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99章 史上仅此一次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799章 史上仅此一次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4: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同样的科举考场硬件条件,在平时生活水平迥异的人眼中,当然会有不同的评价。

对于那些家里泡澡都用熏蒸木桶的有钱人来说,新落成的雒阳贡院淋浴房,只能算是便利。

对那些寒门士子,就当得上奢华享受了,尤其是在九月下旬的深秋寒冷中,给穷人以一丝慰藉。

考场里免费提供的干烤咸菜麦饼,更是让很多贫寒考生考完后还久久怀念。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今年的考试只提供每天早晚两顿有粥的热食。据说是前几年试行下来之后,发现原本的餐食发放秩序有漏洞,容易给内外勾结者机会。

所以今年开始每场只在发放试题之前、以及考完收了卷子之后,才会给食物。

粥这种热食不能一直保持温度,所以必须当场喝完,中午只能是吃早上领的干冷面饼,喝一点早上提前灌的冷水。

第一天的考题很快答完,卷子也都交了上去,考生们吃着考场卫兵分发的食物,各自在号房里休息。

“今年估计是过不了了,这经义考得太偏,过两年再来过吧!到时候再让父亲的故旧友人多安排几个读得差的,陪衬一下。

不过还是要好好见识一下后天考骑射的时候,其他同州考生武艺如何。这东西不好围,军中将士平时跟上官子弟比武都是让着的,得看看博功名时候的真功夫如何!”

太原郡考生郭淮吃着饼,内心骂骂咧咧的吐槽,他知道随着第一场公共课考完,自己今年基本上就是来走个过场,已经在盘算将来的“复读”了。

同时他的内心愈发怀念父亲在袁绍手下当官的那些日子了。

袁绍多好啊!在袁绍治下的时候,哪有“太守的儿子都无法被中正官选中”的悲催情况!

最多就是官位代际贬值,太守的儿子如果水平不行,一辈子只能做到县令,这是有可能的。但很少有太守那么高级的官员,子孙直接一个官都没有的断崖式家道中落。

有人发愁就有人欢喜。同样作为北方来雒阳考试的考生代表,河内郡的司马芝心态就好不少。

一方面司马芝虽然也算是大家族出身,不过河内郡的司马家在战乱年代早已逃散,尤其是司马芝这种逃到荆州去的,几乎得不到家族的支持。如今混得好的,只有逃去曹操那儿任职的,司马朗那几支。

另一方面,司马芝毕竟在荆州过过苦日子,也见过同宾贡科的考试待遇,现在再来看雒阳的北场条件,就觉得挺满足了,至少有秩序。

喝着冷水吃着干饼,吃完之后铺盖一铺,觉得连号房都比在荆州时的宽敞。哪怕身高九尺的人都能睡得下,不用蜷曲身体。

关键是铺盖似乎是白棉布的,比几年前的麻布铺盖看上去又干净暖和了一些。

“今天的经义应该答得还行,就是不知道其他河内来的同郡考生水平如何。当初在荆州没考过,是因为宾贡生都不是分郡录取的,是打乱了一起取成绩最好的。

要是如今的河内太守射坚在选拔举人的过程中舞弊,让差生围关系户,咱这种意外杀出的估计能截个机会……”

司马芝心中如是盘算着,渐渐入睡了。

只能说科举场中,人人都是勾心斗角。寒门士子经过几年历练下来,很多都知道世家大族那点围标的把戏了。

关系到做官的机会,没有人会轻忽。哪怕司马芝这种原本历史上以官声清廉公正著称的,在没做上官之前,也会渴望盯着官职,观察旁边人的小动作。

真要是毫不关心官员产生过程的,那就不会是清官了,只会是隐士。

但是,既然世家大族围标已成共识,朝廷当然也是要想办法渐渐掺沙子的,比如打乱各郡的举人,按州取前几名,这就是一个逼着地方上少围标、收敛一点的妙招。

不过,这也不是万能的,一来这些新招才刚刚部署,地方上还有办法阳奉阴违抗拒。

二来么,还是有可能存在“整个州各个郡都达成默契,都说好了依然每郡只举一两个有实力的,其他依然是陪跑菜鸟”。

而且很多做局的世家,势力范围不止一个郡,那他们就真有本事让几个郡串通了围。

尤其那种在一州之内都是望族、全州所有郡都有影响力的大家族,这种世家几乎只有将来“科举全国统筹”才有可能被彻底打掉了,但这就意味着科举得发展一段时间,把南北场南北榜都合并了。

否则只要南北分场存在,某些州打通另一些却不打通,法理上很难服众。

不过好在这个时代的南北文教差异也不大,并不是后世几次衣冠南渡之后,南方人读书明显碾压北方人的时代,如今的河南河北地区还是文教强州。

所以阻止南北合并考试的主要因素,还是国家尚未统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还不完善。将来沟通江汉和黄淮的运河体系造好了,其他道路条件也修缮一下,二十年内把科举合并到全部来首都考试,成绩不分榜,也是可以做到的。

而从眼下来看,各种确保公正性的制衡手段,总要多磨合几届,花上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慢功夫,让地方上各郡之间、各州之间对于围标的默契渐渐崩坏,不肯相信邻郡的配合,才能彻底打散世家大族的网络。

这种情况下,司马芝这种“往年是按沦陷区举子身份参考过、今年因为家乡完全光复了、改为正常参考”的考生,才显得对朝廷挺有利用价值。

这些人的考试资格不用靠地方太守推举,他们原先的考试资格还没作废呢,

因为李素规定的这套科举制,地方上举上来的举人,只要不是连续几届成绩都排在比较差的排名,那就是可以多次重复参考的。

这种人是重要的鲶鱼,可以把水搅浑,把世家大族和地方实力派的围标默契撕扯开一个口子——你不是要安排四个差生陪衬一个自家子弟么?

现在来了个不用察举举人名额的外来返乡户截胡,只要你扶持的自家子弟成绩不如那个返乡户,那就白白看着那个返乡户做官,围了白围。

……

这天的基础考试里面,李素的新理论还没有出场。主要是那些新理论也才刚诞生不久,不成体系。确实不方便在已经命题成熟的考卷里加塞,只能是作为附加题。

而且,这个附加题的要求,也不是李素本人决定的——李素还没狂妄到他自己想到点什么,就立刻让天下人去考。这背后其实是刘备的决定。

尤其是今天一早考场抓到夹带作弊的人,这个消息传到刘备耳朵里之后,刘备都觉得影响太坏了,有必要对人性善恶展开一下大讨论,正本清源把缺德之源剖析一下。

临时加题也能防止内外勾结、提前泄题。毕竟是皇帝亲自拍脑袋想到的题目,不可能有人提前准备。

当天晚上,文部尚书管宁,才亲自接到刘备的宣召,匆匆从考场回到数十里外的雒阳城,听取了刘备的圣谕。

刘备先是问了今天科举考场抓作弊的事儿,然后表达了一些对考生德行的担忧,说朝廷不会跟隔壁伪朝的曹操那样,搞毫无节制的“唯才是举、不问德行”。

朝廷是德才并重的!之所以之前对德考得比较少,只是因为德不好量化,容易沦为挖空心思的表演。

因此,曹操唯才是举不看德,不代表这是对的。如果对德的量化手段跟上了,也该恰当地考一下德,至少是了解考生对德的真实看法。

然后,刘备就把题目丢了过去,正是李素最近的创见。当然刘备只是给了题目,没给标准答案。反正现在还不需要答案,等阅卷评分的时候把答案发下给考官就好。

管宁也觉得陛下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并不反对加题。反正科举本来就是允许皇帝亲自加题的,后世的考试还有殿试环节,或者是皇帝亲自问对策论的环节。

拿到题目后,管宁匆匆赶回城南郊的贡院,时间都已经快半夜了。好在文部尚书本人在监考的时候工作不繁重,熬夜倒也不怕。

一路上,管宁自己也在琢磨着题目该如何解,如何切入把韩非对荀子人性善恶论的解读重新评判一下。

他已经揣摩出了刘备想要的观点,但怎么都无法从《荀子》和《韩非》得出刘备想要的结论,不由有些气馁。

管宁也不难猜到,这里面肯定是陛下从丞相那儿得到的新知,实在是难以想象,丞相是如何从这两本古人著作里推导出新东西的。

管宁心中忍不住暗忖叹服:“当年咱三人避居辽东,我和邴原、华歆齐名,以精通典籍礼法闻名。

这些年来,我虽早知丞相擅洞察天命,却自问那些寻章摘句的学问,丞相未必强过我等。难道连这点咱都一直看错了么?

丞相连从诸子百家古籍中寻找矛盾、辩驳去伪存真,都比我们强?难怪十二年前在雒阳,灵帝御前那场关于殿兴有福的辩论,当时还只是护乌桓校尉的丞相,能够连败华歆、董扶。

当年我只听闻结果,还耻笑华歆心浮气躁,学问不再精进。现在看来,跟华歆的学问无关,我上我也惨败。”

还真别说,管宁心中想到的那个被他“割席断交”的华歆,如今在关东伪朝的地位也是不低的。

华歆早年就是九卿了,现在执掌的也是跟管宁差不多的工作,在跟陈群搭班子管人事和文教工作呢。

郑玄、卢植已经死了,蔡邕半退休。老一代的学者都不在了,管宁他们同学几个确实能算得上文化圈里的第一梯队。

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一个个被李素在经学上吊打,还毫无还手之力,也没有不服的脾气。可见丞相平时是懒得寻章摘句,真要是做起扎实学问功底,想吊打谁就吊打谁。

……

第二天,考试的附加题发了下去。

连文部尚书管宁自己都觉得无法答得很好的题目,给到那些普通举子,自然是愈发哀鸿遍野。

不过没关系,毕竟这是选拔性考试,而不是合格性考试。只要大家都考得差,那就不会影响到录取。

刘备要求临时加这个题,也不是打算选出什么才智之士,只是想看看考生们对于“人天性善恶”、“是否相信道德是自发”的这个问题的真实看法,甚至是直觉看法。

看看有没有人会文过饰非、明明找不到关联,还非要生拉硬凑圆谎——如果真有那样的人,哪怕真似是而非论证出了“人性本善”,或者纯粹是口号式的引经据典,那也会被判最低分。

文字是不是真情流露真实看法,这还是很容易判断的。

当然了,你要是真有奇才,能在给出一定的提示后,按照李素那套思维路径把答案论证出来,那没说的,哪怕其他科目考差一点,今科基本上也是跑不了破格给个茂才了。

题目发下去之后,一些本性就不相信道德和人性,也从来没复习涉猎过这些朝纲教材的考生,果然就抓狂了(《荀子》和《韩非》本来就不在经学考试范围内)

“虚伪!天下人都知道混官场就是靠缺德,仁义礼智都是演的!谁不知道大汉数十代帝王都是行的秦政。

明明用了韩非的,还非要咱来收拾粉饰,论证韩非对荀子的解读是错的?太虚伪了!随便写写吧!”

明知自己肯定过不了的郭淮,愈发放弃治疗,随便瞎写了几句直接装病提前交卷,准备骑射考完就回太原。

类似这样明显态度有问题的考生还不止几个,多半是最近两年新光复地区的考生,很多还是袁绍、曹操统治下的既得利益家族。

估计他们要是意识到在刘备的朝廷,考生人品有问题、留下案底会有不好的影响,多半现在就会逃回关东投奔故主了吧。

不过,也有少数跟司马芝一样好好答题的。尤其是一些本身道德节操也还行的“真.孝廉”,对于加试要求论证的论点并不抵触。

倒不是这些人学问好,而是他们本来就从逻辑上觉得韩非的推导有问题。

只不过,他们也就是模模糊糊那么真心觉得,让他们讲道理,他们也讲不明白。但这不妨碍他们写一点答案拿一点分。

考生是不是真心这么想、写的有没有逻辑,判卷管到时候拿到了标准答案,自然可以看得出来。

当然,从刘备到李素,再到管宁,都知道这种考题只能用一次。也就亏得李素才刚发明出来没公布,这种考题才能侧面窥探一下考生的真实道德态度。

等明年,李素的新学术观点被刊印成经、供天下士人学习,大家都掌握了官方意识形态、道德评判标准,也就没法考这个题目了。

大家都变着花儿抄标准答案,那就没有意义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