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现言 > 南明妖妃:我不是李香君 > 第一卷南都:末世繁华 第73章张宗子

众人听到李晓君的声音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纷纷叫嚷起来,张岱一抬手制止了他们的聒噪,转身朝照壁行礼道,“李大家既然就在里面,何不出来一见?”

听到是那个陶公的声音,李晓君淡淡地笑了笑,回道,“既已立下规矩,所有人自当遵守。”

张岱见她说话声音十分从容,心里不由得一震,随即才想起自己还没做自我介绍,忙开口道,“李大家,在下山阴张岱,字宗子,号陶庵,特来聆听姑娘仙乐,还请勿要推辞啊。”

听说他就是张岱,李晓君心里一喜,心说原来你就是让师父过了剑门的张岱啊。我师父他老人家唱了一辈子曲儿,徒子徒孙满天下,结果却栽在了的你这后辈手里,害得他老人家郁闷了半个月,连最喜欢的丸子汤都不爱喝了。今天你落在了我的手里,嘿嘿……师父啊,徒儿今天为你报仇了啊!

她上辈子就听说过张岱的名字,来到这个时代以后也经常听师父提起他,说他的耳朵有多厉害,自己是如何栽在他手里的。半个月耳濡目染下来,她知道了很多关于他的逸闻趣事,见他衣冠楚楚地主动见礼就假惺惺地笑着问道,“哦……就是那个写《湖心亭看雪》的张岱吗?”

他的《湖心亭看雪》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后世可是入选了语文课本的经典小品文,不过李晓君都是当鬼故事来看的,这次见到了原作者,李晓君不胜欣喜,因而脱口而出。

张岱有些懵,心说我是去看过雪,但我没写出来啊,你是不是记错了?但他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以为她记错了,也不忍心去拆穿她,便讪笑道,“崇祯五年,我曾于隆冬时节的元夜去西湖看雪,遇到几个南都友人,就一起饮酒,此事至今尚是记忆犹新,姑娘说的莫非是此事?”

李晓君听他说起“崇祯五年”就明白了,原来他只是去看了雪,现在还没写出来,自己贸然之下开了个黄腔啊。

见他主动为自己圆谎,李晓君心里一缓,便转移话题道,“哦……可能是我记错了!那‘眉公跨鹿,钱塘江县里打秋风’是你和陈眉公对的对联吗?”

听他说起这段逸闻趣事,众人一起大笑起来,“啊……大娘子说得对,此正是陶公的得意之作也!”

张岱也得意地笑道,“原来李姑娘也知道这段典故。”

这是张岱小时候的事了,他八岁的时候跟着祖父张汝霖到杭州去玩,在钱塘县遇到了祖父的好友陈继儒。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是当世名士,虽然终生没做过官,但在士林间却名声极响,因为经常骑着张汝霖送他的一只大角鹿到处游山玩水,因此又得了个“鹿公”的雅号。

这一次,陈眉公和张汝霖意外相遇,自是不胜欢喜,听说张岱年龄虽小,却很擅长诗文,就提出要当面考一考他。张岱小时候有神童的美誉,加上年轻气盛,自然要炫耀一下自己的学问,闻言便满口答应下来。

陈眉公指着会客室里的墙上挂着的一幅《太白骑鲸图》说道,“我这里有一副上联: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你能对出下联吗?”

陈眉公突发奇想出了这个上联,自己还没想出下联张岱就已经脱口而出了,“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

陈眉公生性洒脱不羁,经常在友人家一住就是小半年,小张岱拿这事当面嘲讽他,陈继儒听了不仅不以为忤,反而觉得他童言无忌,当即把他引为忘年交。

李晓君道,“张宗子与眉公作对,与闵老子饮茶的事在士林间都是美谈,小女子虽然足不出户,却也是知道的。”

张岱和闵汶水以茶交友的故事又是一段佳话——

崇祯十一年,张岱到南京雅游,听说桃叶渡闵汶水的茶是一绝,王公贵胄、文人墨客无不趋之若鹜,就特意抽了一天的时间去拜访。但当天闵汶水却不在,他也不离开就在茶摊里等着。这一等就等了一天,直到傍晚时分,闵汶水才从外面回来。

张岱见他回来忙站起身想寒暄几句,不料这老头却突然大叫一声,“哎呀,我拐杖忘记拿了。”

说完也不和张岱打招呼,转身就走了。

张岱无奈,只得继续等。

闵汶水去取拐杖,又耽搁了半天时间,等他再回来时天已经全黑了,而张岱还在。闵汶水见他这么有耐心也不好意思继续拿架子了,就问道:“客还在啊,在此为了什么呢?”

张岱等了整整一天,此时终于和他说上话了,按理说应该是满腹怨言的,但他却丝毫没有生气,反而十分欣喜地回答道,“听说汶老的茶乃是南都一绝,我仰慕久矣,今日不喝到汶老所泡的茶,绝不离开。”

闵老子对他这份耐性十分欣赏,加上他相貌不俗,举止雍容,就将他引入茶室。闵汶水烧水、泡茶、淋壶,操作犀利,美得犹如一种艺术,看得他赞赏不已。

茶上来后,张岱问道,“此茶产自何处?”

闵汶水有意考校他就故意胡说八道,“是阆苑茶。”

阆苑茶产自四川阆中,那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产的茶以独特的花香和温润的口感著名。张岱喝遍天下茗茶,自然是知道阆苑茶的,听了他的话又轻尝了一口,随即摇头道,“是阆苑茶的制法,但味道却不像。”

闵汶水狡黠一笑,继续考校道,“客人倒说说这是哪里产的茶?”

张岱又尝了一口,“有些像罗岕茶。”

罗岕茶就是岕茶,因为唐末名士罗隐(就是写‘我未成名君未嫁’的那人)曾隐居于此,故而又叫罗岕茶,产自无锡府宜兴县一带,故又名阳羡茶。那里处处是茂林修竹,名泉镶嵌其间。岕茶就生长在山泉流水之间,可谓是钟灵毓秀的“尤物”。

罗岕茶自带婴儿**味儿,越久越浓,加之有茶圣陆羽的背书,因此从唐朝开始就是朝廷的贡茶之冠,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说。价格嘛,自然也是很喜人的,崇祯年间一两茶就可以换两三石粮食,还不一定买得到。

闵汶子见他频频皱眉深思,知道他已经察觉出了他的制茶秘法,不禁咋舌道,“奇,当真奇了啊!”

张岱又问,“水是哪里的水?”

闵汶水道:“惠泉水。”

惠泉即无锡惠山泉,中国四大名泉之一,排第二,故又名二泉,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中的二泉即来源于此。惠泉也是被茶圣陆羽开过光的,故又名陆子泉。其水经过当地特有的石英砂过滤,水质轻盈、味道比其他泉水更为甘美,是饮茶者的最爱。

张岱听说他泡茶的水是惠泉水就笑了,“你老就别骗我了,惠泉离此千里,运到南京水早就不新鲜了,你这水却是新鲜清洌,这是什么道理?”

闵汶水再次称赞道:“果然是行家,这确实是惠山泉水。只是汲水之前,要掏净泉井,待后半夜新的泉水涌入才汲水,等江上起风时,才扬帆开船运水,所以到了南京后水仍清洌无杂物。”

张岱听了点头称赞不已,“果然是行家啊!”

闵汶水见他嘴刁得很,也来了兴趣,又拿了一壶茶来让他品尝。张岱细细品尝后,发现此茶香气浓郁,味道浑厚,不由叫道:“这是罗岕茶,而且是春茶,刚才的则是秋茶。”

又连续饮了几种茶,张岱无不对答如流,闵汶水不由得叹道:“我今年七十岁了,精通茶事五十余年,从未见过像你这样精通赏鉴茶艺的人。”

此后张岱也成了闵汶水茶楼的座上宾,他们这段交往也成了士林间的一段佳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