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天子宁有种 > 第五章 北汉入寇

天子宁有种 第五章 北汉入寇

作者:皇三皮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5: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显德元年,二月二十一。

潞州的一封急报送到了东京大梁城。

伪汉主刘崇勾结契丹发兵南下,号称步骑十万,已经进逼泽潞二州。

一时间朝野震动,内外人心惶惶。

周帝郭荣此时登基才不过月余,得知急报后勃然大怒,当即便要御驾亲征。

然以宰相冯道为首的大部分官员,却认为正值新君即位根基不稳,朝野内外人心动荡之际,皇帝绝不能轻易出动,应坐镇东京稳定局势,派一员大将出征即可。

如此一来,君臣之间自然免不了一顿扯皮。

但没过几天,又一封急报传来,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屯兵太平驿,意图阻击伪汉联军,却反被击败。

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无力再战。

眼见情势危急,皇帝郭荣力排众议,下定决心御驾亲征,诏令禁军和地方藩镇兵马备战。

当然。

这些军国大事还轮不到李奕一个小小的禁军兵头操心。

他只管遵照上头的吩咐上战场卖命就行。

“依枢密院令,禁军各部取消休整,全部返回军营待命,如有违者,军法处置……”

本来军中给李奕批了半月的休养时间,却因为北汉联军的大举入侵而提前结束。

好在他的身体素质异于常人,不仅抗揍且恢复能力也很强。

经过这七八天的休养,他因仗刑受的那点皮肉伤,基本已经没什么大碍。

“嫂嫂,最近街面上不太平,铺子暂时就别开了,过段时间再说吧。”

临走前,李奕还不忘叮嘱了郭氏几句。

都说逢乱必多贼,眼下北汉联军南侵,东京城内人心惶惶,难免有一些宵小之徒趁机生事。

郭氏一介寡妇更是要多加小心。

……

李奕从朱雀门进了内城,沿着御街两侧的街巷,一路朝着皇城前行。

此时来往的行人还比较稀少,多是一些贩夫走卒,见到李奕高大壮硕的身形,一个个唯恐避之不及,像是躲瘟神一般。

毕竟就算是不披甲执锐,李奕的气势也足够让人生畏,明眼人都知道他不是好惹的主。

李奕也不在意,自顾自的赶路。

没一会儿,在晨雾的掩映下,皇城的轮廓逐渐清晰。

正当旭日初升,万道霞光倾泻而下,映衬着亭台楼阁庄严肃穆,更显得那皇城巍峨雄伟。

后周皇城的前身是大唐宣武节度使的治所,经过梁、晋、汉、周四朝的修缮扩建,已经颇具规模。

整个皇城的布局坐北朝南,前半部分是皇帝上朝和办公的区域,后半部分则是皇帝和妃嫔们的寝宫。

皇城总共有六处宫门,分布于东南西北四面。

正门是南面的宣德门,平日里都是紧闭的,唯有皇帝出行或重大活动才会打开。

而宣德门两侧分别是供日常通行的左掖门和右掖门。

除此之外,还有东面的东华门,西面的西华门,以及北面进出后宫的拱辰门。

步行至皇城近前,普通百姓的身影已经见不到了,只有一队队全副武装的禁军将士,正在来回巡逻。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和李奕一样身着常服的汉子,从四面八方赶来。

五代时期,职业军人的家眷往往随军迁徙,后周的禁军都驻扎在东京一带,所以将士们的家大多也在东京。

通常情况下,除了轮流上值驻防的部队,其余将士可以回家休整。

当然,这个家特指随军迁徙的家,并不代表你就可以乱跑,禁军将士未经批准,不得私自离开驻地,否则视为逃兵。

为了方便管理和监督,禁军各部驻地都建有生活区,相当于后世的单间宿舍,将士们可以带着家人一起住。

也算是一种特殊的住房福利。

不过这所谓的单间宿舍,也就只有几个平方大小,而且还是简陋的茅草屋子,一家三口住还凑合,人一多就要挤得慌。

所以极少数手头宽裕些的将士也会选择在东京城内租房居住。

至于能置办得起房产的,那就绝对是凤毛麟角了,起码也得是中高级的武将。

对于底层的将士们来说,负担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就已经是很大的压力。

更别说在这寸土寸金的东京城内租房乃至于购置房产。

不然李奕早就把舅舅一家也接来东京享福了。

……

依照枢密院的军令,禁军各部将士返回军营待命,随时准备出征。

但自古以来,打仗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光是后勤调度就不是三五天能完成的。

更别提还要抽调地方藩镇兵马、规划行军路线以及作战计划等等杂事。

所以李奕返回军营已经好几天,上头却还没有下达具体的命令,军中的大小事务一切照旧。

如往常一般,闲下来的李奕靠坐在营房边的大树下,拿着一把角弓正在捯饬着。

这年头一把好的筋角复合弓很难得,制作周期动辄都是以年计算。

李奕的这把角弓还是他去年在军中比射时赢得的赏赐。

这弓可是实打实的两石强弓,就算放在角弓中也是高档货,属于是花钱都难买到的稀罕物。

说起来,军中能拉开两石强弓的人不算罕见,但拿来当实战弓使用就有些夸张。

要知道,军中专门用来练习拉力的力弓大多也就两三石。

不过对于李奕来说,这张弓他用起来却是得心应手,甚至能连射五十箭而尚有余力。

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就是所谓的天生神力。

而李奕正是靠着出色的骑射本领,在不依靠军功加持的情况下,一步步爬上了亲卫押衙的位置。

“奕哥儿,你说这汉军都打过来了,咱们禁军什么时候出征啊?”

就在这时,一个满脸络腮胡的大汉走到了李奕跟前,嘴里还忍不住嘟囔了几句。

“马兄这是急着要上阵立功吗?”李奕抬起头笑着调侃了一句。

这络腮胡的大汉名叫马仁瑀,也是典旗仪卫的押衙,李奕是左仪卫第二班押衙,他是右仪卫第一班押衙。

历史上,在决定后周存亡的高平之战中,马仁瑀这个名字可是载入史册的。

“从世宗亲征刘崇,王师不利,仁瑀谓众曰:“主辱臣死!”乃跃马大呼,引弓连毙将卒数十,士气始振。”

史书中的这段记载对马仁瑀可谓是赞誉有加。

在战斗局面不利的情况下,这位马兄挺身而出射杀敌军,一举提振了士气。

按照五代史中的记载,马仁瑀在高平之战中的功劳,甚至丝毫不比赵匡胤要差。

此战过后马仁瑀也连升三级,从一名小校被提拔为弓箭控鹤直指挥使。

最后一步步升为朔州观察使,死后还被追赠为河西军节度使。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现如今的马仁瑀和李奕是同乡,都是大名府夏津人,而且还是一个村的,从小一起玩到大的伙伴。

当年,邺都留守兼枢密使的郭威被逼起兵造反,李奕便拉着马仁瑀一起投入了郭威麾下。

等到郭威登基称帝后,二人一起被选拔进了内殿直。

真要论起来,李奕和马仁瑀算得上是过命的交情,远比他去巴结赵匡胤得来的亲近要更牢靠。

听了李奕的调侃,马仁瑀却反问道:“难道奕哥儿你就不想上阵杀敌博个富贵吗?”

“当年你我投军时,可是奔着建节去的,现如今才不过是小小的押衙,想当节度使少不得要战阵上拼命才是。”

“无富贵,毋宁死,这话可是奕哥儿你跟我说的吧?”

“无富贵,毋宁死……”李奕闻言倒是愣了一下。

要不是马仁瑀眼下突然提起,他都快忘了当年说过这么一句。

只可惜时移事迁,当初李奕是把富贵押在了赵大身上,怀揣着穿越者熟知历史的信心,自然是一腔雄心壮志。

但如今……唉!

好在李奕这几天也想通了,赵家得罪也就得罪了吧。

与其纠结懊恼已经发生过的事情,不如把心思放在即将到来的高平之战。

这场战役直接关乎后周的生死存亡,也是世宗柴荣坐稳皇位的关键之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历史上赵匡胤就是在此战中发迹的,李奕自认为武艺本领不比赵大差,或许还要略胜一筹。

他赵老二能做到的我李老二未必就做不得!

人的心思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在没出赵家这档子事之前,李奕对待赵匡胤是自带滤镜的。

他觉得赵大作为未来的宋太祖,自然是毫无争议的天命之子,自己理应抱紧对方大腿才是正道。

但等如今他和赵家生了嫌隙,抱大腿这条路走不通后,他却又是另一番心境。

甚至都开始在心里拿自己跟赵大比谁的本事更厉害些。

这难道就是不破不立?

“对了,奕哥儿,那赵家没再找你麻烦吧?”

马仁瑀的话将李奕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

“这些天我都在当值,也没来得及问你。”

“听说当日那赵家姑姑也投井死了,怕是赵家会把这事也算在你头上。”

李奕轻哼道:“他想算在我头上就随他,反正案子已经判过,那赵家又能拿我如何?”

“说的也是,那赵弘殷再大也不过是个军都指挥使,还真能拿你这个押衙怎么样?”

“要我说他半截身子都入了土,这辈子或许当个军都使就到头了,以咱兄弟俩的年纪和本事,再稍微有了些运道,建节开府也并非不可能。”

马仁瑀越说越来劲,唾沫横飞道,“等将来咱兄弟当了节度使,那赵家巴结咱们还来不及呢,再借他十个胆也不敢再惦记这事。”

不得不说,马仁瑀倒是挺有自信,现在还是个小小的押衙,就敢去想以后当节度使的事了。

虽说历史上他在死后确实达成了这个心愿。

然而马仁瑀说的也并没有错。

只要李奕将来能爬的足够高,到了举足轻重的地步,就算赵大最终黄袍加身,也未必敢随便动他。

再说,你赵大未必就还能黄袍加身!

反正李奕是不会甘愿坐以待毙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