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民国:关东参王 > 第七章 人参丰收

民国:关东参王 第七章 人参丰收

作者:参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6:0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参地的计量方式跟大田地不一样,别的论亩、论分,参地论丈。

一丈参地,指的是长一丈,宽四尺到五尺的这么大块儿地方,大概就是四五平方米的大小。

栽参的时候,一行也叫一厘,大概可以栽十二到十六棵参栽子,行距一般是六寸到八寸。

具体一行栽多少,行距多大,要看参栽子大小。

头路、二路,也就是大一些的参栽子,就会少栽几棵,行距也放大些,这样可以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人参生长。

要是参栽子小,三路以下,就多栽几棵,行距也密一些。

质量不行数量凑,这样总产量不至于太少。

所以平均下来,一丈人参,大概可以栽一百五六十棵。

如果存活率在八成以上的话,到三年起参的时候,还能留下一百二十棵上下。

由于这年月种植人参不用任何肥料,全指着土壤里的营养成分。

所以人参长的不算太大,最大的也就一两半到二两,小的连半两都没有。

平均下来,一丈能产八九斤鲜人参,那就是相当可以的产量了,十斤以上,就算是高产。

当初曲绍扬是从各地参户那里弄来的参栽子,人家当然不可能给他太大的,基本上也就是三路上下,中不溜儿那种。

但是这片参地长势可以,三年的工夫,属实长了不少。

“东家,刚才我称了一下,这一丈起出来十斤零九两参,哎呦,这产量,不得了。”

黄茂生是把头,他不用自己抡着三齿钩子干活,而是掌控全局。

早晨下地干活前,黄茂生特地带了秤来。

刚才他拿着丈杆儿,看着伙计往外刨棒槌,正好一丈的时候,把刨出来的棒槌过了秤,十斤九两。

黄茂生干了这些年参园的活,还没见过几家参园产量有这么好的呢。

曲绍扬也没干活,他正在参地里来回溜达呢,听见黄茂生的话,曲绍扬微微叹了口气。

这个产量,要是搁后世,参农怕是要跳楼了。

那时候,普普通通一丈棒槌,也能起二十斤上下,好的时候,一丈能起二十七八斤甚至三十多斤呢。

当然,那时候都普遍用肥料了,不光是人参专用复合肥,还有叶面肥等等,产量当然会高。

所以,想要提高人参产量,估计还得从肥料上着手。

但曲绍扬在这方面只听人说过,不太在行,他也不知道什么肥料用在参地里能行。

万一弄不好,只怕就像黄把头说的那样,人参都烂掉了。

所以,此事急不得,需要慢慢研究试验。

“好,大家伙儿都用点儿心啊,今年人参要是产量好,年底的时候,我给你们都包个大红包。”

眼下来说,曲家这块参地的产量就算很不错了,曲绍扬也知足,于是他大声吆喝道。

“谢谢东家,东家真是大好人啊。”

众伙计们一听,都高兴的不得了,只觉得身上更有劲儿了。

起参这活要仔细,就不可能太快,俩人一副架,前面刨后面捡,一天也就起十丈八丈的。

再加上前面还得有拆棚子的,拿镰刀割参叶子的,都需要安排人手。

所以这一天下来,也就能起一百七八十丈。

曲绍扬选的这块参地不错,长势可以。

到快天黑的时候,地里一共有将近二十个麻袋,里面满满登登装的都是人参。

曲绍扬随手找了个装满的麻袋试了一下,差不多能有一百斤。

“恭喜东家,咱这块儿地挺甜呼人,产量太可以了。

东家是有福之人啊,财运旺,这棒槌长的都比别家好太多了。”

收工的时候,黄茂生指挥着伙计们扛着麻袋往回走,一边用眼睛数着。

以他这些年经侍弄人参的经验来看,平均一丈参地能出产十一二斤。

这个产量要是说出去,不知道多少大参户都得羡慕死。

懂人参的都知道,种人参那叫血财,这玩意儿邪门,很看个人的财命儿。

有的参地,明明看着那棒槌秸子长的挺高,叶子绿油油的可齐刷了,长势特别旺,都以为产量能高。

可是等起参的时候发现,底下的根茎不长,产量根本就不行。

还有的参地,明明那人参秸子长的矮趴趴,叶子也稀稀拉拉不咋旺兴,都以为底下没啥玩意儿。

结果一起参的时候发现,底下都是大棒槌,长的可好了。

黄茂生平常领着人侍弄棒槌的时候,也没瞧出来这块参地有多么出奇。

真没想到,起参的时候竟然产量这么高。

“同喜同喜,我也没想到,能有这个产量。

走,咱们回去,我刚才已经跟二夫人说了,给咱们多预备点儿吃的喝的,今晚上给大家伙儿庆功。”

曲绍扬听了也挺开心的,于是大声说道。

“呦,那可就谢谢东家的美意了。

大家伙儿,加把劲儿啊,赶紧把麻袋扛回去,今晚上东家预备酒席,犒劳咱们呢。”

黄茂生一听,来了劲头,吆喝着伙计们,抓紧时间收尾。

忙活三年,终于见着成果了,大家都挺高兴。

于是众人嘻嘻哈哈扛着麻袋还有工具,回到了住处。

装棒槌的麻袋堆在仓房里,然后用大锁头把仓房们锁上。众人这才回去洗漱一下,准备吃饭。

孟兰心领着俩丫头,还有几个临时从附近村子雇来的媳妇婆子们,忙活了半下午,做出来几桌丰盛的饭菜。

排骨炖豆角、小鸡炖蘑菇、炖江鱼、蒜泥血肠、猪头肉和肘子拼盘、红烧肉炖土豆、猪肉白菜炖粉条、肉炒大辣椒,一共八个菜。

炖菜都是用大海碗盛着,冒着热气端上来。

“本来应该做酸菜白肉血肠的,我们在附近村子转了好几家,酸菜都是刚腌上,还没到日子,不能吃。

大家伙儿将就着吃吧,菜管够儿,外头还有的是呢。”孟兰心笑着解释了句。

“哎呀,夫人,这就很好了,我们家过年也吃不上这么好的菜啊。”

众伙计一看,都美坏了。

这些些人平常吃不着什么好的,两合面饼子,时令菜蔬,能管饱就算不错了。

也就是曲绍扬对待伙计们好,端午、中秋的时候,都打发人,送一些肉、粽子、鸡蛋、月饼之类的。

换成旁人家,哪有这样的待遇?

那边,有人搬过来几坛子酒,给每个人都倒上一碗,曲绍扬招呼着大家伙儿动筷子吃饭。

忙活一天,都饿了,眼前这么丰盛的饭菜,谁还管那些啊,甩开腮帮子,造呗。

黄茂生和伙计们都敞开了吃喝,曲绍扬跟那些护卫们,则是尽量多吃菜,少喝酒。

仓房里放着二十个麻袋的棒槌呢,小两千斤。

这些弄回去蒸熟晒干,运到营口卖给那些药材商人,少说也得卖一万两。

这可不是笔小数目,谁敢保证晚上没有人摸过来偷,或者哪个绺子不开眼,半夜过来抢?大意不得。

晚饭过后,伙计们都去休息,孟兰心带着十几个护卫看守前半夜,曲绍扬领着其余的人,看守后半夜。

好在这一晚并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平安度过。

早晨起来吃过饭,起参继续。

剩下的一百五六十丈,不等太阳落山呢,也全都起出来了,最后拢了一下,又起了十七麻袋。

两天的加在一起,总共三十七麻袋,着实不少,大丰收了。

这边正忙着往回收拾扛麻袋,周传智和兴业领着巡防队三十来个人,赶到了参园。

一问才直到,是刘东山不太放心,特地安排他们过来接应的。

有这些人手在,晚上就不用孟兰心带人守夜了。

这一晚安然度过,等到九月初三大清早,曲绍扬就指挥着伙计和护卫们,把棒槌麻袋装上马车,用大棕绳横着竖着捆结实了。

然后由孟兰心和兴业带队,黄茂生和几个熟手的伙计随行,一起返回猫耳山。

至于曲绍扬,他还有别的事情呢,带着十来个护卫,前往甸子街那头。

孟兰心等人赶着马车往回走。一路上,除了赶车的车夫之外,其余人手中都端着枪,随时保持警惕。

好在西岗离着猫耳山也不算太远,这一片儿的土匪绺子,被巡防队和保安队连手清剿过好几次,基本上没有啥成气候的。

所以这一路并没有遇到什么情况,顺顺利利就回了猫耳山。

猫耳山这边,刘东山估算着日子等着呢。

傍晚时分,得知孟兰心带队将棒槌运了回来,立刻出了围子迎接。

“这,都是咱家的棒槌?”

刘东山看着几辆马车上,鼓鼓囊囊的麻袋,瞪大了眼睛问道。

“是啊,爹,今年咱家的棒槌丰收,平均一丈能起十一二斤呢。三百来丈,起出来这些。”

孟兰心跳下马车,笑呵呵的跟刘东山说道。

孟兰心是刘东山夫妻的干闺女,按正理就得管刘东山叫爹。

只不过有的时候跟在曲绍扬身边,就喊师父了。

“真的?哎呀,那可太好了。

走,赶紧进院吧,家里头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你们回来呢。”

刘东山一听,也跟着高兴,忙招呼大家伙儿赶着马车,进了围子。

人参从地里起出来是新鲜的,不能直接运往营口出售,需要制成干品,方便运输、储藏。

人参加工,大体可以分为红参、白参两种。

红参就是将清洗干净的人参上笼屉蒸,蒸熟后晒干。

等人参干透了,颜色呈棕黄或者棕红,半透明,这就叫红参。

白参分原皮和生晒两种,原皮就是清洗干净之后,直接晒干。

生晒则是要用特殊工具将人参皮刮掉,用硫磺熏制后再晒干。

这年月白参用的少,多数都用红参,所以曲家也准备制作红参。

曲绍扬提前就让人在空地上支起了几口大锅,还按照锅口的大小,制作出几套笼屉来。

其他的像是晾晒人参用的叉子、刷人参用的刷子、浸泡人参用的水槽等等,都提前预备好了。

孟兰心带着人进了围子,将马车停在一个仓房前面。

然后众人动手卸车,把装满了人参的麻袋,留出四个倒进水槽,其余的扛进仓房里保存。

猫耳山这边种植人参的少,大家伙儿都没见过,这时江春福、兴家等人都凑过来看热闹。

黄茂生在孟兰心的授意下,就给大家伙儿讲了一下人参加工的过程,众人都听的聚精会神。

这人参从地里起出来,就得抓紧时间加工,清洗、蒸制、晒干,不然跑了浆气,就不出货不压秤了。

曲绍扬有别的事情没回来,临分开时嘱咐过,人参加工的事情,就全都交给孟兰心,让她领着人干活。

好在九月初,地里庄稼已经收的七七八八,可以抽出一部分人手加工人参。

所以在回来的第二天,孟兰心就领着家里这些丫头媳妇们,动手加工。

人参用水浸泡之后,上面沾着的泥土就泡掉了大部分,再用猪鬃制成的刷子,挨个儿刷洗一遍。

人参主体或者丁须上有水锈红斑的,就用薄薄的竹签子刮掉水锈。

有烂疤的,也要用竹签子将烂疤抠掉,刷洗干净。

之后,将刷洗好的人参顺头顺尾,一层一层的码在蒸屉上,然后抬到大锅上蒸熟。

蒸屉可以摞两三层,上面用牛皮或者油布等蒙住了,四周用绳子捆扎结实,不能漏气。

旺火滚水,蒸一个半时辰后停火,再焖一小会儿,解开绳子掀开油布,散去热气。

之后将蒸屉抬下来,等人参稍微没那么热了,再一棵一棵,摆在叉子上,抬到架子上晒干就行。

当然,晾晒的过程中,也要经常翻动,不然蒸制过的人参发黏,很容易沾在叉子的竹帘或草杆儿上。

三千多斤的棒槌,光是加工就得不少时候呢。

孟兰心领着家里这些丫头媳妇们,起早贪黑忙活了好几天,才算是全都刷洗干净,上蒸屉都蒸熟了。

到最后,围子里但凡有点儿空地,都摆着晾晒人参的叉子。

整个儿围子里头,都能闻到那股蒸人参的香气。

猫耳山这头,孟兰心领着人忙忙活活的加工人参。

甸子街那边,曲绍扬也见到了李代世、李政文父子,以及赵正国、郑铁柱、王俊山等人。

“眼下大清跟倭国开战,大东沟海战,大清损失不小。

我估计下一步就该是陆战了,闹不好上头就得调咱们过去协同防卫。

所以这趟我过来,就是跟你们打声招呼,眼下最要紧的就是把人聚齐了,勤加操练。

一旦陆战开始,不管上面有没有命令,咱们都得随时准备赶赴前线作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