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 第291章 刘备乃大汉朝唯一希望!高祖遗训算个屁,老夫要先一步称王!

封刘备为王!

刘协神色一震,面露惊色,显然没料到孔融会有这样的提议。

不等他开口表态,董承便脸色大变,抢先一步叫道:

“这万万不可,高祖有遗训,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

董承话未说完,陡然间想起了什么,顿时哑火。

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之!

高祖确实有过这样的遗训,但他一激动却忘了,人家刘备就姓刘啊。

咽了口唾沫后,董承马上改口道:

“刘备虽然是宗室,但毕竟是远支,并非帝系一脉。”

“陛下钦定其为皇叔,已经算是破了先例,岂能再封其为王?”

“这不合规矩,不合祖制啊。”

董承又搬出了规矩祖制,当场极力反对给刘备封王。

刘协眉头微皱,低头呷起了御酒,并未做表态,显然心中对孔融的这个提议也略有微词。

“祖制乃是我大汉朝的祖制,如今朝廷式微,乱臣贼子当道,大汉朝有倾覆之危。”

“大汉朝若是亡了,祖制又有谁来捍卫?”

“如今陛下内为曹操挟制,外有袁绍野心勃勃,随时欲仿效袁术篡汉谋逆,愿尊奉陛下,匡扶社稷者,只余大将军一人而已。”

“陛下若封大将军为王,必能令大将军感念陛下隆恩,定然倍受激励,更要为陛下赴汤蹈火,讨逆除贼,匡扶朝纲社稷!”

“而陛下钦封大将军为王,还能助其大增威望,好与袁绍争取中原士家名士,英难豪杰的人心,如此则能有助于大将军讨灭袁绍!”

“此乃两全其美之策,还请陛下三思呀。”

孔融神色郑重,滔滔不绝的道出了他献计的理由,为刘备封王的种种好处。

说白了就是两点,一是笼络刘备,向刘备施恩,拿刘备做榜样,以激励天下拥汉之士的斗志。

二来嘛,则是帮着刘备提升威望,以与袁绍争夺人心。

这样一来,自己也算是为重振汉室出了点力,而不至于为天下人视为坐享其成。

“孔卿所言,倒也不无道理……”

刘协为孔融说动,起身踱步,权衡起了利弊来。

董承眼见刘协动摇,不由眉头暗皱,目光射向孔融:

“孔少府,我听闻当年你为北海相时,为黄巾贼所围,是那刘备率军相救,为你解围。”

“刘备自领徐州牧后,还曾向朝廷上表,表你为青州刺史。”

“刘备于伱而言,也算是有大恩了。”

“你如今向天子奏请,册封刘备为王,究竟是出于对陛下的忠心呢,还是别有私心在内?”

董承这是在阴阳孔融,明面上是为了刘协这个天子,实际上则是顾念着与刘备的交情,为刘备谋取王爵。

孔融勃然变色,怒道:

“大将军当年确实北海救过我,于我有恩,这是事实。”

“但我孔融今日的进言,皆乃为大汉社稷,为刘氏江山计!”

“董国舅,你休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孔融也是脾暴气直肠子,面对董承的阴阳,当场就是一通怒斥反怼。

董承被喷了一鼻子灰,脸色尴尬起来,只得讪讪笑道:

“孔少府误会了,莫要发这么大的脾气嘛,我只是随口几句玩笑话,孔少府怎还当真了?”

孔融却脸色铁青,正色道:

“此事关乎到大汉存亡,关乎到社稷安危,如此重若泰山之事,岂容得董国舅你玩笑?”

董承对怼到哑口无言,尴尬的坐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孔融冷哼一声,不再理会他,再次向刘协一揖:

“陛下,放眼四海,忠于大汉,还拥有匡扶汉室实力之人,已经是寥寥无几。”

“臣可以说,大将军乃是仅剩一下,也是唯一一个,能扫除汉贼,挽救大汉倾覆的忠义之臣。”

“对于这样一个人,陛下如何加封激励,臣以为皆不为过。”

“何况,大将军还是刘氏宗亲,还是陛下钦定的皇叔。”

“臣叩首陛下,以大汉社稷为念,加封刘玄德为王!”

孔融站起身来,郑重其是的向着刘协长身一拜。

刘协身形一震,心头那份残存的犹豫顾虑,这一刻也终于被孔融之言,被残酷的事实所击碎。

深吸一口气后,刘协一咬牙,毅然道:

“孔卿言之有理,玄德皇叔乃我刘氏宗亲,又是朕重振大汉唯一可倚重的外力,朕封他为王又何妨!”

孔融长松一口气,当即大赞刘协英明。

董承见刘协君命已出,虽然心下仍持反对态度,却也不好再开口。

“陛下要封刘玄德为王,倒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自从前番陛下封他为大将军之事后,曹贼对陛下的监视就倍加严密,凡陛下发出的旨意,必须得经由他审查过后方能发出。”

“臣只怕,陛下的这道封王诏书,只怕出不了长安,根本送不到刘玄德手中啊。”

一直不吭声的伏完,忽然间提醒道。

刘协脸色一变,陡然间惊醒过来,目光急是看向孔融。

孔融思索再三后,眼眸一亮,忙道:

“曹操是不可能准许陛下封大将军为王,但未必不会以朝廷的名义,拉拢其共同对抗袁绍。”

“臣可向曹操进言,以使臣身份去宣抚大将军,陛下则可授臣一道封大将军为王的衣带密诏,如此一来,陛下的封王诏书,臣不就能堂而皇之的带出长安给大将军了吗?”

衣带诏!

刘协眼眸一亮,豁然开朗,欣然道:

“好,就依孔卿之计,朕授你一道衣带诏,封玄德皇叔为王!”

许昌,金殿内。

依旧是歌舞升平,酒气弥漫。

高卧胡床的袁绍,一改往日不苟言笑的威仪,正笑眯眯的欣赏着殿前歌舞。

与之前不同的是,现下他身边还多了几位美人,正笑脸如花,殷勤奉酒。

此时的袁绍,俨然已忘了袁谭被俘之痛,终日置酒高会,沉浸于酒色享乐之中。

刘备那边已答应释放袁谭,各条战线上与刘备的冲突也皆结束,中原已无战事。

对于已年过五旬的袁绍来说,留给他的时日已无多,既然中原已定,自然要抓紧时间好好享受享受,以弥补这数十年兢兢业业的缺憾。

“曹操尚在,刘备未灭,便急于享乐,唉……”

沮授喃喃自语,摇头一声叹息。

这一次,他已不敢再劝谏袁绍,只能暗自感慨罢了。

脚步声响起。

一名身着银甲,英武不凡的年轻贵公子,高举着一道卷轴,信步踏入了大殿。

“儿拜见父亲!”

“恭喜父亲南征全胜,收复许昌,攻取中原!”

那年轻贵公子微笑着上殿一拜。

袁绍眼眸中涌现惊喜,奇道:“显甫?你怎么来了?”

来者,正是他最宠爱的三子袁尚。

此番南征,袁尚奉命留镇于邺城,主持后方大局,为前线运送粮草。

此前他并未召袁尚前来,这最宠爱的儿子,却忽然出现在许昌,不禁令袁绍既是惊喜又是狐疑。

袁尚高举手中卷轴,面带着深深敬意,朗声道:

“父亲功高盖世,威加海内,为万民景仰。”

“今父亲更击破曹贼,收复中原,手握两河六州之地,雄兵百万,天下莫人能敌!”

“儿此番前来乃是受河北众豪杰所托,手中所持者,正是河北四州豪杰的联名上表,恭请父亲上应天命,下顺民心,进位为王!”

进位为王!

袁尚此来,竟然是前来劝袁绍称王!

大殿之内,立时一片震动。

沮授手中酒杯拿捏不稳,脱手跌落在了案几上,惊愕的目光看向了袁尚。

郭图则是脸色一变,蓦然间省悟过来,不禁跌足暗暗抱怨自己反应迟钝,让袁尚抢先了一步。

他目光急是瞟向袁绍。

果然。

袁绍先是吃了一惊,旋即眼中闪过一道微妙的眼神。

郭图自然读得懂,那是一种兴奋,一种暗自窃喜,还有几分欣喜。

袁绍是在兴奋窃喜,终于有人能体察了自己的心意,主动站出来劝说自己称王。

欣慰的则是,这个带头劝进之人,还是自己最宠爱的儿子。

而且袁尚的劝进,还不是一个人劝,而是携了审配等河北士人联名的劝进上表!

这其中的份量有多重,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咳咳,老夫虽有些许功劳于社稷,但毕竟乃是一介外姓,你们如此劝老夫称王,岂非是陷老夫于天下人的口诛笔伐么。”

“不可,不可啊~~”

袁绍旋即佯作不悦,连连摇手推辞。

这一次,郭图瞬间领会到了袁绍的心思。

光有河北士人表态不行,还得有他们这些汝颍士人表态才是。

毕竟现下的袁绍,手握的可不止是河北四州,大半个河南诸州也在其统治之下。

“主公虽乃外姓,却功在社稷,四海宾服,万民归心!”

“图以为当此天下倾覆之际,万不可墨守陈规,拘泥于所谓的祖制,而有负天下万民所望!”

“主公唯有进位为王,方能顺应天意民心,方能号召四方仁人志士,追随主公扫除各路逆贼,还百姓一个太平天下!”

郭图当然不会错过劝进的机会,当即跳了出来,代表汝颍士人表态劝进。

袁尚和郭图都起头了,在场谋臣武将们,自然是轰然而动,纷纷慷慨劝进。

就连沮授,虽然认为此时袁绍此时称王为时尚早,但面对这般形势,也不得不站了起来,不情愿的随了大流。

看着诸子众臣的慷慨劝进,袁绍嘴角掠过一抹满意的笑意。

于是深吸一口气,佯作无奈的摆了摆手,叹道:

“罢了,罢了,既然是天下士民要逼老夫进位为王,老夫若再推辞,岂非寒了天下人心?”

“老夫就准了尔等所请,进位为王便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