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490章 “专家解读”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490章 “专家解读”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4: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素虽热心中对于九品官人法还是比较看不起的,但他毕竟是一个两世钻研历史和政治架构的人,不会被情绪左右影响自己的判断。

刘备既然有兴趣,李素也会诚恳地为他分析九品官人法的具体优劣细节。

在后世的普通看官眼中,九品官人法这玩意儿简直臭得不能再臭了,这主要得怪电视媒体为了快速说明问题、科普古代政治的时候搞简化处理。

央视上易中天一句“简单来说九品官人法就是垄断了世家大族世世代代做官的权力”,就让一众地摊直接按照这个刻板印象简化处理捞钱骗点击,似乎这玩意儿就完全没有历史进步的地方。

进步肯定是有的,否则陈群又不是智障,怎么会拿个完全开倒车的玩意儿出来。

只不过要比进步,就得跟同时期或者稍早的制度比,不可能跟还没出现的科举去比,那就是历史的耍流虻了。

李素不会干这种事情,他就非常诚恳地分析给刘备听:

“这九品官人法的优劣,自然要跟之前现存的用人制比,我们看三个参照项,分别是察举制、卖官制和如今所谓的‘唯才是举制’,也就是地方上因才举荐、朝廷中枢或者地方诸侯自行拍板最终决策。

卖官制最差,不用多说了。

唯才是举制的优劣,大王也是深有体会的,刚才您自己都说了——遇到明主之时,而且明主精力旺盛、用人决策事必躬亲,唯才是举令效果极佳。

但此令需要专权,一旦没有明主,或者精力不济,要委任他人,那就还是沦落回察举的窠臼了,无非是察举标准有所变化,从选德变成注重选才,算是察举的科目改良……”

李素说到这儿,稍微停顿了一下,观察刘备的反应,见刘备没有异议,他才继续往下说。

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对于“唯才是举需要明君独裁”的认识是很清晰的。

唯才是举绝对没有后人吹得那么神,是不具有跨代长治久安性的。整个三国时期,也就曹刘诸葛亮这样的强人掌权的时候,能够用好,不是百代之法。

人治,始终需要期待明君贤相。

至于卖官,其实是吏治糜烂到极点后,皇帝觉得“你们察举品评出来的结论其实也是你们自己收了好处,无人不贪,那还不如皇帝亲自贪”,真到了那种糜烂末世,察举也好九品中正也好科举也好,都没救了。

李素便继续往下,跟刘备分析九品官人法对察举制的进步点:

“陈群建议袁绍弄的这个九品官人法,其实也是需要有查访贤才的专门官员,以自己的眼光去品评候补官员的人品才干,从这点来说,跟察举制没有区别。

关键的区别,在于他建议在中枢设置中正官,形成一套专门的选官团队,而不是直接让地方太守、州牧兼职选推人才。所以九品官人法的好处,是切断了地方上世家豪强对本地官员选官时的威胁,也切断了一部分的利益输送。

不过久而久之,恐怕会形成更高层级的利益输送,假以时日,能够从这种制度中舞弊的人可能会变少,但烈度更甚。毕竟不能威胁了,还能利诱、还能世代记账交换利益。”

李素这番话,刘备很快就听懂了,外行人或许不太容易懂,可以稍微解释一下:

在汉朝的察举制下,舞弊和糜烂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太守、州牧容易被地方上的豪强威逼,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容易被贿买、利诱。

九品官人法主要是切断了前面那种舞弊,但代价是放大了后面那种舞弊。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原本太守就能直接兼职掌管举孝廉的工作,那太守就容易被本郡最强的家族势力威胁。他要是连续多年不举那些本郡最强的家族的人当孝廉,他可能就会面临治安恶化、收税收不上来……各种当地人的抵抗使绊子。

而中正官至少是州一级才向中央举荐,专人专管选才,郡级没资格插嘴。那么,那些只在一个郡里的豪强恶霸家族,就威胁不到中正官了。当然你还有机会继续舞弊,那就只能是送钱许好处。

换句话说,九品官人法对于“杜绝威逼,放大利诱”是有帮助的。而且打击了很多只在一个郡里繁衍横行几百年的小豪门,有一定帮助。

从此以后,郡级的“豪强”就越来越没话语权,但“州级”的世家却越来越强,养蛊的马太效应被加速了。

等于是从几百个原本依附在察举制上吸血的小豪门里,养蛊养出了十几个乃至二三十个全国级别的大世家,官越来越集中了。

同时因为“威逼地方官”的渠道被切断了,导致拉拢选官人员所需的能力也出现了一定的单一化。

原本察举制下的地方豪强,可能也没什么钱没什么才学,但当地民风彪悍,某些豪强就是闹事厉害,你不给他官做他跟太守玩命不让你有安生日子过。所以“只有武力和彪悍不怕死”这种能力的豪强,也能威胁到官做。

九品官人法之后,这种“武力闹事型”才能就没用了,大家开始拼“道德名望”和钱,少了个统计维度。

(注:上一章有些书友还说九品中正制以德否才的问题,这个必须澄清,这并非中正制开始才有的新问题。察举制下本来就有孝廉科,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科,那不就是在考道德么。

在以道德作秀舞弊这点上,中正制没有比察举更坏,只是持平。察举是否败坏,关键要看察举什么科目。科目选得好察举制还是很有前途的。)

……

刘备对于人事政治的制度设计,原本倒是没想那么多,他只是个人用人眼光很不错、看人很准很毒辣。

听李素这么一番剖析,他才意识到:袁绍那一套,一来确实可以吸引天下世家大族的人心,二来短时间内也确实看不出太多弊病。但最麻烦的就是从长期来看,会加速“门阀兼并”。

长远来看,几百家郡县级豪强,兼并成几十家全国性世家,看似为害的门阀数量变少了,烈度却变强了。

刘备当然不能学这种东西了,刘备是已经看到了光武帝刘秀以来,短短一百六十年,东汉就崩坏成什么样了。要是再加速和平年代的自然洗牌兼并,他就算得了天下,将来能长治久安多少时间?

刘秀维持一百六十年,他这么惨烈杀伐了一通,要是连一百六十年都不到,岂不是笑话。

绝对不能饮鸩止渴!

相比之下,对于袁绍为什么非要采纳九品官人法,刘备被李素一解释,也有了新的认识:

陈群这套制度,还有一点为袁绍量身定做的地方:那就是九品官人法会降低“选官地方保护”,降低袁绍内部的倾轧和外地人的不满。

原本举谁不举谁州牧郡守拍板说了算,但袁绍的治所在冀州邺城,冀州派肯定会越来越膨胀。

现在每个州郡本地官员都说了不算了,各州公推一批中正官,每个中正官负责哪个州的选才,是随机的,跟他原本的籍贯、履历不相关。

那样就可能出现“外州派系的中正官,来审核冀州的人才”的交叉现象,给了外地人一个使绊子拖后腿、不让冀州籍官员膨胀过快的机会。

而之前在阻止租庸调输法改革的时候,交通便利、靠近中枢的冀州系已经占了便宜了。在九品官人法上,所有世家大族都占便宜、但让外州的世家大族比冀州世家大族相对多占一点点便宜,刚好玩平衡。

“袁绍为了平衡他下属各派的怨气,也是让步不小啊。可惜这样妥协来的忠心,又有几分真呢?因为袁绍这样讨好就跟着袁绍干的,等到他失势的时候,也未必会死心塌地。孤不学他!”刘备彻底梳理清楚之后,如是对李素表态。

李素也连忙给刘备画饼:“其实,臣心中这几年也有思索过如何制定一套可以依法而为、不用期待明君贤相也能同行的选才之法,是在察举制基础上,通过改革科目、改革考核方式得来的,目前还没想明白。

陈群的这个建议,虽然不能用,却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给了我不少启发。臣下次再回到长安,如果环境时机合适,愿意把完善后的想法请大王指教。”

刘备点点头:“这事儿,我暂时就当没听到,也不问公达元常的应对之策了,等你回来再一起讨论吧。”

李素领命告辞。

……

第二天,一场简短的践行宴后,刘备亲自送李素出长安城西门,李素才带着亲随、部分家眷(蔡琰刚坐完月子,继续留在长安带孩子)、护卫部队,去往郿县,然后走褒斜道到汉中。

汉中的吴懿已经在汉水上游准备了充足的船队,可以运走李素一行全部人马,还装运了李素的随军人马足够吃一个月的补给物资——从汉水源头到汉水汇入长江,全程其实也就七八天的航程,因为秦岭之中地势陡峭水流湍急,船开得非常快。

十一月底,李素已经抵达长沙郡,巴丘守将甘宁亲自带人提前到夏口接应。

李素抵达长沙后没多久,腊月的一天,雒阳城里就发生了一起悲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