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抗清 > 第360章 我穆里玛回来了!

抗清 第360章 我穆里玛回来了!

作者:傲骨铁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5: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甘文焜的意见无疑给王五指明了局势发展关键所在。

一直以来他最担心的就是蒙古兵入关援救清廷,那样他势必要与蒙古人在燕京城外鏖战一场,输了人死鸟朝天,赢了就是这燕京的天。

于战斗力这一块,王五并不觉得入关的蒙古兵有多高,因为能够为满清所用的蒙古各部实际跟绿营一样,都是被八旗打怕没有血气的伪军存在。

并且自皇太极时期开始,清廷就有意识的削弱亲附满洲的漠南蒙古各部,包括与满洲关系最为紧密的科尔沁部。

除了把有战斗力的蒙古人编入蒙八旗直接挖蒙古各部的墙角外,清廷又将漠南蒙古各部原地圈划为各旗,用各种封号来拉拢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

印象中一开始清朝给蒙古王公贵族的封号还是带有荣耀性质的,且不仅免费还给予一定赏赐。到了后来这些封号就成了清朝敛财的手段,一百两银子就能买一个蒙古王公头衔,如果想升到更高的闲散宗王则需多花五百两。

结果蒙古王公贵族们为了这些虚名不惜倾家荡产前往京城朝见清朝皇帝,然而只要这些蒙古王公贵族进入燕京,就很难再回到自己领土,成为名不符实的王公。

清廷为了让在燕京的蒙古王公们能够安心居住,不想着回到草原闹事,便往往招他们为驸马,日子一久蒙古的王公大臣自然被腐蚀得乐不思蜀,忘记他们曾经才是草原最大的霸主。

另外为了从根上断绝蒙古人再次崛起的可能,清廷还在蒙古地区大力推广黄教,给予黄教僧侣各种特权,比如免除赋税和徭役等,为此颁布“男丁出家”制度,规定每个蒙古家庭必须有一名男丁进入寺庙出家。

一旦成为僧人,这些蒙古青壮年不仅无法成为兵源,更无法为部落繁衍子嗣,属于清朝针对蒙古的特色计生。

不准人繁衍后代,从来都是亡国灭种的不二选择。

盐铁等蒙古人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也被清朝牢牢掌控,规定由晋商八大家主导蒙古地区的贸易,晋商为了发财在蒙古地区发放高利贷,只要蒙古人还不起钱就立即将他们的财产和家畜全部没收,甚至连出嫁的婚女都被当作抵押品来进行交易。

各种措施下,曾经纵横东亚甚至纵横整个世界的蒙古人,就这么被清朝彻底玩废,人口下降到只有区区几十万人。

而这些,都是在所谓“满蒙一家”口号下进行的。

所以,王五一直觉得对满洲仇恨最大的两个民族一个是汉,一个就是蒙古。

明朝时期虽然一直打击蒙古人,但那是为了边境安全,从来没想过对蒙古人进行绝种。

唯一一次想要灭亡某个民族的战斗就是成化年间针对女真的扫穴。

可惜,这次扫穴不够彻底,导致百余年后女真死灰复燃,最终酿成大祸。

穆里玛给的情报说其兄鳌拜在时征召入关的是蒙古兵共有32000余人,主力是察哈尔部的8000人,科尔沁部的6000人,其余是敖汉、奈曼、克西克腾以及归化城附近的蒙古各部。

科尔沁是蒙古各部亲最近满清的,原因科尔沁的女人是清朝的皇后,现在的清太皇太后布木布泰便是科尔沁人。

领军的是布木布泰的娘家侄子辅国公图纳黑,从科尔沁与满清皇室关系来看,图纳黑带领的这6000蒙古骑兵应该是入关蒙古联军中最忠于满清的一支。

察哈尔部早年比较风光,没落之后被清朝征服,沦为附庸。

因此战斗意志可能并不高。

其余各部大抵差不多,主动要入关替满清平定南方叛乱的应该是极少数。

蒙古现在也就是漠北和漠西两支还保有较高战斗力,且对清廷并不感冒。

一支和硕特,一支准噶尔。

后者,更是和满清厮杀了上百年,直到乾隆年间才被灭绝。

另一支喀尔喀在顺治初年曾反抗清廷,被多铎领军镇压,这会对清廷是持臣服态度,因该部较远,所以鳌拜没有征召他们入关。

王五记得前世历史上吴三桂起兵后,有一支蒙古部落曾经想奇袭燕京,后来被图海带领的包衣大军击败。

就是不记得这是蒙古哪部。

要是也在这次的联军中,或许可以拉拢分化。

整个联军中就科尔沁和察哈尔较为能战,但也仅是相对其他各部那些连铁制兵器都没多少的部落而言。

和清军、周军的战斗力绝不在一个等级。

问题在于北上的周军兵力有限,去除刘良佐和白秉贞部,也就七千多人。

三万多蒙古兵装备再差,也是清一色骑兵。

正面打起来,周军未必能够取胜。

毕竟,周军本身也是临时揉合在一起的武装集团。

奉白秉贞之命率领2000督标精兵北上助战的周奎倒是能够听从王五指挥,刘良佐那里用听调不听宣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打燕京可以一块打,但除了一块打燕京,刘良佐部任何事情王五都没法干涉。

属于打着周军旗号的半独立性质。

这种状况下,王五哪里敢同刘良佐并肩同蒙古人大战一场。

万一关键时候刘良佐为保存实力擅自撤退,那就是另一出一片石之战了。

因此,北上前王五就是希望能快速奇袭燕京,尔后凭借燕京城把蒙古兵耗走,不与他们正面开战。

等自己完全掌控北方并消化战果后,再腾出手来对付蒙古人。

现在看来,自己之前把事情考虑的太过复杂,有点杞人忧天。

诚如甘文焜所言,蒙古人比满城的八旗军还缺粮。

只要燕京周边的粮仓被周军牢牢控制,那王五压根不需要担心蒙古兵。

甚至于,来燕京的蒙古兵越多越好。

没有粮食,来的越多就越是累赘,不仅无法成为清廷的救命稻草,反而还会成为压死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就是眼光的不同。

甘文焜能从小小笔帖式升为燕京市长,靠的不仅仅是运气,也是靠其自身才华。

此人的出现犹如一团迷雾中突然闪现一道青光,为王五的下一步指明目标。

那就是绝不能让小麻子同他的小朝廷逃出燕京跑到山西去。

否则,王五在燕京就没法扎根。

不能控制燕京,就不能控制北方,何谈问鼎争天下。

但怎么才能把小皇帝留在燕京呢?

甘文焜能指出山西才是清廷翻盘的希望,那满城内的清廷肯定也会有人明白此关节。

或许这时候已经有人向小麻子建议突围去山西了。

毕竟,满城缺粮是事实。

哪怕丢下大多数八旗,只要皇帝和朝廷突围成功就行。

计将安出?

王五一付礼贤下士的模样,等着甘文焜给他出具体办法。

甘文焜当然有腹案,这会就等着眼前的年轻将军请教自己。

当下道:“将军眼下当立即遣官招抚京东、京西、京北各地,只要这些地方能为将军所有,那就能形成瓮中打狗之局。”

其意很简单,赶紧趁蒙古人没来前派人招抚京畿周遭重镇,如遵化、延庆、宣化、永平、保安等地。

因为这些地方一旦易帜,不仅能让蒙古军无法得到补给,也能切断满城小皇帝的外逃之路。

没路逃,自然就得在满城等死了。

这点王五当然明白,问题他哪来官员可派。

甘文焜忙献策道:“下官以为将军当使在京文武官员不拘见任,家居及士民人等有愿输忠效力者,都准到将军处报名,验实,赍捧敕谕,给赐路费、马匹、卫队前去各地招抚劝降。不成功者,将军损失微乎其微。若成功,则京畿重地完全为将军所有。事后,将军只需对招抚成功者加官晋爵即可。”

王五明白甘文焜的意思了,但却担心这些官员不肯为他所用,万一放走后不仅不帮周朝劝降,反而同招抚地官员一起反抗周军,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么。

“将军多虑了,燕京沦陷至今不过二十五年,能在朝为官者多经历明朝,所惧不过满洲屠刀,又岂真愿意剃发易服为异族走狗?”

甘文焜一针见血指出,做清朝官的人多是没气节之辈,闯来投闯,清来投清,如今周来自然投周,纵使真有一心为满清鹰犬走狗的,也不过少数。

十官中但有五官能为周朝出力,那大局就能底定。

又道若将军可以这些官员家眷为质,过期无音信或不回者,家眷皆处死。

如此,便保险万分。

说完,又道:“京中没有出仕却有心新朝富贵者,将军也当驱利使之,百利而无一害。”

就是让周军张榜公谕外城百姓,不管是读书人还是大字不识一个,只要他们有胆量替周军去充当说客,那事成之后一律委任官职。

“世上从来不缺愿做官者,听先生一席话,真就胜读十年书。”

王五对眼前的燕京市长真就刮目相看了,他纵是能想到这无本万利的好买卖,也不可能现在就想到。未想这燕京市长刚当俘虏就已经替自己谋划这么多,且主意都在点子上,实是有让人捡到宝的感觉。

未想,甘文焜倒也实在,坦言这些不是他想到的主意,而是满清睿亲王多尔衮的故伎。

当年多尔衮正是凭借此招驱使成百上千降官和读书人替他招抚整个北方,几天功夫京畿一带全部归清,一月功夫直隶归清,半年不到山河四省便成为满清铁杆基本盘。

“先生大才,区区顺天府尹何至先生屈就,不如为我大周北方招抚使!”

王五当场就给了甘文焜一个北方招抚使的官衔,从一品。

但不是周朝的编制,而是他的编制。

临时差遣。

命徐霖和瞎子万四带1000骑兵外加2000没有解散的巡兵跟随甘文焜去接管通州,并以通州为基地招抚京畿各处,尤其是沿运河一线的重镇。

当下按甘文焜意见命书办赵福源马上组织人手书写“招聘当官”榜文张贴于燕京外五城,面试地点设在右安门后的护国关帝庙。

不管是谁,不管什么出身,只要愿意替周军去招抚劝降各地守军、守官的,一律给马、给银。

但不配护卫,可由“面试者”自己组织亲朋好友同去。

同时命将抓获的大批官员带来,命人一一询问是否愿替周军效力。

有愿者,给银给马之外还给十名护卫。

结果真如甘文焜所想,300余被俘官员中有260余人愿替周军效力。

得知这个结果,王五自是大为高兴,命人给这些效力官员安排一切,一时外城永定门奔赴四方官员络绎不绝,竟成盛况。

甘文焜出发前往通州时,王五密嘱徐霖和瞎子万四:“如果这个姓甘的没有贰心,你们就听他的话。如果有贰心,就一刀砍了。此外通州能守就守,守不住就一把火把城中和运河码头的漕粮全烧了,一粒粮食都不能留给蒙古人!”

徐霖和万四自是会意,点上1000骑兵并2000刚刚剪了辫子的巡兵出城奔通州而去。

新鲜出炉的大周北方招抚使甘文焜也学着众人骑马,于马上回望巍峨燕京城墙竟也是豪气万丈,心生雄心壮志。

王五这边采纳甘文焜意见着手对京畿附近地区招抚劝降时,穆里玛在高大捷陪同下正在安定门外朝城内喊话。

安定门后就是当年多尔衮划给镶黄旗的居住区。

燕京外城被攻占后,满城内九门均是紧闭,城上城下皆是神情紧张的披甲人。

除京营八旗外,满城驻防的禁军前锋和护军两营均上城值守,为此几乎所有的王公大臣都在动员。

康亲王杰书坐镇宣武门,顺承郡王勒尔谨坐镇正阳门,兵部尚书明珠和内务府大臣米思翰及刚被恢复多罗贝勒的宗室尚善坐镇崇文门。

叛军突然北上并一举攻下外城不仅让清廷为之震动,也让城中几十万人如临大敌,整个满城就如末世降临般惶惶不可终日。

镶黄旗是鳌拜的铁杆旗,虽然骨干党羽被抓了不少,但下面仍有不少鳌拜的人没有被清洗,因此穆里玛选择从镶黄旗开始劝降。

在城上火器弓箭射不到的地方,穆里玛手持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对着城内喊出了饱含感情,也饱含委屈与愤怒的声音:“镶黄旗的人听着,我穆里玛回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