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三百四十四章 邛人

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两千三百四十四章 邛人

作者:二子从周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4: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当时我带着考古队他们来的,”老赤日点头道:“这几个濮苏乌乌地下都是骨头,墓底下堆积了好多,男女老少都有,也看不出贫富贵贱之别。”

“每座小的底下清理出四五十人,这座大的底下有一百多。所有骨头都乱得很,当时的蒋队长说这些都是葬了两水的骨头。”

周至跟众人解释:“古代有一种葬式,叫做殓骨入葬,即是在人死后,把尸体露于野外,待腐烂殆尽后,将骨殖收集起来,沿着墓顶部特意建造的入口葬入墓室。”

“这种特殊的葬式,在考古学上又称为二次丛葬。”

“当时从这几个墓室骨殖错乱、随葬品没有多寡贫富之分的现象来分析,大家认为这里众多同室而葬的死者,可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一氏族的成员。又从这么多尸骨堆积的情况来看,他们的葬俗应该可以多次开启墓门,在不同时期均可以殓骨入葬。”

“考古队当时就给这个古墓起名叫做大石墓,并且因为大石墓的发现,直接将工作重心从新石器遗址发掘转向了大石墓的调查和研究。”

“的确是值得研究,那个时候的邛人是渔猎还是农耕?要建造这样的大墓,需要有体力劳动者脱离生产,是不是也变相地说明当时邛人的生活资料有了剩余?”

“是的,这也是我们国家最近准备对文明提出自己新定义的一种思路,通过遗迹进行综合考量,确定其社会的发展程度,进而推断其是否属于文明阶段。”周至说道:“而不是单一根据某些僵化指标的有无来作为判定。”

“考察报告里边称安宁河谷的大石墓其实应该分作三期,早期的大石墓基本没有铜器,一般都是深腹瓶、大口尊、平底罐等简单的陶器,还有陶纺轮、石镞、石凿等生产工具;”

“在墓里发现了稻草和稻壳,这也说明大石墓的主人们已经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

“到了中期,大量的青铜器和陶器开始出现,开始出现铜刀、铜镞、以及铜手镯、铜发饰、铜铃、铁环、玛瑙珠等饰品,在这个时期,墓内葬品大多还是邛人自己的特色。”

“晚期大石墓建造的时期已经到了西汉末到东汉初,墓里出现了许多从汉地交换而来的铁刀、铁器、铁削、钱币,还有一些汉地风格的漆器,说明当时的商品交流已经非常频繁了。”

“从春秋到东汉,是多少年来着?”刘洪涛问道。

“公元前七七零年到公元二十五年,中间是差不多八百年。”周至说道:“但是邛人在安宁河谷活动的时间段,肯定远比这个要长。”

“所以古邛人是不是就是赤日爷爷他们彝族人的祖先?”李璐问道。

“这个倒也不是。”周至说道:“《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邛人擅勇力,英勇善战’。《汉书》《后汉书》当中,称其为邛都夷,说明其在战国至东汉时期,是生活在这一带的主要民族,且有自己的政权,实力达到鼎盛。他们与巴人、滇人、夜郎人,在西南地区称雄一时,不过后来也与巴人、滇人、夜郎一样,消失了。”

“关于其消失的原因,《后汉书》里有记录:邛都夷者,武帝所开,以为邛都县’,到元鼎六年,也就是公元前一百一十一年,‘汉兵自越巂水伐平之,以为越巂郡’。”

“也就是说邛人政权在汉武帝时期已经被中央政府发现,中间可能还有一定规模的交流。汉武帝将之命名为‘邛都县’,而到了公元前一百一十一年,那里发生了第一次邛汉战争,汉军获胜,建立了越巂郡。”

“但是始终鞭长莫及,中央政府派遣到地方的行政长官,还是必须依赖当地土著的势力。到了王莽时期,越巂郡守枚根,任命邛人长贵为军侯。公元二十四年,长贵攻杀枚根,自立为邛谷王。”

“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鉴于长贵已实际控制越巂,便接受了这个现实,颁发印绶,授长贵为越巂太守。”

“本来得到中央政权正式承认,以长贵为领袖的邛人,应该迎来安居乐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要是发展得好的话,未必不能成为后来大理国那样的一方独立王国。”

“然而发生在西南边地的一场本来与邛人无关的战争,却令这个民族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

“公元四十三年九月,西南夷中的栋蚕部落发动叛乱,袭杀了汉朝地方官员。刘秀命武威将军刘尚出兵讨伐。刘尚征调广汉郡、犍为郡、蜀郡的军队和朱提夷的部落部队,计有一万三千人攻打栋蚕部落。”

“刘尚率领大军平叛,需要借道经过越巂郡,长贵‘疑尚既定南边,威法必行己’,担心东汉大军平定南方后,邛人可能也要遭殃,便欲设计加害刘尚,并准备起兵谋反。”

“于是,他聚集军队,筑起营寨,酿制了大量毒酒,想借犒劳东汉南征大军之机毒死刘尚及诸将。”

“刘尚身为东汉名将,骁勇善战,但却因嗜杀成性,曾遭到刘秀的严厉斥责,本身就不是什么善茬。”

“域外行军,对刘尚这样身经百战的老司机来说,当然倍加谨慎,洞察长贵的阴谋后,当即先发制人,盛怒之下将长贵及其协从诛杀,并把他的家人全都迁到成都。并且发动了一场对邛人的血洗。”

“在遭遇这样一场毁灭性的打击后,邛人就彻底衰落了。”

“汉朝是中国版图急速扩张的时代,许多偏居一隅的少数民族,在那个时期都遇到了类似邛人这样的情况,然后迅速加入了民族融合的浪潮。因此我猜测他们一部分融入了汉民族,成了后来蜀中的土著,另一部分保留了自己的传统特性,迁徙到了更加偏僻的地区,或许独立演变,或许与别的少数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不管如何吧,经历了东汉初年这场动乱之后的邛人,再也没有实力营造这样的大石墓了,而中国南方也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墓葬。”

“除了留下来的这些遗迹,作为民族学意义上的邛人,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