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番外第23章 汉地十八州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番外第23章 汉地十八州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4: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素本来指望靠一份奏表搞定对刘备的劝说,

让他在“总督青徐兖扬诸州事”的两年任期结束后,

依然能亲自督师移镇三韩、处理对扶桑的后续平定、整合事务。

毕竟朝廷好不容易定下一个良法,在地方上总揽数州军政财权的封疆大吏,任期不能超过两年。

这个法度李素可不想亲自破坏它,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恶例。说好了到青徐兖扬两年那就是两年,今年年底必须换新的官职头衔。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李素的奏表抵达雒阳后过了没多久,还没等到刘备的回复,一个新的消息打断了他的部署。

他留在陈留郡汴梁县老家的妻子蔡琰,在腊月十五这天送来了一封急信,说是父亲蔡邕应该已经是弥留之际了,让他早做准备。如果国事军务不繁忙的话,就尽快赶回来。

李素原本以为自己这次出镇两年,是见不到蔡邕的最后时刻了。

这也得感谢太史慈和甘宁周瑜他们动作利索,对三韩和邪马台的军事征服,居然在短短三个多月之内,就彻底结束了战斗,这才让李素没必要亲自渡海督师。

否则此时此刻李素要是在海外,蔡琰就是想找他都来不及。

当然,这里面也有公孙度已死、公孙康接位威望不足、军心士气低落的因素。

要不是赶上公孙度死了,三韩征服战或许要多打半年,钱粮上至少也多花数十亿,让朝廷的还战争国债大计也因此拖延。只能说是天佑大汉,王朝中兴的时候,什么都赶上了好时运好契机。

另外,蔡琰在给李素的信中还提到,她已经同时向陛下请旨过了,陛下应该是会恩准的。所以李素接到妻子的信后,也就没什么可顾虑的。

直接吩咐了一下手下人关于地方政务处置的事儿,然后他就立刻带着护卫骑兵,坐上最轻快的马车,一路换马沿着淮河汝颍汴河北上,直奔汴梁。

一千多里路,李素只走了五天,抵达汴梁时,蔡邕也还有气,李素又亲自问疾了两天,才算是寿终正寝。临了也没什么话可以交代他的,毕竟蔡邕的著作和思想都在女儿那儿,蔡琰和李素夫妻之间以后可以慢慢聊。

医官也说了,并不是什么特别的病,就是天寿到了,很多脏器血脉元气都枯竭了,越是到了冬天,老年人越是难以扛住。

李素知道,用现代医学的话术来说,那就是多脏器功能衰竭嘛。这也算是最不受苦的自然死亡了,蔡邕这辈子也是改了命运,晚年享福,多活了整整十三年。

汉朝人对于弟子对师长的要求,是不包括服丧守孝的,不过也得“敬祭如父”,就是祭奠方面要跟自己爹一样隆重。

七七四十九天祭奠完之后,理论上就不戴了,按照孔子的说法,后续的时间你“心孝哀思”就行,不必拘泥于形式。

不过很多人为了举孝廉,还是会做得更加夸张一点,就当成亲爹的流程来办。

比如已死的前会稽太守、大鸿胪王朗,当年他求学时、师从太尉杨赐(杨彪的爹,杨修的爷爷),杨赐死的时候,王朗原本只是旁门入职的小官,并非察举正道出身。

王朗就弃官给杨赐守孝三年,守完后名声大振,成为东海郡有名的孝道典范,被陶谦指示东海太守举孝廉重新入仕。

李素肯定不想模仿王朗那么虚伪的人,而且他作为丞相,就算他愿意大操大办,朝廷也肯定要夺情。

不过他跟蔡邕毕竟除了师徒,还有翁婿的关系,低调一年半载、停停娱乐活动还是应该的。

而且蔡邕是腊月二十二没的,消息传到雒阳,皇帝刘备都宣布辍朝五日,亲自到汴梁探视,李素连忙安排在陈留郡公府上接驾,并接待百官吊唁。

太傅的级别毕竟尊贵,一时间雒阳到陈留之间官员的车驾往来络绎不绝。虎牢关和酸枣、官渡这些交通要津,驿站人满为患。百官内心,也再次刷新了对李蔡两家地位的认知。

那些繁文缛节可以按下不表,李素也是真心哀悼满了四十九天,连206年的新年和上元佳节,都没参加庆典。

一直到二月底,蔡邕正式择地下葬完了之后,忙活好了丧仪,李素才抽时间回雒阳,向刘备再次谢恩,并且聊些国政大事。汴梁到雒阳才三百多里,往来也方便。

……

刘备没有让李素参加正式的朝会,只是在重建后的兰台私下接见了他。这也是防止李素在孝期内公开当众处理政务,面子上不好看。

大家先聊了一会儿这两年的内政大局、三韩和邪马台的现状、征伐的靡费。

一切情况看起来都不错,朝廷的财政这些年也确实在一直好转,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思路,也是对的。

如前所述,朝廷的战争国债是发行到章武八年(203)为止的,巅峰期在章武五年、六年,后续逐年递减过渡。

如今已是206年,也就是章武十一年。朝廷已经停发并且转入全力还债阶段的第三年了。

之前算过,不搞扩大工商业和折抵免税权那些骚操作的话,全力还债也得十几年,搞了那些操作后,债务总额减计到三百五十亿以内,七八年可以还清,也就是到章武十五年左右(211)。

如今还到第三年,还欠二百多亿接近三百亿。主要是去年对付三韩又花了点,所以那两年里只还了六七十亿,低于平均水平。

刘备这些年享乐也享够了,也开始注意节约开支,没必要的浪费能砍就砍一点,也愈发意识到了无为而治的好处。

所以李素再来劝他扩大对三韩和邪马台的移民、建设投入,彻底肃清当地蛮夷的统治,刘备便有些舍不得浪费民力。

刘备指示道:“贤弟为何如此执迷于蛮荒之地,之前朝中已经有谏臣在劝朕提防海外出现割据,朕是相信贤弟为人的,也没当回事。不过劳民伤财的事儿,能缓缓就缓缓吧。

邪马台那种地方,乃至其他连国家都没有的扶桑蛮夷,羁縻之即可。若是有利可图,让他们来互通贸易便是。”

李素便把他的考虑,重新陈述了一遍,说他是考虑到海外的物种交换,可能有重大裨益,如果不派大军,只是以小规模的探险队去征服,便不会劳民伤财。

刘备这才有些回心转意,但还是提醒道:“贤弟这两年不在朝,中枢政务决于文若、孝直、子敬,其中孝直子敬虽还未升为三公,却也渐掌尚书台、侍中实权。

如今太傅新故,朕若是夺情让贤弟回朝,天下人不会说什么,但若是只为蛮夷事务,多少不妥。这样吧,贤弟身为丞相,肯定是要始终担责的,所以为太傅守孝期间,也不必去职,依然只算休假,如何?

过个一年半载,其他再说。朝廷这几年清偿旧债的好处,朕也看到了,就再安稳一两年吧,别的也不用急。你总督数州事务的差事,确实该卸了,到时候再另外给头衔,算是督师在外。”

李素觉得刘备说得也确实有道理,他只需要刘备支持他开拓扶桑,至于是不是今年,确实不重要,可以拖延。

李素最后又补充了一条建议,那就是希望给大汉设置新的行政区划。以及等他彻底平定扶桑后,由诸葛亮从之前的督青徐事务,转为去三韩和扶桑,担任那些新征服区的第一任封疆大吏。

刘备好奇为什么非要选诸葛亮,李素给的理由也很充分:诸葛亮博学多才,最能继承他的衣钵,学问方面不限于文史经学,更懂算学物理,能实际致用。让诸葛亮做那儿的地方官,或许能发掘出更多新征服区和中原的经济上互通有无的可能性。

实际上么,李素就是让诸葛亮继续找金银山、发现当地有价值的农作物。这些活儿需要一定的理工科常识,行政主官懂行的话,指挥起工匠和勘测人才做事时,也能事半功倍。

刘备觉得这个也有道理,诸葛亮今年二十六了,之前一直当京官,二十四才外放地方,才当了两年州级地方官。

要是直接再拉回朝廷中枢,也不利于诸葛亮的成长,毕竟之前鲁肃顾雍法正他们,当地方官都是动辄三年一任,干过至少两任。

那就让诸葛亮在青徐干三年,到日韩再干三年,到时候对中原成熟地区的地方行政统治、以及蛮夷新征服之地的夷务归化,都有所心得,再回来当京官。

诸葛亮之前,有如此阅历的地方官,也就只有李素本人,以及顾雍了。

顾雍在滇南建宁郡干过多年,后来还当滇州布政使,早期一直在跟南蛮打交道,后来才来富庶的扬州。

相比之下,连鲁肃这方面的履历都不是很全,鲁肃虽然管过交州,可交州当时已经相对滇州归化一些了,没那么多蛮夷事务。

再往下的法正,这辈子也没接触过复杂的地方政务,当地方官都是在富庶地区当的,对民间疾苦了解就又下一个台阶了。

法正或许可以当一个一流的谋士,却不能主政全局,或许他这辈子仕途的顶点,也就是个类似于监察系统一把手的程度了,比如执掌御史台。

宰相必起于州部,李素为大汉建立下的这个潜规则,既然是有益的,那就坚持下去。

刘备便顺着李素对诸葛亮的规划,又趁机深入聊了一些人事安排,把下一阶段大汉的发展方向大致敲定一下。

……

二月底的这次觐见后不久,朝廷就发下一系列旨意,对行政和人事进行了相应的微调。

也定下了章武十一年、十二年的大致基调,总的来说,朝廷会继续休养生息,整顿内政。

人事方面,先是对平定三韩和邪马台的有功将领,都进一步加封,赏罚分明。

骠骑将军赵云以击溃扶余军队、击杀扶余王尉仇台之功,加封一个县,成为了在辽东总计获封七个县的公爵。

太史慈和甘宁分别为征东、征南将军,封邑数也增加到了两个万户县的程度。

李素被发还当初青兖移民之乱时夺走的那个县。

行政区划方面,刘备倒是没有直接下诏专断,还是请了朝臣会商后才正式决定的。

最后的结果,是把大汉从之前的青冀幽并、兖豫徐扬、雍凉荆益、滇交司隶,十五个州部的基础上。再加上辽州、平州和西州,趁着这次区划调整,直接加到了十八州。

多出来的三个州,其中西州是原本固有的领土,就是凉州光复后,渐渐被朝廷重新控制起来的原西域都护府辖区。

这些年朝廷虽然没有在西北用兵,而是以强化贸易往来、增加贸易商路关键节点的屯田垦荒移民等手段治理。这些治理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细节,却也润物无声,结合马超在西北的威名,着实让大汉对当地的控制渐渐加强。

所以这次,李素也建议趁着吞并三韩和扶桑,把西域也从羁縻状态,变为法理上的直接统治。

不管以后怎么样,先把名字改过来,从都护府变成州,将来“自古以来”的行政正统性也可以进一步加强。

而且做出这个决策之前,相关的文治伏笔也做得差不多了,比如蔡邕死前修的《史记索隐》里面,对西域戎狄的血统源流考证也补足了一些新的史料,在当地也已经宣扬教育了多年,

当地的贵族豪酋也跟当年被顾雍拉去教育读书的滇州南蛮一样,潜移默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了汉人的史观。有了思想基础后,变都护府为州,也顺理成章。

除了西州之外,辽州、平州自然是东北和三韩等地了。

刘备和部分朝臣,原本没打算在东北一下子增设两个州,

或者是觉得就算要增设两个,也得等扶桑真的全境被大汉吞并后再说,目前扶桑才实际控制了一个筑紫岛(九州岛),步子有点迈大了。

但李素私下里反复跟刘备解释,建议他不要完全按照实际的地理屏障来划分行政区划疆界,以防新控制的偏远地区形成割据趋势,所以应该从幽州分出一些郡到新的州,跟新占领区合并起来,这样新州的向心力才会更强。

这一手,原本是千年之后、后世蒙元对汉地分而治之时才用的手腕。但李素不管是谁想出来的,至少他觉得政策有好处,能强化向心力,那就是好的,可以借鉴。

他建议把辽东四郡从幽州划分出来,就以辽西走廊为界,辽东加上东北新开拓的地区、以及浿水以北的乐浪郡,为新的辽州。

所以辽州等于是后世的东北辽吉二省、加上朝鲜,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州。

而南面沿用公孙度历史上命名的“平州”,则成了南韩加上后世的曰本。

如此既可以防止朝鲜半岛依托长白山、鸭绿江这些险要而产生离心,在划分的时候就直接在半岛中部断开,把半岛北部划入东北。

南方的南韩地区无险可守,也就不会产生野心。

同时,南韩跟九州岛划为一体,也可以进一步束缚住海岛地区的离心倾向,让后世移民在民族认同方面不再完全自认为是岛民,而要保留一定的大陆民族认同心态。

刘备觉得这个划分非常精妙,利于新征服地区的稳定,最终还是全盘接受了李素的划界。

同时,因为划分了新的州郡,加上对三韩的武力征服告一段落、李素这个“总督”也去职了,所以继续在三韩驻留来源于数州的军事力量,也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还会有不必要的浪费,也不便于统一指挥。

所以,在三韩的青州军和扬州军,肯定要回来一支。毕竟李素在的时候,太史慈和甘宁都得听他的统一调度,李素走后,这俩人级别平级,肯定不能都留下。

最后的决策,是太史慈率军全部撤回青州,只保留甘宁在筑紫岛,维持地方、肃清残余叛乱。留在海外的,一共有两万人的民夫水手,和两万人的作战部队。

所有民夫和士兵都可以就地分田、当年就转入屯垦,并且朝廷给他们发当地的蛮夷女人,每个人都有,以安抚其暂时留下所受的损失

完成这一切后,刘备又择机宣布给丞相一年的假期以为太傅守孝——这跟去职丁忧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职务、待遇都统统保留,连“停薪留职”都不算,是带薪的。休假期间他还是丞相。

李素觉得缓一缓再搞新的动作也不错,就在陈留赋闲一段时间,遇到大事也能随时回雒阳。

整个公元206年,朝廷政务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一切都在休养生息还债。到年底的时候,朝廷的债务规模缩减到了230亿左右,到处都是欣欣向荣,这一年里也没什么重大灾害,鲜卑这些蛮夷也比较消停。

207年初,李素服完丧,回雒阳过了新年、参加了上元节朝贺后,才被刘备赋予了新的使命,允许他督师巡狩三韩和扶桑。

李素略作准备,三月份回到了会稽,然后就准备船只远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