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清要完 > 第429章 谁说跪着就不能造反了?(求订,求票)

净鞭三响,香烟缭绕。

煌煌太和殿内,今儿突然又热闹了起来,太监宫女侍卫,里三层外三层的,已经在各自的位子上站好,就等着一场大会开幕了。

按照清朝的朝制,太和殿就是个举行典礼的地方,皇上登基、皇后册立、命将出征,还有每年的万寿、元旦、冬至三大节启用一下。清初的时候,也曾经在太和殿举行殿试。不过后来改成在保和殿“做题”,在太和殿传胪唱名。其他时候,这座巍峨富丽的大殿就冷冷清清的.

但今儿却是个例外,既不是三大节,也没什么典礼,偏偏启用了这座紫禁城中最巍峨的大殿。天色未明,午门之外的轿子、马车就是一串一串的,白灯笼点的星星点点,穿戴整齐的王爷、大臣,还有一些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官员,就已经全部齐集,等着进入午门。

这些官员今儿的身份都有点特殊,不是所谓的朝臣,或者说,他们不是以朝臣的身份来的,而是以议政王、议政大臣、议政处行走这三个身份来的。而且他们要参加的也不是朝议,而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简称“议会”!

真是太进步了如果另一个时空的康梁穿越过来,一定会被眼前的场面给惊呆的!他们在几十年后梦寐以求的事情,这边早四十多年就实现了,是被隔壁的太平天国给“卷”出来的。

隔壁已经开过跳大神的国人大会了,大清这边怎么都给一个跪着的“议会”吧?

虽然这个大清的“议会”是跪着议政的,但是这依旧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唔,跪着进步,不也是进步吗?就跟南边一边跳大神一边向前进一样,都是进步,而且还很快!

进步的不快可不行,两边在卷呢,进步慢了是有生命危险的!

另外,大清的这些议政王、议政大臣和议政处行走不仅会跪着议政,甚至还会跪着造反!

这会儿议政王、议政大臣、议政处行走还都在行走,没有进入太和殿,大清朝的瘸腿皇上咸丰爷已经提前到达,正端坐在御座上,借着鲸鱼油灯放出的光亮,在翻看堆在自己跟前的“议政题本”。

所谓的议政题本,就是议政王、议政大臣、议政处行走们在议政会议开始前准备好了,递交给管理议政处的议政处章经,然后再由议政处章经们先过目,再分类,分出轻重缓急和联名、不联名。大体上,署名人数比较多的题本,会被摆在比较显眼的地方,让咸丰皇帝可以轻易拿到手里。

而这次参与署名最多的一份题本,则是由议政大臣倭仁领衔,由三百多名议政王、大臣、行走联署的“请振儒教名法以御粤寇逆贼疏”。

“窃闻盛世经纶,文德武功,相资为用。值今乾坤震荡、粤匪披猖之时,臣敢竭忠悃,冒死以进言。祈振吾华夏儒门名教,以御发逆之凶悍。

粤匪诸逆,假托天父天兄邪妄之说,诡谲变幻,迷惑黔黎,毒害遐迩。致使蚩蚩庶众,受其诓骗蛊惑,翕然从附,奔走驱驰,效命麾下。百万之徒,协心同仇,罔顾生死,渐成难制之局,当下之势,岌岌可危!所倚仗者,唯二十万八旗劲旅与练勇而已,虽有西洋枪炮佐助,士卒用命,然欲恃此却敌,犹有力不从心之憾。

当斯危急之秋,宜改制儒学为显扬之名教,擘画敷教之地。于京都肇建圣堂,树天下之楷模;诸省立‘总方’,总揽枢要;各府设‘大方’,居中筹策;州县置‘小方’,广施教恩。各方分委治头祭酒、大祭酒、祭酒诸职,专任宣化之责,统驭儒林之士,使其星罗棋布,咸遵一旨。务令宇内读书种子,凝为一体,仗孔孟之圣教,抗天父天兄之谬论。唯其如此行止,六路兴师,征伐逆寇,方能稳操胜券,永固金瓯,社稷幸甚,苍生幸甚!”

当一大群议政王、大臣、行走在太监的带领下,鱼贯而入大殿的时候,咸丰皇帝已经低声念完了倭仁领衔的“乞兴儒家名教以抗粤匪发逆疏”,然后那眉头就跟麻花似的紧锁起来了。

倭仁这份题本上说的事儿啊,乍一看好像挺有理,可咸丰爷仔细一琢磨,就觉得味儿不对了。“总方”“大方”“小方”“治头祭酒”之类的名号,怎么瞅着这么眼熟呢?哦,这不就跟《三国演义》里黄巾贼用的名号差不多嘛!照倭仁这意思,难不成是要把大清的儒家变成太平道呀?合着是想用太平道去对付太平天国,咋都跟“太平”较上劲了呢?这要是真把儒家改成太平道,万一这“太平道”也跟当年似的做大做强了,会不会也闹着造反呀?

可要是不用这把儒家变成太平道的改革之法呢,那号称“协心同仇,罔顾生死”的“百万之徒”,光靠二十万八旗、练勇好像还真搞不定。要是打了败仗,那大清可就玩儿完了呀!这事儿可真够让人头疼的,怎么就弄出个两头堵的尴尬局面了呢?

就在咸丰正烦恼的时候,那好几百号议政王、大臣、行走已经进了大殿,乖乖地按照班次跪好,扯着嗓子开始山呼万岁。咸丰抬了抬眼,瞅着大殿里跪成一片、貌似恭顺的臣子们,沉吟了一会儿,那张青白的麻脸上才挤出了一丝笑容,说:“今儿个叫大家来呀,是开议政王大臣会议。你们呢,不是议政王,就是议政大臣,要不就是议政处行走。朕把你们叫来太和殿,就是想和你们一起商量商量国家大事。咱大清现在是个什么形势,朕不说,你们心里也都跟明镜儿似的吧!至于应对的办法嘛,这儿有一份《请振儒教名法以御粤寇逆贼疏》,看着挺有意思的,要不今天咱就先议议这个。倭仁呐,这是你领衔的题本,你来给大伙念念吧!”

“喳!”

倭仁应了一声,麻溜儿地从一个太监手里接过《请振儒教名法以御粤寇逆贼疏》,扯着嗓子大声朗读起来,没一会儿就念完了。

底下的议政王、议政大臣、议政处行走们,其实大多都读过曾国藩的《兴儒学名教而抗长毛论》了,那才是原版原著呢,写得那叫一个详细,跟《反经》都有一比了。

“都别愣着呀,说说吧。”咸丰皱着眉头,一脸纠结地说,“照着倭仁提的那办法,把儒家改成名教,你们觉得靠谱不?议政王、大臣们先来说说呗!”

“皇上,”第一个接话的还是恭亲王,“奴才觉着呀,现在必须得集中所有力量去围剿那些粤寇发逆呀。只要能把这帮逆贼给剿灭了,把江宁给收复回来,干啥都行啊!哪怕之后会有啥后遗症,那危害跟粤寇发逆比起来,那也是小巫见大巫呀。”

“皇上,”郑亲王端华也跟着说,“奴才同意恭王的看法呀,这时间不等人呐!现在粤寇发逆刚在江宁闹了一通,正是他们内部人心不齐,互相防备,没法好好配合的时候。咱朝廷这边可已经练好了二十万八旗新军和练勇呢,这可是痛剿逆贼的大好时机呀……不过呢,二十万对一百万,好像还是有点不够看呐。要是能把天下的儒生都发动起来,跟朝廷一起对抗逆贼,那剿灭粤寇发逆的希望可就大多啦!”

“皇上,”僧格林沁也是议政王呀,马上接着端王的话继续说,“现在正是咱该拼尽全力的时候呀,朝廷有多大劲儿就得使多大劲儿,可不能再藏着掖着啦。这就好比狮子搏兔,必须得全力以赴呀!要是皇上觉得倭仁的主意太激进了,等咱赢了粤寇发逆,再改也不迟嘛……”

“皇上,奴才跟僧格林沁王爷想的一样一样的。只要能把粤寇发逆干趴下,哪怕把圣堂拆吧拆吧,过后再恢复原样,那还不就凭皇上您金口一开。当下重中之重,就是得赢啊!要是朝廷不摆出副跟读书人共治天下的谱儿,咱想去天下士绅那儿捞足粮饷、招来丁壮,那可真是难于上青天!”

“可不是嘛,皇上,老臣也琢磨着倭仁的主张用来应应急,挺靠谱。要是皇上心里犯嘀咕,觉着不妥,咱就先挑几个省试一试,就挑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这几个跟粤寇发逆地盘挨着的地儿……”

底下一帮“议政”的大臣,你一嘴我一嘴,跟商量好似的,意思全奔着支持倭仁题本里提的招儿去了。

虽说罗耀国一门心思淡化太平天国那洋教味儿,把西方的天父都换成昊天上帝了,可甭管是拜上帝会,还是大同会,对传统儒家的冲击,那简直像狂风扫落叶。别的不提,就说现在这拜上帝会,哦不,大同会,还搞着分田分地那一套呢,光这一条,就把太平天国变成那些还没被天国拿下的地盘上,地主士绅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啦!为了拔掉太平天国这根刺,他们啥事儿干不出来?把儒家改成名教,在他们眼里,那都不叫事儿!

咸丰心里门儿清,自己可不能跟这帮跪着的大臣较上劲……谁说跪着就不能造反啦?这帮跪着的,背后或者手里可都攥着团练武装呢!不过咸丰也有他的执拗,眉头一皱,目光灼灼地望向底下的议政们,问道:“那么……这名教之主,让谁来当呢?”

“自然是陛下您呐!”咸丰话音刚落,曾佳国藩马上就接过话题,扯着嗓子就喊了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