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546章 科举雏形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546章 科举雏形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4: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智商敏锐之人,已经意识到刘备在大宴群臣时跟法正搞“绝缨之会”的戏码,肯定是稍后就要让法正帮忙干豁出去的脏活儿了。

他们的智商果然没有误判,这不,五天欢宴大赦结束之后,七月初六,也就是刘备登基后第二次五日一朝的正式大朝会上,就正式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法议题。

聪明人隐隐感觉到,这项变法议题肯定会迎来重大的洗牌,不知又有多少擅长搭上便车的家族能崛起,又有多少错失良机的豪门将成为过气的云烟。

这天一早,朝会那些常规性议题盘点完之后,司徒钟繇率先出列,向皇帝请奏:

“陛下,自桓灵以来,天下选官之制糜烂,非佞幸贿谀阉宦之辈不得为官,灵帝时更是公然卖官鬻爵横行。天下大乱之始,皆肇于此。

而后董卓李傕郭汜等辈接踵而起,劫持汉帝,残暴生灵。朝廷威仪衰微时,刻菔为印、狗尾为绶,授官随意至极。以致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

如今更有袁氏二贼、弟兄相继残贼汉室、挟傀伪帝,伪称欲以九品官人法革除选官弊政,内行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狂士标榜、欺世盗名、窃盗鼎司,倾覆重器之实。虽号袁逆得人之盛,实则尚书记朝会,公卿充员品而已。

今陛下神文圣武,肃清西夏,除残去秽,荡涤乾坤。既正大位,正当趁此气象,一扫四十来年弊政,使祖宗之法存菁祛芜。

且自灵帝以来,天下士人所习之学,与前代多有不同。董仲舒天人感应邪说,多有曲解孔孟原意、穿凿附会,先帝时也多曾罢斥,若察举所考继续沿用前代,已无法适应时势。

如今对于董逆罢黜之论、事关纲常者多改李司空之学,事关历数者多改诸葛长史之学。臣请陛下整顿察举旧法,与时俱进,以应时变,顺海内志士仰望,解天下百姓倒悬。”

第一个挑起话题的是钟繇,而非李素。这也是为了程序上更少惹人非议。

钟繇所言,也多半是针对变法动机,不涉及具体操作方向,以优先解决“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问题。

按照三公的分工,司空更多管的是财税和工商,也就是未来九部中的户部、财部、工部。司徒分管的才是人事和司法,对应未来九部中的刑部、文部、使部。

刘备让李素当司空,一来因为他岳父蔡邕在刘协一朝挂司空。二来也是李素本来就擅长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搞种田,之前税赋制度变法都是他搞的,才有“租庸调输”法今天的程度。

如今关于钱和税的变法基本上到头了,后面重头戏是关于人和官的变法,理应由司徒担纲。谁让李素现在还不是人和钱都管的丞相呢,有人分权,就得演戏。

过几年等他名义年龄也超过三十周岁了,再立点儿诸如灭掉某个诸侯的大功。而钟繇到时候也老了,至少五十几岁,把李素再升一级,变成钟繇荀攸的直属领导,就没那么多麻烦了。

(注:李素现在名义年龄周岁二十八虚岁二十九。实际因为他出道的时候就虚报了三岁,所以是周岁二十五虚岁二十六。)

钟繇说完,满朝文官鸦雀无声,先短暂观望了两秒。等刘备亲自开口垂询:“兹事体大,三公可有集议?司空以为如何?”

李素拿着和田玉的笏板出列:“钟司徒所言甚善,臣附议。”

百官随后也纷纷表态:“臣等附议。”

刘备:“既如此,着三公集议察举科目、举制、考核内容之改革。太常卿、廷尉与录尚书事诸有司分署细则。”

随后,李素、钟繇、荀攸带着管宁、法正一群人,有模有样分组讨论了一下,不久后就在朝堂上当场先给出了一个框架。

今天的讨论,主要还是讨论以后的察举科目要怎么设置、考试内容要怎么改革。至于具体的考试方式、如何防止作弊,这些是大朝会结束之后关起门来讨论的,不用让百官都知道。

这样也是尽量减少横生枝节,减少可能出现矛盾的环节,也提高了议事效率。

一行人当众讨论了足足小半个时辰,中间禀奏刘备圣裁数次、磨合争夺,最终决定将来的朝廷要常设孝廉、茂才、明法、贤良、知兵、明算六科,其中取士多者每年一考,取士最少者也要三年一考——

其实,刚才的争论里面,最大的争议点就是要不要保留“孝廉”这一科。刘备和李素当然是想唯才是举,从此不考试道德了。这也更符合乱世的需求。

但毕竟孝廉科的影响力太大了。哪怕李素在朝会之前私下里跟钟繇荀攸通气,把其他高层摆平了,下面还是有很多人跳出来苦苦哀求请皇帝考虑保留。

而且这些人很多也不是坏人,是确实为朝廷考虑,很多人也是忠臣。

李素最后考虑了一下,终于意识到:历史上曹操可以作为个案偶尔下一个“唯才是举令”,但那毕竟不是百年常法,是临时性措施,所以反对没那么猛烈。

但要作为一项永久性的常设选官制度改革,名义上就永远不考虑道德,确实有点难以服众。而且刘备本人当年就是在灵帝的时候弃官回家募集乡勇与讨张纯、被刘虞命人举为孝廉的,过河拆桥很容易引来的天下人对刘备人品的猜疑。

所以李素最后临时决定:保留孝廉就保留孝廉好了,但只是名义上保留,未来哪怕依然考孝廉,也不是看你的道德作秀,而是笔试为主!要考经学的扎实程度,学问不行只会做秀依然要刷下去!

这样也免得民间疯狂作秀、各种花式刷名声搞二十四孝,甚至是厚葬之风愈演愈烈损害国力、导致财富大量灭失。

当然了,因为李素打算把察举制改为地方候选和中央考核两级,所以地方候选的时候还是可以稍微考虑一下道德的。明显有丧德败行劣迹的坏人可以先筛选掉。

只要是品行一般端正、没有劣迹的人推上来,到了中央这一环节再重点考试经学。这样,道德把关只要确保候选人不是一个危险品,最终能用还是靠才学。

“不仁不孝但有才”这种选拔标准,终究只能是一时之计,不可能成为百世之法。

在这一点上,其中最后太常卿管宁的一番苦谏,着实让刘备动容:

乱世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所以变法不能是只对眼下最有利的权宜之计。那些权宜之计只能以教令的形式出现,而不能以法律的形式出现。

先秦之时,奖励耕战的商鞅之法,对于秦六世余烈、攻伐六国的阶段有利,但一统天下之后,就成了尾大不掉的弊政。所以变法和教令的分野必须明晰。

君臣对取士科目形成一致之后,剩下的就是这六科分别考出来干什么、能做哪些官,同时又要考哪些内容。

按照李素和钟繇商定的设计,孝廉是最基础的科目,考取之后依然只能当候补性的郎官,没有任何实际职权,后续要看实习期的表现,才能决定授予具体的事务性官职。

但是,孝廉与其他五科也有不同,那就是考了孝廉之后,依然保留将来再报考其他科目的权利(也得你被地方上推举、再占用一个相应科目的候选名额)

只要考得好,还是可以转职为其他五科的。

也因为孝廉是基础,所以孝廉考的仍然是儒家经义。不过为了增加考试范围,李素也把后世科举的“四书”加了进来,反正他不怕考试范围太广、穷人买不起足够多书、读不了那么广的知识面。

李素对现阶段科举的要求,本来就是真心选才,选脑子最活才学最广的,不追求以此分配利益束缚人心,也就不追求“划小考试范围、让大家务于精纯,把少数几本书读精读透”。

考试的成绩判定方面,李素为了降低人们的认知成本,依然采用了十分制的打分方法,把每个考生的考卷结果判为零到九分。这一点跟隔壁的九品官人法倒是一样的。

李素这人很现实,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

袁绍从陈群那拿的九品官人法有弊端,但“上上、上中……到下中、下下”的九级评分方法,本身没有问题吗,有一部分能借鉴的,就毫无心理障碍地拿来用。

后世的官员也是从一品到九品,跟汉朝时候的品秩石数分级也能对应,李素也照着这个来,可以降低天下读书人的理解成本。

孝廉要考的经学,其他五科的举子也要考,但他们还有另外的几门专业课。

茂才要求最高,考出来后可以做通才官,什么领域的官都能做。所以要考政务策论、兵法推演、刑名律法、算学历数,最终算五门总分满分是四十五。所有参加茂才科的候选考生最后取总分最高的得茂才。

贤良要考政务策论,外加考一门诸子论衡,也就是哲学类的科目。考过后只能做民政官或者学术官,总分是二十七。

明法要考刑名律令,外加考一门《韩非》,主要是立法学思想。考过后可以做司法官、监察官,也是总分二十七。

其中那门《韩非》也不是直接拿古人的著作考试,而是要李素、诸葛亮和法正作注后的版本,作为考试教材,以免考生吸收了韩非“法术势”当中“术”部分的毒害,而“势”的内容也要删减不考一部分。

知兵要考兵法战策,外加考一门骑射武艺,可以担当武将、兵部官,总分二十七。

明算要考算学历数,外加考一门物理,可以担当工部、将作类官员,也包括盐铁官,还能当财部的钱粮类官职,总分二十七。

这六科设置之后,之前汉朝四百年那些零零散散不常设的察举科目,就彻底废除了。

“明法”、“知兵”和“贤良”原本就是有的,只是李素把考试内容改了,“明经”这些被吸收了。

“明阴阳灾异”则是因为考试依据董逆邪说而被彻底废黜,变成了科学进步的“明算”,以后以物理数学课取代阴阳灾异课。其他更小众的科目就更不用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