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早安大明 > 第784章 骄傲的道爷(感谢书友“享福之人”的盟主打赏)

嘉靖帝的眸子里依旧平静无波,但蒋庆之知晓,这平静无波的背后是滔天怒火。

当初年轻的嘉靖帝满腔热忱想改造这个大明,但杨廷和等人却一心想夺权,他和宫中张太后联手,利用大礼议事件试图逼迫嘉靖帝低头。

君臣为了权力而争斗不罕见,但如大明这般从开国到亡国,君臣一直在暗战的,真的罕见。

若是君臣能齐心协力,大明何至于此?

杨廷和在史书上得了美名,可留下的是什么?

是君臣反目,君臣猜忌,双方暗斗不休,以至于大明国势每况愈下。

徐阶!

名臣!

但他做了什么?

哪怕是张居正,秉政后的第一件事儿便是压制万历帝。

张居正走的是杨廷和的老路,和宫中太后联手,和宫中权阉冯保联手,三方发力,把万历帝压制的死死的。

到了万历帝之后,那些帝王更是被臣子压制的形同傀儡。

直至崇祯帝,这位帝王不甘心被臣子压制,干脆就撕破脸,今日贬官,明日责罚。

你等不让朕好过,那朕就让你等胆战心惊。

这走的是太祖高皇帝的路——视文官为猪狗!

就这么君臣争斗,最终葬送了大明。

“三五年?”嘉靖帝蹙眉,在他心中,三五年远远不够。

建国日久,大明的问题也越积越多,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切,在嘉靖帝看来,至少得二十年。

三五年!

“不够。”

“是。”蒋庆之也知晓不够,但他却从容道:“陛下,北方的威胁实则与大明的姿态有关。”

“什么意思?”嘉靖帝问,突然发现蒋庆之脸上在流血,不禁一惊,“这脸……”

蒋庆之摸摸脸上,摸到了血,低头看看手中的血,说:“这一路紧赶慢赶……秋风凛冽,把脸吹开了口子。殿内温暖,口子就裂开了。无碍。”

“让御医来。”嘉靖帝蹙眉。

“是。”黄锦令人去召唤御医,“让精通外伤的来,另外,把那些滋润肌肤的东西给长威伯准备一些。”

殿内,蒋庆之不以为然的抹了几下脸,却不知自己把血迹抹的满脸都是,看着俊美中多了狰狞。

“说说。”嘉靖帝令人给蒋庆之弄来茶水,二人相对坐在蒲团上,不同的是道爷是双盘,蒋庆之是单盘。

“太祖高皇帝时,大军出塞击胡,这是宜将剩勇追穷寇。可却有个问题。”蒋庆之喝了口茶水,“打打杀杀看似痛快了,可却未曾根除草原对大明威胁的源头。”

“嗯?”这是道爷第一次听闻有人对当初太祖高皇帝的政策表示不满。

“成祖皇帝五度北征,让正在恢复实力的异族挨了当头一棍。可随后……”蒋庆之握着茶杯,“随后就是人亡政息。后续帝王并无压制文臣的能力,且也无太祖高皇帝与成祖皇帝精通武事的本事,于是,便只好偃旗息鼓。”

土木堡之战是一次尝试,结局是被也先差点灭国。

“草原异族一日不打,便会壮大。一年不打,他们便会觊觎中原。五年不打,他们必然会南下!”

这是历史规律证明了的事实。

黄锦进来,见蒋庆之坐在那里侃侃而谈,道爷频频点头,不禁就微笑了起来。

“黄太监,你笑什么呢?”张童问。

“咱啊!笑的是……这一切挺好。”

蒋庆之说道:“也就是说,打,不能彻底解决草原威胁。打的同时,还得要走出去!”

从有历史记载以来,草原异族就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

双方你来我往,不是你把我杀的人头滚滚,就是我把你杀的十室九空。

最终谁也没能彻底解决了谁。

“走出去?”嘉靖帝不解,然后眸子猛地一闪烁,“你是说……直接出兵占了草原?”

出兵攻占草原,筑城,以城池为根基,一步步扩张……

嘉靖帝眸子里有异彩闪过,“一步步推进,十年后,二十年后……一直把异族驱逐出草原。失去了草原,也就失去了养马地。没了铁骑,异族还有什么?”

呃!

蒋庆之挠挠头

“是也不是。”

“嗯?那是什么?”嘉靖帝却觉得这个法子不错,“若是一切不差,只需两代帝王便能把完成此事。此乃长治久安之法。”

道爷的想法不错,但却不适合!

“陛下,不说此举靡费之大,令大明难以承受。”

若是按照道爷的法子,大明将会持续对草原用兵,每年养兵的费用,出兵的费用,修建城池的费用,外加征发民夫,粮草调集……

“吕嵩怕是会辞官。”蒋庆之说:“且修筑城池耗费也不小。”

后来老毛子就是用的这个法子,一步步推进,每到一处就修建据点。以据点为根基四面出击,一步步把那些草原异族给打趴下了。

法子是好法子,但蒋庆之觉得太特么累人了。而且需要持续不断的推进这个政策。

征服的时候容易,但后续却留下了一个个巨大的隐患。当国势崩塌时,那些异族揭竿而起,纷纷脱离老毛子的统治,留下了满目疮痍。

所以,国虽大,好战必危。

老祖宗的话看你怎么理解,在老毛子的历史进程中,就彰显了这句话的睿智和远见。

什么海纳百川……在国势昌盛时,自然是海纳百川,百川也不敢跳梁。国势一旦衰微,那些百川争先恐后的跳出来反戈一击……

老毛子后来和二毛子大打出手就是如此。

“臣以为,要从几处着手。”蒋庆之说道:“其一是征伐,这是根基。”

草原异族吃硬不吃软,不把他们打服气了,不把他们打的高呼天可汗万岁,就别提后续的什么长治久安。

“其次,要融合。”蒋庆之微笑。

“融合?”嘉靖帝抚须,“可把异族迁徙到各处去。”

啧!

蒋庆之失礼的盯着道爷,心中再度痛骂了杨廷和一番。

“打散分散到各地,不让他们抱团。”

“三代之后,自然融入。”

“从小就得教他们何为孔孟之道。”

“嗯?”

“陛下,孔孟之道好啊!修身修心。”

“这也是融合之道?”

“文化认同至为关键。”

“可那是墨家的对头。”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对于儒家,臣觉着弊大于利。但用在文化融合上,臣以为儒家无可匹敌!墨家甘拜下风!”

直庐。

“蒋庆之回来了?”

严世蕃豁然起身,眼中多了厉色,“我爹呢?”

随从说:“没见到元辅。”

崔元说:“蒋庆之归来,大军得有人统领不是。”

严世蕃是关心则乱,闻言一怔,旋即脱口而出,“蒋庆之为何提早归来?”

捷报方至,蒋庆之竟然紧随其后,这是赶路的姿态。

“他也担心……”崔元眯着眼,“还是那句老话,功高不赏啊!”

“他那个儿子生而异象,可生而异象的人多了去,帝王若是猜忌,寻机弄走,乃至于弄死了事。外界哗然,不过是想藉此打击蒋庆之罢了。大功在身,那异象就越发刺眼了。根子还是在于大功。”

“小阁老此言不差。蒋庆之定然知晓此次立功太大,担心陛下猜忌,这才急匆匆回京。”

崔元想到了此刻的老元辅正率军回师,不禁艳羡不已……天下瞩目啊!谁特么不想?

人越老越怕死,越怕死就越想寻找存在感。

崔元就是如此。

“去打探。”严世蕃吩咐道:“看看陛下和蒋庆之之间如何了?”

有人去了,崔元说:“陛下定然会温言抚慰,乃至于嘉奖。”

“这是应有之意。”严世蕃负手而立,独眼中都是冷意,“陛下猜忌……咱们当如何?”

崔元犹豫了一下,“若是咱们跟着出手,推波助澜也可,不过蒋庆之一旦蛰伏,咱们就显眼了。”

显眼包会被毒打。

士大夫们找不到目标,便会转向严嵩父子。

“我便是在顾忌这个。”

严世蕃正在思忖,有人急匆匆进来,“小阁老。”

“咦!”来人是严嵩的随从,严世蕃一怔,“可是爹有事儿?”

他想到了老父的身子骨,不禁大悔,“早知晓就该劝住爹。”

“元辅无恙。”随从说道:“元辅令小人来告知小阁老,蒋庆之之事……助之!”

严世蕃闭上眼,良久点头,“我,知道了。”

……

永寿宫。

“……一步步逼迫,听话的给颗糖吃,不听话的尽数灭了。不过移民是个问题。”蒋庆之说。

“愚钝!”

“道爷,那您说说。”

“当初海南等地皆是莽荒,如今渐渐有了生息,你以为是为何?”

“咦!是了,发配,流放,犯事的官员也赶去那等地方,一代代坚持下去,莽荒之地也会变成江南。”

苏轼可不就是例子?

把人犯丢在蛮荒之地,犯官贬官也丢到那地儿……如此官员有了,‘百姓’有了,渐渐的一步步充实,同化那些地方。

蒋庆之想到了先民。

彼时他们不过是一个部族,周边尽皆莽荒之地,就是靠着这些手段,一步步把这个中原变成了宜居之地。

嘉靖帝抚须道:“这些法子,可缓缓而行。”

“是。”

蒋庆之面露疲色,嘉靖帝说:“回去歇着吧!”

蒋庆之告退。

他没问后续封赏,没问什么猜忌……

道爷也没说。

二人仿佛在打哑谜。

黄锦百思不得其解,把蒋庆之送出去后,回来见嘉靖帝站在神像前。

那背影,看似挺拔了不少。

“都以为朕会猜忌这瓜娃子,都等着看君臣暗斗的好戏,都等着朕自毁长城!”

黄锦心头一震。

“那些人见朕不作声,以为便是猜忌之意,是纵容之意,于是粉墨登场,丑态百出。”

“殊不知,那瓜娃子早就在战前上了奏疏,黄伴可知他说了什么?”

“奴婢……不知。”

“这瓜娃子说,道爷,此战必然大胜,你猜忌不猜忌?你听听,没开战就问朕可会猜忌他。”

“你说,朕该如何答复他?”

“奴婢不知。”

“朕告诉他……”

“这世间,无人能让朕猜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