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第269章 还没北伐先分赃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269章 还没北伐先分赃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4: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商定完了如何保障变法顺利实施,以及今年如何顺势收取荆南最后的飞地桂阳、零陵二郡后,刘备就以为李素的这盘大棋下到这儿为止了。

但李素总是能出人意料,在前两步都安排下去之后,又补充上了一点锦上添花的小惊喜:

“大王,既然我们要收取荆南二郡,而且今年还实施了变法,不如大张旗鼓宣扬一下,说不定可以对外收获一些意外之喜,也让我们的潜在敌人麻痹。”

李素的风格就是:实事要办,牛也要吹,既要实利,也要名声。而且这个名声还不是虚名,是实实在在能起到外交烟雾弹效果的。

虽然无法确认最后疗效,却胜在成本低廉,不用白不用——就好像你封了烟,也不能保证不被对烟扫射的敌人蒙中几枪,但封还是要封的。

刘备也已经听得耳朵麻痹了,不想再动脑子:“行了,一次性说完吧。怎么榨干你那堆诡计剩下的价值。”

李素:“应当请人为大王去年秋天到现在的事迹,民间著书立传,从鼓吹大王亲自英勇救驾开始,写到如今变法图强、大修水利,为北伐中原还于旧都做准备。写完之后,刻印售卖分发,别用大王的名义,就当是民间书商自己卖的。

此书传播到关中或者荆扬、关东之后,有几点好处:首先,我们原定明年是要北伐李傕郭汜的,而只要让他们看到了我们书中所写的‘大王英勇救驾、亲冒矢石、受伤不重拔矢续战’的英姿。李傕郭汜以及他们身边的谋士,肯定会反而多想:

认为是模仿了高祖皇帝中箭后诈称‘虏中吾趾’的典故、掩饰真实的伤情,稳定益州的人心。如此,说不定他们会进一步联想,认为我们益州今年封关禁止商旅往来的行为,是因为大王伤重又有反复,从而我军不得不把精力放在稳定内部。如此一来,他们明年就愈发不防备我们北伐。

其次,书中如果还提到我们大修水利、变革税法,那就更容易诱导敌人以为我们是要养伤缓图了。因为众所周知,如果是为了征兵积谷、短时间内见效,最快的办法肯定是特事特办,临时价税和强行征兵,而非搞什么要很长远才能见效的变法。

当初商鞅刚为秦孝公变法时,秦并未立刻富强,甚至还有内耗内斗反扑,是为百年之计、后来奋六世之余烈,才终有天下的。

而兴修水利,同样是长久才能见效的大计。韩国派郑国给秦国修郑国渠,意在疲敝强秦使之数年内无力灭韩,郑国渠虽最终使秦愈发强大,却也为韩国争取了多年的时间差。

如果有一个中立公允的文学之士,把这些都宣扬天下,再配合一些实物证据,比如扬州市场上出现的蜀锦,有心算计我们的敌人,一定会做出‘我们自从五丈原之败后,可能要花数年的长久之计恢复国力民力战力,才会再北伐’的判断的!只要这个判断在李傕郭汜心中扎根,我有把握再以他计离间分化李郭二贼,为北伐创造更好的条件!”

刘备咬了咬下嘴唇,又舔了舔上嘴唇,想说些什么,半晌没说出话来。

伯雅这厮的连环计,每次都连多少环的?

许久之后,刘备才长叹一声:“记得当年,云长每读春秋,都忍不住跟孤秉烛夜谈,对子贡出使、存鲁乱齐强晋破吴霸越之事,悠然神往。当年我一直笑云长:古人之言,未必可全信,此五果,皆归因子贡,谬赞矣。

今日见此连环谋算,一招之内,买长沙郡、变法、修水利、抑反法奸商、安抚盟友、迷惑挟君国贼,环环相扣,所算方广绵延数千里、时日绵延近一年……过于子贡甚矣,古人诚不我欺。孤复有何疑?皆按计划照办即可,你办事我放心。”

刘备本来还想问问“那本迷惑敌人的名人事迹让谁来写”,但觉得再问倒显得他不信任李素了,索性不问。

人家算尽天下,不可能这点小事算不明白的。

不过刘备可以不问,李素不能不汇报,他就一言带过地说:“既如此,大王治蜀救驾的事迹,我就让王粲来写了——此人两年前随顾雍一起入蜀,当时他年仅十五,是受蔡公邀约来江州求学的,所以未曾出仕。

这两年,他先跟着顾雍治了一年学,后来顾雍去了建宁郡当太守,王粲留在江州,由蔡公亲自教授。家书之中,我也多有听闻此人喜写英雄豪杰事迹,有一草稿,名《英雄记》,时时补录,未曾完本。

我到时候亲自去趟江州,出川之前在江州命他加速赶稿,再让甄家的印书坊连夜安排雕版刻印一批,正好带去荆州发卖,由南阳传入关中。”

刘备对于别的都没有异议,他也不喜欢看书,对王粲的草稿也不了解。只是听说李素准备亲自东下,他才有些不舍,连忙抓住李素的手安慰:

“你要亲自去一趟荆州?子龙那边的事情有这么复杂么?会不会太辛劳了?”

李素不习惯被男人抓手,不动声色地抽出来,沉稳笑道:“不必担心,此去最多两三个月,到了七月秋收就会回来的,我稍微走一段时间,也好麻痹蜀郡这边反对新法之人,让他们觉得我麻痹大意,蠢蠢欲动。

而且此番毕竟机密之事太多,委于他人难免泄密。三峡险要,消息传递不便,子龙要是遇到一些变故,想请示也没处请示。大王至今只是任命子龙为长沙太守,他拿下零陵、桂阳之后又当如何任官如何安抚,子龙怕是也没有授权吧?

所以必须有都督一方之人前往荆州,我若不去,只能大王亲自去了。可按照王粲《英雄记》里要说的,大王现在是应该在养伤,怎么能在益州以外的地区抛头露面呢?”

刘备点头:“那以后呢?”

李素:“这就看大王定夺了,如今只是权宜之计,得看明年是否需要子龙带兵一起北伐,如果需要,那就得秘密调遣他回来,换个持重擅守的知兵重臣镇守。”

李素还没傻到直接告诉刘备让谁担任封疆大吏的程度,这种浑水他才不蹚。州级的一把手必须刘备亲自琢磨,李素最多建议到郡级人才。

刘备自己想了想:“子敬擅守,在汉中数年,未曾有失。待北伐出关之日,汉中便成腹地,不再需要子敬把守。可惜子敬也过于年轻,不能独当半州之事。

孤以为,今年入冬大雪封关之前,把子敬调到长沙,秘密接替子龙的职务,但长沙各地依然打子龙的旗号,也免得让国贼生出戒心,注意到子龙被调走、我军在集结精兵强将。同时,子龙走后,荆南缺乏善战之猛将,可让熟谙水战的幼平、兴霸暂且协助子敬掌握水军。

一旦北伐有所小成,便调遣云长去坐镇荆南,与子敬一武一文搭档。云长素来傲上而不忍下,待士骄矜,只有不务虚名的实学之士能入他眼,有子敬调和持重,方能免生后患。

自从云长从南中北归以来,几个月了,孤也算看清了——至今为止,云长能合得来的文官,不过寥寥数人,除了你,就是子敬、子瑜。其余上自蔡公,以及蔡公带来的得意高足元叹,下到前年被董贼发配来的公达等三人,云长都合不来,唉。”

关羽的鄙夷名士毛病,估计是一辈子改不掉了,所以他在刘备军只跟李素、鲁肃、诸葛瑾聊得来。连蔡邕顾雍荀攸许靖,统统白眼迎人,总觉得不是“寻章摘句世之腐儒”,就是“颍川名士徒有虚名”。

刘备识人之明还是非常厉害的,李素听他安排得这么明明白白,很识趣地一句多余的话都没说,直接表示附议。

倒是张飞在旁边叼了根鸡腿骨,前面的话题他都无所谓,聊到这儿他才连忙把骨头往桌案上一丢:“大哥,那我呢?到时候镇守何方?”

刘备:“长安初定之时,就让伯雅镇住益州故地,你跟子龙去平凉州贼乱!西凉叛军不是一时能剿灭的,就算收复长安的时候堵住了陈仓、街亭,不让陇山以西的凉州贼援军进入关中,迟早也要腾出手最终肃清。

你不擅统帅大量骑军,到时候就先负责扼守陈仓、街亭,若是天水光复,就移镇天水。让子龙出击。”

刘备这是已经封官许愿,暗示到时候他拿下长安,就让关羽做荆州牧、李素做益州牧、张飞做凉州牧,刘备本人坐镇首都长安,雍州三辅之地。

不过估计那也是暂时的,刘备肯定需要李素给他参赞全局,所以李素那个益州牧做不了一两年,等刘备消化完了地盘,准备进一步扩张的时候,肯定会把李素调回中枢。

到时候可能是让李素当雍州牧,而益州大后方换个人再管,那起码是三年之后的事情了,看看这三年里有没有足够值得信赖的心腹文官成长起来吧。

要是实在没有,刘备心中的打算是凉州平定之后,让张飞当益州牧、赵云当凉州牧,如此换防可保所有人都不存在忠诚度问题,不会再次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据。

毕竟人心经不起考验,除了这一级别的生死兄弟,其他人很难给州牧一级的高位。将来不需要军事化管理了,还是应该“废牧设使”,恢复权力小得多的刺史职务。

但是让张飞当益州牧实在是有些浪费。因为张飞的内政之才乏善可陈,只是因为忠诚度可靠才放到益州牧位置上,但那样一来就浪费了他作为带兵名将的战斗天赋,窝在已经无仗可打的绝对大后方。

刘备熟读当年高祖皇帝起家的历史,知道高祖皇帝是把益州之地彻底托付给了萧何,只要专注筹粮征兵支援前线,不需要任何战将。所以最好的情况就是让鲁肃或者诸葛瑾按照法令筹措钱粮军械,而不给全州的兵权。

可惜这个问题至今刘备还是藏在心里没有说出来,他要是问李素、问得那么具体的话,李素肯定会灵光一闪,给他报答案的:这还不容易?在废牧改使的同时,直接设“布政使”呗!

历史上布政使这个官职,不就是唐和五代节度使军政财三权合一导致繁镇割据后,后世朝代吸取教训而设置的,限定为“只有执法权和财证权(包括一部分依法行政),而没有自主行政权和军权”,目的就是卡住节度使/州牧之类古代封疆大吏的后勤,让他们钱粮军需不能自主,收支两条线。

既然刘备未来需要的益州是“本身再也不用打仗了,但是需要筹措钱粮武器军需支援其他前线州”,设布政使当总后勤官再合适不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