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抗清 > 第363章 我本汉奸,何来忠贞?

抗清 第363章 我本汉奸,何来忠贞?

作者:傲骨铁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5: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量写有爱新觉罗不死,满城军民不得活的传单是被火炮送进城中的。

操作起来很简单,只需要将传单捆绑按实置于铁弹前端一并发射出去便行。

传单不是只限于镶黄旗居住的安定门区域,而是针对整个满城,针对包括蒙古、汉军在内的整个八旗。

显然,这是王五为配合穆里玛“攻心”之策采取的辅助措施。

也可以说是对满城四十万官吏军民的正式通牒。

无法破解的阳谋。

爱新觉罗一族同四十万军民只能二选一。

要选择爱新觉罗,那就全城同葬,谁也别想活。

反之,则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满城四十万军民赢取新生。

相对四十万军民,不到万人的爱新觉罗一族显然就是那个最小的牺牲。

之所以使用火炮发射传单方式对满城进行劝降瓦解,主要是因为用弓箭射进城的劝降信都被守城的八旗兵缴获,落在普通旗人手中的少之又少,很难发挥劝降效果。

这年头又没有高音喇叭,光靠穆里玛一个人在各城门拿铁皮筒喊话,得喊到什么时候?

更关键的是满城内九门现在都被忠于康熙的王公大臣掌握,如坐镇宣武门的是康亲王杰书,坐镇正阳门的是顺承郡王勒尔谨,坐镇崇文门的是贝勒尚善。

其余六门也多是宗室和大臣联合坐镇,而这些人又是满清既得利益集团的金字塔尖,更是鳌拜一党倒台的最大获利者,所以不到弹尽粮绝想要这些人主动开城投降几乎不可能。

满城内现在能够响应穆里玛的鳌拜党羽多是中下层官员,即便没有被清洗到也属于上了清廷的“黑名单”,或是自身能量有限,想让他们鼓起勇气铤而走险夺门,就必须让满城四十万人知道周军的“政策”,从而在满城形成一股暗流。

等到满城开始缺粮,矛盾浮出水面并扩大时,这股暗流就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当然,这也是王五确保小麻子无法出逃的一个手段。

只要八旗上下互相猜忌,王公大臣内部出现分裂,那不管清廷再如何努力,再如何周密行事,小皇帝出逃一事都将变得困难重重。

也就是通过正大光明的“政策”宣示,让满城内部的各方势力为了各自命运开始内耗,而不是集中精力对付周军。

小麻子跑不掉,王五就能静下心来慢慢陪他玩。

以大欺小虽然不光彩,但也乐在其中。

外城有国史馆的官方“印刷厂”,加上民间的几个作坊,短时间内就印刷出了十几万张传单。

随着隆隆炮声,十几万张传单跟雪片似的在满城上空漫天飞舞,随风落在满城的各个角落。

传单实在太多,多到各门的王公大臣想阻止都无法阻止,只能派人沿街敲锣让旗人各家不得私藏贼军传单,一经发现便以谋逆通贼论处。

效果微乎其微。

不少被风吹到皇宫的传单眨眼就没了踪影。

落在街道上的传单被路过的旗人捡起随意瞄了一眼便扔在地上,但那些落在角落和宅院中的传单却被旗人们一个个跟做贼似的拿到里屋同家人们仔细“研究”起来。

这其中,又属汉军八旗“研究”的最为透彻,最为全面。

吏部侍郎蔡毓荣是在回家途中看到漫天飞舞传单的,本是不愿停轿,但思来想去还是让轿夫趁周围无人注意捡了一张带回府中。

作为长子,蔡侍郎是同其父蔡士英一同居住的。

蔡士英早年是明朝辽东的守备官,降清之后官至漕运总督、凤阳巡抚,很是显赫,因而被好事的列为“汉军八大家”之一。

所谓“汉军八大家”,指的是尚、耿、佟、石、祖、蔡、王、李。

尚家自是指世镇广东的平南王,耿家则是指世镇福建的原靖南王。

佟家乃是以佟养正、佟养性为首的佟佳氏。

当今康熙皇帝的生母就是佟家的女儿,现佟家代表人物是内大臣佟国纲及其弟佟国维。

二人皆是皇帝亲舅。

石家则是指前汉军镶红固山额真、镇海将军的石廷柱,现石家代表人物是和硕额驸、内大臣石华善及其弟江南按察使石琳。

石家能名列八大家之一,主要是因为石廷柱早年任明朝广宁守备时同其兄石天柱一起迎太祖奴尔哈赤入广宁城,后来又在大凌河劝降祖大寿,从而为后金控制辽东奠定基础。

属于功劳很大的那种。

不过石家同佟家一样都是女真改姓,并非真汉人。

之所以将佟佳和石佳改为汉军,是当年皇太极故意给汉军掺沙子的结果。

要不然八旗汉军全由正宗汉人组成,假以时日必定会成为大清一股尾大不掉的势力,弄不好还会直接威胁满蒙八旗的地位。

毕竟,汉军人多。

王家是曾任汉军正红旗固山额真的王世选,此人于八大家资历最浅,却凭借战功使其家族居于汉军显赫地位。

李家则是指李永芳一族,代表人物是被耿精忠杀害的前闽浙总督李率泰,以及曾为汉军镶黄旗都统的李巴颜。

祖家自是指祖大寿一族。

当年祖大寿虽然不曾出仕清朝,但其子侄旧部却在清朝多为要员,如曾任闽浙总督、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的张存仁就是祖大寿的部下。

平西王吴三桂更是其外甥!

祖大寿的长子祖泽润随洪承畴南征时死于军中,次子祖泽溥是兵部汉尚书,其余几子皆在清廷位居高官。

不过祖家现在情况很尴尬,因为祖大寿四子高廉总兵祖泽清响应表哥吴三桂造反,令得祖家现在被清廷严密监视,基本跟囚禁没有区别。

哪怕祖泽溥同几个兄弟多次上书要求带兵出征平叛,清廷也无法相信他们的忠诚。

搞的祖家上下现在是既恐惧又期盼。

恐惧的是一旦表亲吴三桂造反失败,那他们祖家肯定要受到祖泽清牵连,哪怕清廷看在过去祖家有功的份上留祖家一命,也不可能再有现在的高官厚禄。

期盼的是万一表亲吴三桂造反成功,那凭借祖家与吴家的关系以及老四祖泽清的存在,祖家地位肯定比在清朝还要高。

两头下注,也是辽东将门的通病。

小皇帝康熙冒险铲除鳌拜后便想革去祖泽溥的兵部尚书一职,但此事被大学士巴泰劝阻,认为这样做的话很容易让祖家对大清彻底失去忠心,也容易引起“连锁反应”。

虽然被软禁的祖家本身对大清已经构不成威胁,但祖大寿当年的旧部,以及旧部的旧部还有不少人在前线效力,万一这些人因为祖家的境遇兔死狐悲,恐怕就要叛乱迭起。

小皇帝在这件事上倒没有一意孤行,不过却下旨将吴三桂的嫡孙,也就是把他亲姑父吴应熊的嫡长子吴世霖绞死,并将自己的亲姑姑幽禁起来。

祖母布木布泰得知此事后考虑建宁非其女儿,其子世霖又实是大逆吴三桂嫡孙,为防有心人利用这个吴三桂嫡孙做文章,便没有干涉此事。

太皇太后不干涉,索尼等人自然也无法阻止此事,结果就是才几岁的吴世霖被一众冲进家门的侍卫强行从其母建宁公主手中带走当街绞死。

这些事,蔡毓荣知道但过问不了,甚至觉得理当如此。

对叛逆者,就当斩草除根。

回到家中后,蔡毓荣便将路上捡到的叛军传单拿给自己已经年过花甲的父亲蔡士英看。

蔡士英身体不太好,顺治十八年就在漕运总督任上以疾致仕,这几年一直在京师休养,基本上已经不过问朝政,鳌拜在台和倒台对这位已经病退的总督大人也没有任何影响。

但是,眼下局面却不容蔡士英在家安生养身体,当知道吴三桂的叛军已经攻入外城时,蔡士英第一时间想到的竟是这大清莫不成真就这么短命不成?

同汉军八旗大多数人一样,蔡士英也不得不思考起家族的命运以及未来。

但又跟所有汉军八旗一样不得不接受整个汉军被边缘化的现实。

吴三桂造反后,清廷对汉军八旗就一直提防的很,如今更是如临大敌,这从各门值守的都是满洲和蒙古八旗兵便能看出。

显然清廷担心汉军八旗会充当外城叛军内应,为防万一索性不征召汉军上城。

为防汉军蠢蠢欲动,索尼等人更是严密控制满城不多的几座军械库,目的就是防止汉军抢夺武器在城中生乱。

这些,作为吏部侍郎的蔡毓荣其实心知肚明,但他并没有就此生出叛变大清的念头,因为蔡家的富贵源自大清,没了大清哪来蔡家,又哪来所谓汉军八大家。

然而,其父蔡士英看过叛军的传单后却陷入沉思,继而同长子说起陈年旧事,大意就是顺治二年他以参领身份随英亲王阿济格出征陕西时,曾与吴三桂共事半年,期间吴三桂对他很是看重,还赠给他黄金五十两。

“父亲莫非是想?”

作为吏部侍郎,蔡毓荣如何不明白父亲的意思,一时有些错愕。

“平西王这一反,朝廷对我们汉军大不如从前,如今周军又兵临城下,我看朝廷多半要外逃”

蔡士英强撑坐起,告诉儿子朝廷一旦放弃燕京,那周朝必定顺势掌控北方,如此一来,清廷覆亡在所难免。

故而他们必须要做万全准备,以免祸及家族。

真要死心塌地保他爱新觉罗,周军破城之后必定屠城,到时男女老少可是一个都不得活的。

蔡毓荣不像父亲这么悲观,认为满城高大坚固,索尼和康亲王他们又征召了大量满蒙八旗披甲人上城,京畿一带又并未被叛军完全占领,加之还有正在紧急赶来燕京的蒙古大军,怎么看形势都对大清有利,只要满城坚守下去,叛军恐怕不退也要退。

到时这场危机自然就化解,如此,根本没有必要背叛大清。

“满城有粮吗?”

蔡士英一句话就让儿子愣在那里。

“这会尚有粮食维持,人心虽慌但仍能保持镇定,时间一长这满城还能镇定?京畿周遭是还有一些兵马,可你曾听过都城被敌攻破,周边兵马还能忠于朝廷?至于蒙古人,”

蔡士英冷笑一声,说出同顺天府尹甘文焜一样的看法,那就是蒙古人来了之后更麻烦,因为蒙古人压根没有粮食。

朝廷真放蒙古人入京,恐怕到时满城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城的叛军,而是这帮饥肠辘辘的蒙古人。

“届时,你说这大清还保不保得住?”

蔡士英意味深长看了长子一眼。

蔡毓荣怔住,许久之后方问父亲想让他做什么。

“你是吏部侍郎,有些事情只能以你这个侍郎身份去办。”

自己儿子面前,蔡士英也不掩饰,竟让长子暗中联络祖家以及其余汉军有影响的人物,万一事情到了不可挽回地步,那汉军各家为了整个汉军就要行雷霆之事。

何为雷霆之事,蔡士英不说蔡毓荣也懂。

在儿子还在错愕间,蔡士英已经拿出一份名单,希望儿子能联络名单上的这些家族为汉军八旗的未来共同谋划。

蔡毓荣接过父亲手写的名单,上面都是汉军八旗有头有脸的人物。

如镶黄旗的范家(范文程)、马家(马得功)、刘家(刘良臣);正黄旗的左家(左元荫),正白旗的夏成德、宜永贵、孙得功,正红旗的宁家(宁完我)、鲍家(鲍承先)、李家(李国英),镶红旗的赵家(赵一鹤)、孟家(孟乔芳),正蓝旗的甘应祥、张士彦,镶蓝旗的张存仁、刘光弼等。

无一不是为大清入关讨平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汉军各大家。

虽然纸张很薄,但蔡毓荣只觉这份名单很是沉甸甸,沉到他的手都在发颤,半响之后迟疑道:“这些人家未必都和父亲一般想法。”

言下之意是很难保证名单上这些人家肯同他蔡家一样做周军内应。

蔡士英却看着一脸踌躇的儿子道:“何为汉军?”

“这,”

蔡毓荣一时不知如何回答父亲。

“所谓汉军不就是汉奸么,既是汉奸哪来忠贞可言?”

蔡士英有些疲倦的靠在床榻,看着似乎转不过弯来的长子,“我蔡家不做,你以为别家就不会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