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763章 三十而相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763章 三十而相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4: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上元佳节,照例是一年一度皇帝要郊祀天地的日子,算是新年期间最正式的节日了。

皇帝刘备都要一大早起来,先去南郊祭坛祭告天地,回程的时候还要去太庙晃一圈,然后给百官赐宴休息一下。

这天的朝议也跟平时不一样,要挪到下午,安排在赐宴结束之后。

李素挺不喜欢各种繁文缛节,但他知道自己今天必须忍住。今天再繁文缛节一番,为的是将来可以少繁文缛节。

毕竟之前封公爵的时候,他只是拿到了“剑履上殿”的待遇,不名不趋不拜这些也还没有。(不拜不是跪拜,也可以是长揖。古人作揖而拜有些朝代要作得很深,手要往下垂,比曰本人鞠躬还低)

这就得指望今天拜相之后拿到这些新待遇,以后再上朝就可以正常走路了。当然慢吞吞走还是不雅的,李素年轻力壮,也不屑于慢吞吞走,只要大步流星龙骧虎步就行了。

一整天的活动中,李素穿着黑色烫金花纹、红色纹绣滚边的新朝服,在群臣之中着实瞩目。

头戴吴绣勾边的紫金梁冠,梁冠的额头部位还用金线绣了两只凤凰两只仙鹤环绕云团。梁的数量是九道,别小看这么一个帽子的细节,这已经是让所有人羡慕了,如今满朝就李素一个人戴九道的。

关羽如今还在昆阳带兵,没有回朝,他要是回来了,哪怕以大将军的身份穿朝服,头冠上的梁也只是七道,关羽还没封公爵嘛。至于其他三公,当然也是七道。

李素这身衣服,看起来比较新潮华丽,并非朝廷礼制成法。因为东汉已经一百多年没丞相了,东汉旧制文官最高级别只是太傅,董卓的时候才弄了个太师,要求略高于太傅。

所以礼部的人制定新朝服的时候,也只是看《汉纪》上的文字记载复原。古人又没有写书记礼法的时候画图的习惯,靠文字描述做衣服肯定是不准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事先大致打了几个草样,请刘备御览定夺,反正都是不违反礼法文字描述的。

而刘备这人出了名的“好狗马、音乐、美衣服”,所以他胡作非为了一把,把他觉得最拉风的造型选了出来,还亲自随口说了几点修改意见,问礼部官员是否违礼。

礼部官员还能说什么?当然是皇帝觉得怎么漂亮,哪怕违礼也得想办法解释通来。一群人引经据典最后证明刘备的审美完全符合礼法,最后就出炉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丞相制度未必常设,如今天下未定,帝国还在扩张期,需要权宜之计。

即使刘备这是在临时复古西汉初年的丞相制,但西汉实际上也就萧何、曹参是事实上的独相。曹参死后,以王陵、陈平为左右相,虽然还没完全演化为后来的三公责任制,但事实上因为丞相不止一人,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了。

如今朝廷已经有了成熟的三公九卿,这就注定了一旦丞相不止一人,那就等于形同废止。

再来一次“萧规曹随”,当然现在应该叫“李规某某随”,等统一大业和帝国快速扩张期那几十年过渡过去后,未来就不会再有丞相了。

既然是临时性措施,大家也乐得讨好皇帝,你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礼部官员负责帮皇帝找理论依据就是了,养礼法官不就是干这个的么。

……

诸般繁文缛节结束之后,总算到了下午朝议拜相走过场的环节。

几天之前,李素还以为这事儿流程不会复杂,但刘备找他交代预演排练的时候,李素才知道他想简单了。

甚至,有一些幻灭感,觉得自己怎么有一丝“奸佞权臣”的不良形象。

原来,在讨论拜相问题时,吏部尚书董和要先上奏、提议丞相人选,刘备先原则上接受、然后请百官讨论。

但中间还要穿插李素谦虚退让的环节,连退让的理由都想好了,得以自己“德薄资浅”为理由。当然这不是说李素功劳不够大或者能力不够强,只是针对他“出身寒微、起于微末、祖无余德”,所以不当为相,请另择有德者居之。

这个戏码,一度让李素觉得这该是历史上曹操干的事情,挟天子对付刘协,才当丞相封魏公都要辞让几回,咱又不是挟傀儡之君的权臣,弄这算什么嘛?

(注:曹家不光在曹丕篡汉的时候要三辞而后受之,连之前曹操本人封公拜相封王的时候也都辞让过,只是不用跟篡位那样演三次那么多)

刘备可是实打实的开国君主、靠实力打出来的,何必这么演呢?

但是,私下里提前预演的时候,刘备还是关照他:

这也是为了堵天下人的口,以正视听。之前给贤弟封公爵时,连祖宗七代都查不出来,也不能追封名号光宗耀祖,后来已经有百姓传为笑谈。这次拜相,要正式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李素这才恍然,觉得也有道理。

因为他跟其他位极人臣的不同,他是个来历不明的黑户啊!大家只知道他是中山郡掾吏出身,连父祖是谁都不知道。

当初封公爵的时候,为了杜绝这个问题被顺藤摸瓜,李素甚至处理成了自己是私生子、不知其父,但其母小时候告诉他父亲已死。这也就没人刨根问底了。

自古到了拜相这个环节,而且还是为你创设恢复一项旧制,未来史书上肯定是要非常翔实记载的,一个不慎容易被后人挖黑料。

原本历史上曹操拜相时辞让固然是虚伪和堵反对派,到了李素这儿,则是为了别的目的,强调“皇帝知道你出身寒微,祖无余德,但通盘考虑,还是认为你本人的功德值得如此,德配其位”。

皇帝都主动提过这个黑点并且认可了,将来别人就不会提了。

这是先主动把杠精的路走一遍,让杠精无路可走,杠无可杠。

……

李素心里预演着剧本,明面上小心按着流程走,终于很快熬过了朝议环节,董和已经退场,轮到刘备顺从众议,让常侍宣读“临时起草”的旨意。

“朕践祚之始,正朔初明,远人惶惑,天下板荡未已。当此国难之际,幸得股肱辅弼……”

一番文绉绉的台词,把李素的文治武功再历数一遍,最后定论,

“……今特复丞相之职,拜君为丞相,君其勿辞……”

李素等旨意读完,按流程谦虚:“臣出身寒微,祖无余德。丞相之职,非但荷国之重,亦百官表率也,德薄者不配其位,乞择有德者居之。”

刘备因为旨意已经读完了,所以也不会再让人另写一道旨意。这第二遍劝,就只是口头的口谕,但说的每一个字,都是会让写纪的史官写下来的:

“高祖起于泗上亭长,萧何起于沛县掾吏。朕亦起于中山县尉,而卿起于中山掾吏。萧何可为相,卿亦可为相,何来德不配位?”

刘备这番话还是偷换了一点概念的,他自己虽然少年织席贩履、入仕起步是个县尉,但他毕竟已经是汉室宗亲,他就不存在“祖宗无德”的问题。

而刘邦和萧何都是祖无余德的,当然刘邦靠后来编造了很多神话,赤帝之子斩蛇而起云云,连腿上七十二颗痦子都成了神异之相。所以严格来说刘邦萧何不能和今天的情况类比。

不过皇帝这么说了,也没人傻到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谁都知道这就是个历史修补工程,把李素出身寒微这事儿从此堵了,不要再提。

李素最后长揖而拜,谢领其命,从头到尾只辞让了一次。

这就算是丞相了。

刘备这才一挥手,让负责宣旨的常侍读了第二道,主要就是关于丞相的待遇问题的。

一切也完全预料之中,赐了不拜不趋不名,如萧何故事。另外赐丞相可随时随侍虎贲三百人,即使上朝也可以在外殿等候。

说句题外话,“虎贲百人随侍”之类的待遇,历史上曹操诸葛亮等人都有,其中曹操的还是包含在“九锡”里的一部分,九锡其中一锡就是可以护卫进宫的虎贲。

曹操的入宫虎贲人数还多一些,而且经常可以随便改,曹操也不止一次让手下人带兵进宫杀人了,伏皇后被抓被杀那次,多少虎贲想进宫皇帝都拦不住。

但历史上诸葛亮的虎贲百人随护并不是什么僭越,但经常被地摊文拿来攻讦诸葛亮专权架空皇帝、欺君罔上。

而理由是后来东晋的时候权臣桓温也弄过“入宫时随侍虎贲百人”的待遇,《晋书》上还有一句话说桓温此举是“如诸葛亮故事”,所以地摊文就说诸葛亮这待遇是跟桓温一样篡逆。

其实用膝盖想想也知道,桓温活着的时候总不至于以奸佞篡逆自居吧,他听了“如诸葛亮故事”时还大喜接受,说明这个诸葛亮故事在东晋时还是非常正面的形象。

要是桓温直接以当坏人为光荣,那他还图个什么“如诸葛亮故事”,直接如王莽董卓曹操故事不就好了么。

正如董卓废立还如伊尹霍光故事呢,但这不能说伊尹霍光不好,是董卓把伊尹霍光的典故搞臭了,害得从此以后的朝代哪怕废立确实废的是无道昏君,也不好意思再引用伊尹霍光了。

刘备现在是实打实的实权皇帝,他的任何决策都没有丝毫的胁迫。所以他给李素赐虎贲三百人可以入宫、朝见时虎贲在殿外等候,完全是发自内心通盘考虑的正常决策。

而且刘备太了解李素了,知道他没有武功还特别小心谨慎苟,注重安保工作。

李素原先平时外出都能带很多保镖,但上朝的时候因为保镖不能进宫,所以李素都不怎么带,最多随从十几个,往往是典韦、陈到之类武艺高强的人。人多了都挤在宫门口等候也不成体统。

现在刘备允许三百甲士进宫、只是不能进朝觐所在的那一进殿,隔了一道殿门,这些保镖安置工作就方便多了。刘备纯粹是君臣互相理解互相方便一下。

而且,按照刘备的旨意,李素还可以自择丞相仪仗队的甲胄旗号服色,朝廷古无成例,朝廷只是赐了一笔钱作为置办,具体李素自行定夺。所以李素如果为了威风漂亮,可以自己贴钱弄三百套镶金嵌银的亮闪闪板甲,给他的保镖仪仗队穿。

不拜不名不趋,加上虎贲入宫,这丞相的待遇也算是满配了。

李素再次顿首谢恩,恭领旨意。

拜已经不用拜了,那谢恩当然只能是低下脖子点个头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