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晚唐浮生 > 第二十七章 我同意了

晚唐浮生 第二十七章 我同意了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1:18:40 来源:小说旗

“这城治得不错。”商州城外,邵树德看着新修旳城墙,笑道。

原本的商州城墙,矮、破、小,如今不但得到了修缮,就连面积也得到了扩大,有了那么点州城的模样了。

“码头也不错。”正值隆冬,丹水上冻,很多船只被拖上了岸,存放于草棚之内。码头附近新盖了不少房,有的明显能看出是商铺、酒肆的模样,看样子在航运开通的时候,这里还是比较繁荣的。

“可惜陂池沟渠还是修少了。”邵树德摇了摇头,不过并没有责怪的意思。

商州,作为支持战争的后勤基地,几乎每一分多余的资源都被装上了船,顺流而下直至小江口。那里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大型的货物集散地,商州的物资在此集中,金州、均州、房州的货物大部分也运往此处,然后发动夫子北上输送唐邓。

水运,是昭兴军四州的命脉,也是唐邓前线两万威胜军、数千保义军的命脉。

邵树德一边品头论足,一边向紧随在身后的成汭询问地方政务的细节。

成汭还是做了功课的,而且对商州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有问必答, 而且丝毫没有糊弄的部分, 答得有理有据,条理清楚,让邵树德十分满意。

不愧是历史上的“北韩南郭”。

韩建在鄯州也干得不错。

他先是花大力气巩固了吐蕃人遗留下来的既有设施、农田,将种地的吐蕃百姓编户, 同时将原本属于敌对僧人、贵族的土地夺过来, 分给贫穷的吐蕃农奴,进一步深化编户齐民。

另外, 还恢复了安史之乱前唐军的许多屯田设施, 将沟渠完善,丈量田亩, 分给新迁移来的内地百姓。

鄯州的土地质量是相当不错的, 又严格执行了三茬轮作制这种全新的农牧业混合经营模式,同时湟水谷地的水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故人口迅速增长,已有约户、余口, 青唐城在远近地区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最后, 他还在冬季枯水期组织人手, 疏浚湟水及其支流河道, 一方面避免汛期发洪水, 另外也是为了维护通往兰州的航道。

对这最后一点, 邵树德尤为嘉许。

北宋曾经在湟水一带伐木造船, 利用湟水航运输送物资、兵员。吐蕃人不重视这些, 汉地来的唐人怎么能不重视呢?

皮筏、木筏、小船之类的交通工具, 固然不太起眼,但比起陆路马车, 成本还是要低多了。而马车的成本,又比驮马、人力低很多。

能用水运, 绝对不会走陆运,因为成本会高上十倍乃至几十倍。

韩建的苦心经营, 对于杨悦、折嗣裕在河湟地带的“剿匪”行动至关重要。

根据最新的军报,数月以来, 他们斩首三千余级, 俘四万余人,牛羊杂畜数十万。邵树德已经下令将这些俘获尽数东迁,本来打算送往河阳的,如今先让他们抵达蓝田县, 等待下一步命令。

“北韩南郭”,如今应该被称为“西韩东郭”了。相比较而言, 韩建的成绩更耀眼一些, 成汭受限于商州的自然条件,成绩没那么显着,但总体而言还是有功劳的。

至少,商州以前大量存在的烧荒开田、刀耕火种的陋习被终止了。百姓的农业耕作技术有所提高,而且随着商业的发展,许多廉价的灵夏牲畜进入到了丹水谷地,又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这两人, 或许可以登上更高的舞台, 进一步展现他们的能力。

“成使君对唐邓、襄州可有了解?”邵树德问道。

“昔年在蔡贼军中时路过几次,应是比较荒芜的。百姓逃散一空, 百里无人烟。如今安定多年,一些百姓应是回来了。但唐、随遭梁人数次掳掠,多半不怎么好。”成汭摸不清邵树德的想法, 只能小心翼翼地回答:“唐州折帅,屡次移牒金商四州,令筹措粮草、器械、钱帛,可见较为吃紧。”

成汭说的是实话。唐邓随三州中,唐州百姓受荼毒最深,因为地理上没有险要山川屏障,随州有一些屏障,但不能完全遮蔽,邓州相对要好不少,但屯驻于彼处的保义军军纪很一般,再加上唐州方向搜刮得较狠,地方上也较为萧条,人口始终增长不起来, 甚至还在下降。

昭信军四州基本上就是唐镇的后方补给基地,也是汴军咬牙切齿想要夺占的地方,奈何他们突不破唐邓随一线的防御, 不敢深入到南阳腹地。

“襄阳怎么样?”邵树德又问道。

“也不太行。”成汭回道:“经历了黄巢、秦宗权两番蹂躏, 几年前折令公又杀过来,最近又南征杜洪,打得难解难分,还要搜刮部分钱粮北上支援唐州,总之不太好。”

邵树德点了点头。

“若往襄州北部诸县迁移民户,开垦荒地,则何如?”邵树德下定了决心,要给南阳、襄阳这边一些实质性的支援了,而在此之前,他还想摸一摸昭信军的底。

成汭听懂了言外之意,立刻说道:“那要看大王迁移多少民户过来了。一万户以内,咬咬牙,还可以支持得住。”

这个“咬咬牙”,就是向百姓征收重税了。

事实上他们的税负本来就不轻,而今是重上加重,白养新来的民户一到两年,支持他们渡过最艰难的一段时日。

“两万户都不行?”

“难。”成汭实话实说。

邵树德突然又想苦一苦关中百姓了……

发乾州五县百姓一万户,外加青唐俘获的四万多吐蕃、羌人,“借”襄州的谷城、安养两县安置,修缮水利、开垦荒地,作为唐邓随的第二处后勤供给基地。

说实话,这年头的江汉地带,开发程度是非常低的。

水泊纵横、河网密布、沼泽连天、树林茂密,村落点缀其间,被原始的自然环境给分割得一块一块,且经常发洪水,蚊虫孳生,疫病很多。

开发这样一块地方,是要付出代价的。

中国的南方地带,如果说唐代重点开发了江南、江西的话,宋代就是把两湖地带发展成熟了,这都是能容纳大量人口的地方。

但这种开发,前期死亡率都不会太低的,邵树德没太多的人口来填,故只能找相对成熟的靠近南阳的谷城、安养两县了。另外,邓州的新野、随州的枣阳也是备选区域。

迁移了人口过来,当然也要给他们配备官吏了。原本的官员,能留任的留任,不能留任的走人,让赵匡凝头疼去。

毫无疑问,这些新官吏不会听赵匡凝的,也未必会听折宗本的,算是邵树德在这片区域掺的沙子了。

他也不想动作搞得太大,慢慢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步完成“和平演变”。反正赵匡凝不是那种意气用事的武夫,邵树德吃死了他的性格,不敢掀桌子,那就慢慢玩喽。

邵树德在商州停留了三天,等待落在后面的辎重补给队伍。

嫡长子邵承节在随军而来的杜弘徽、赵观文的监督下,学习词章、典籍,同时还要上摩尼法师亲授的算术、几何课程。这还没完,折家武师还在等着呢,武技的练习也不能落下。

课程无穷无尽,让人绝望不已。

至于他老爹,则带着陈氏到州西的仙娥驿游玩去了。

邵承节昨晚亲眼所见,老爹偷偷在翻诗集,吟诵着什么“商山无数峰,最爱仙娥好”,估计今日想在魏国陈夫人面前表现一番。

呵,无聊!

十一月二十五日,邵树德带着“仙娥”回来了,同时接到了赵匡璘的密报。

“我同意了!”当着从后阵赶来的陈诚的面,邵树德说道:“杜洪仍任节度使。”

杜洪的地盘,镇名“鄂岳”,军号“武昌”。曾经有七州,沔州罢废后,还有鄂、岳、安、黄、蕲、申六州。

值得一提的是,鄂岳镇后来被各势力分食,其中岳州为湖南马殷所得,从此注定了岳州与湖南有缘,成了湖南的地盘,一直延续到后世。

“大帅,杜洪来投,固然是喜事。可若杨行密驱兵西进,杜洪求救,要不要救?怎么救?”陈诚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杜洪背叛朱全忠,本来就是因为他见死不救,灰心失望,如果你也不救,那他又何必来投呢?继续在朱全忠手下混不好吗?说不定哪天就有救兵了呢。

“陈长史有何良策?”邵树德拍了拍陈氏的翘臀,让她回避一下,问道:“从襄阳顺水而下,倒是可以抵达鄂州,然兵力足否?赵匡凝有那个实力否?”

“大帅,某有一计!”陈诚胸有成竹道。

“别卖关子,赶紧讲。”

“大帅,安州(安陆)有六县,户口十余万。今鄂兵多集于鄂州,防备黄州瞿章。安州之地,屡遭淮人洗掠,民甚苦之。不如遣一军驻其地,名为助战,实则侵吞,以分杜洪之势。”陈诚说道。

邵树德看向地图。

杜洪的势还要分么?他就两个州的地盘了啊,再分,就他妈一个鄂州了。但确实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安州与随州相连,北境有桐柏山脉,挡着申、光二州,东南方可至黄州,位置还是比较重要的,处于大驿道之上。

“遣何人往屯?”

“时瓒!”陈诚说道:“鄂岳遥远,不值得投入我军精锐。时瓒之玉山都,有兵万人,以徐镇将校子弟三千余人为核心,若好好整顿一番,汰弱留强,还是有一战之力的。时瓒既以父礼事大帅,那么不妨收其为义子,着其镇守安州,协助杜洪抵御淮人。”

“这是要几面开战么?”邵树德笑道:“正与朱全忠厮杀不休,又要得罪杨行密?”

“谁让杜洪主动来投呢?”陈诚亦笑道:“总不能把人往外推吧?再者,也可以与杨行密讲和嘛。大帅出面调解,让杨行密去打钱镠、钟传甚至朱全忠,那么多扩张方向,何必盯着杜洪呢?”

“时瓒是故司空时溥留下的唯一血脉,安能收其为义子?不妥。”邵树德摇头。

“若时瓒愿意呢?”陈诚说道:“听闻时瓒有四子二女,完全可以过继一、二子到其他支房,仍以时为姓,时司空九泉之下,亦可享得香火祭祀。”

“安州……”邵树德不答,只看着地图,良久后方道:“安州北上,出百雁关可至申州,不失为另一条打击张全义的路线。唔,可以尝试,你先拿个方略出来吧,各方都要考虑到,杜洪、杨行密等。有些地方,烫手得很,不一定好拿。不过安州,对打击朱全忠的大业有利,户口亦众,确实很诱人。”

“遵命。”陈诚应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