诡笑问道“后燕已灭,既为亡燕将军后人,直言告于我其父名讳,不怕我以汝头颅请功求赏?”。

只见那孩童答到“我父亲好广交好友,对智者更礼贤下士,我后燕名山名川,奇花异草数不胜数,列国名仕皆慕名而往,凡过我后燕与我父交往者,无不称赞。刚看先生看信时面部表情多变化,而后问我来历时并无好奇,想必信中已告知我真实身份,先生合信时面带隐笑,再观先生气宇轩昂,神采逼人,并非俗人。适才想先生曾到过燕国与我父亲是旧识且并无交恶,这才将身份告知先生”。

梁仲双目定视面带惊讶,这孩童在我问完两句话后便将我所知猜透,回答的天衣无缝顺带还夸奖了我一番,此等聪慧恐怕是我亦不能及呀。这时梁仲看到布袋中匕首,拿起匕首拔出一看,这匕首在月光下寒气逼人,梁仲不懂兵器但一看这匕首就知其非俗物。翻过匕首其背刻有“黜佞”二字,这时梁仲笃定此子为周文桢之子。

当年周文桢与梁仲对饮时曾讨论后燕国该未来国运时,梁仲以酒水在桌面上就写了“黜佞”二字,这定是周文桢自知即将国破身死,战前托人将子送于此,我与周文桢虽只畅聊一夜,故人竟如此信任,我与此子甚是有缘,我无子嗣,此生所学并无正真传人,何不将这毕生学文传于此子。随即问道“周景阳你父与我确为故交,你父已身死战场,你父亲所写之信中让你拜我为义父,让我教你习文著书你可愿意”,小景阳思考片刻后跪拜道“即是父亲所命我自当遵命,孩儿拜见义父”。梁仲满意的笑到起来吧,问道没吃饭吧,说着便拿起布袋将其携起竟有些勉强,想到将这孩童送来之人,翻墙越院毫无声响,不禁后怕起来。来到厨房将夜间剩菜剩饭端出,本以为将军之子会对这残羹剩饭有所嫌弃,亦或者饿极之时会狼吐虎咽,到小景阳只是道了声谢,便细嚼慢咽起来。

梁仲想到这周将军家果然家教甚严,更加喜爱这孩子了。这时梁仲突然想到什么问道“谁将你送过来的?”小景阳放下碗筷说道“一蒙面黑衣人,身高约五尺三寸。”梁仲问道“五尺三寸?之人有如此气力?你怎知其高?他为何将你绑起来。”小景阳答到“前几月父亲曾为我量过身高,我高不足三尺,他携我奔走时我曾抓伤并撕咬过他,所以他便停下将立于身前绑了起来,以我身高目测他便猜他五尺三寸”。梁仲听罢,拍了拍小景阳说道小机灵鬼,待吃过饭梁仲便将其洗漱完毕,带至卧房与自己同住。

次日晨时,艳阳高照,书院旁瀑布溅气的水雾,在穿过竹林的烈日下呈现美妙的色彩。卧房中梁仲醒来发现小景阳已在书桌前,梁仲走进发现他正读《淮南子》,便问道“此书晦涩难懂,你可阴了书中所讲”,答到“不求甚解,闲来无事,随便翻翻”。再问“可想知百家学说,通天地乾坤?”,又答“自然求之不得”。梁仲闭目思索片刻说道“既已唤我为义父,你我之间便不再有隐瞒,我无子嗣,念你聪慧,这身本领便传于你,往后你应悬梁刺股,寒暑不易,以最短时日,学会我四十年集梳,你可否愿意吃得这份苦?”。彼时小景阳已跪于梁仲面前说道“我父已故,承蒙义父不弃收养我,还欲将毕生说学皆传于我,孩儿必倾尽全力习得义父皮毛,日后以吾愚智将其发扬光大”。梁仲听罢便唤起周景阳说道“日后你无论做何事便对为父不准有所隐瞒,为父此生痛恨妄言奸侫之人”。

此时周景阳面露难色说道“义父孩儿有罪,孩儿欺瞒了您”梁仲眉头紧锁,问道何事欺瞒。景阳接着说道“昨夜骗你,我并不知你是否去过燕国,也并不知那封信中所说,我所将只是蒙骗义父。其实真正我不怕将真实身份告知义父,原因很简单,那蒙面人千辛万苦将我送于此,肯定不是想置我于死地,直接拿我换取荣华富贵即可,何苦如此,基于此我想无论我怎样说义父都不会杀我,只会好生款待”。梁仲听罢不但没生气,还大笑起来,心中盘算,这小儿心思整密,有勇有谋,是个传身之人,便假装生气说道,以后不许这样了便也没再责怪周景阳。

自此,虽说这凌云书院三年一科,可这周景阳已在凌云书院屏帘之侧学满四轮,加之梁仲对周景阳严苛至极,其已近得梁仲真传,只是缺乏梁仲这般阅历。

“义父,义父”周景阳轻轻推了推梁仲,这时他才从往事回忆中回过神来。看着这从小不点一下张成这般温文尔雅,清新俊逸的周景阳,梁仲说道“阳儿,你可知为何这一科为父将你纳入学堂之中与众人同学?”“阳儿不知”“你虽习得万书,但从未体会著书之人写书是的经历,为父想让你此随科毕,随众学子同下瑶山,游历人间,将所学用于实际,将来将所感谱于笔墨,传于后世”“阳儿只想常伴义父左右,不想体会这世间酸甜苦辣”“你本非林中拙鸟,扶摇展翅只是时间罢了。”凌云书院之所以为天下书院之首,凭的就是梁仲慧眼识人和因材施教的手段,多年相处梁仲深知周景阳并不会安于一生只舞文弄墨,著书谱曲了却一生。其有蛟龙之像,一日腾空,便会惊天动地,因此梁仲早已有让周景阳游历九川的想法,但目前时机尚未成熟。

“对了义父让你同山顶睿晗阁百里易丘所学猬守之术学的怎么样了?”,这梁仲虽答应周文桢让周景阳远离刀光剑影,但行走江湖难免遇上地痞无赖,所以梁仲便拜托这瑶山之巅的睿晗阁教其守卫逃跑之术,这百里易丘乃此中佼佼者,其流云派开派祖师南门橒(yun)所创猬守术,至今还无弟子习得最高层,百里易丘已习至八层,已无人能正面将其擒获。

周景阳回道“百里师傅教习已有五年,如今师傅不使诈已擒不住我啦”。这瑶山地势险,每日从凌云书院爬至山顶已非常人可行,加上每次上山梁仲都让周景阳带一满布带器物给予睿晗阁,所以周景阳脚力已非平常。如此及经年的勤学苦练,这周景阳猬守之术恐怕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话说这猬守之术,虽不具杀伤,凭皆轻盈步伐及敏锐反应,见招拆招,可躲避上乘高手的伤害,一般贼人更不能近其身,若习之最高境界,犹如拱刺之猬毫无破绽,即便这天下武之最强者亦不能伤其分厘。只可惜这百里易丘和周景阳皆未能习得最高境界。

梁仲听闻周景阳如此说道,便欣慰告知不可有傲溢之心,还需加强练习。周景阳点头叩拜诚心应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