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两百七十二章 这几天京中会很热闹

大家都有些饿了,因此吃得很开心,东来顺的肉片以薄、匀、齐、美著称,半公斤肉可切二十厘米,长八厘米宽的肉片八十到一百片,每片仅重四到五克,且片片对折,纹理清晰,“薄如纸、匀如晶、齐如线、美如花”,投入海米口蘑汤中一涮即熟,蘸上韭菜花芝麻酱,吃起来又香又嫩,不膻不腻。

吃得开心了,聊得也就开心,周至是善于思考的人,琢磨了一下就道:“其实国画说复杂体系非常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就是摘开其中于西方理论重合的透视,构图,光影那一套体系之外,可以分作画法和精神。”

“画法就是线条和色块,线条包括游丝繁密线条,后来发展成了工笔;到了六朝发展到借用书法入画,以更加丰富明确地表现画家所想表达的内在精神。”

“借用书法的审美提升绘画的审美,这其实属于一种取巧,因为书法的审美是现成的,所以可以直接借用。”

“而没骨法的运用,与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开始用光影取代线条来表达一样,能够让人更加专注于绘画所想要表达的精神内在,属于殊途同归的一种做法。”

“这些技巧都需要高深的文化修养和技艺水平,因此到了六朝之后,就成了知识分子的专属。”周至说道:“而技巧其实是为精神服务的,士大夫画家们也从一开始,就将之作为理所当然的责任来履行着。”

“他们同样也可以借用,不过这一次,借用的是文学上的美学理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维的‘以诗入画,以画入诗’,还有传说里关于国画的两个著名的命题故事——‘深山藏古寺’和‘踏春归来马蹄香’。”

“从此之后,国画的基调就确立了下来了,即便是建国之后海派的兴起,最多也是引入了西洋画的更多技巧,作为国画的底层要素却是在六朝时期就确立下来而来的。”

“爷爷奶奶,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虽不中吧,但也偏不远。”陈时中说道:“想要精进的话,不但要研究画论画史,还要多看名家真迹,熟稔理解画论画史中的那些东西,在名家真迹当中具体而微的表现,”陈时中点了点自己的脑子:“在这里将一整套的体系建立得清楚明白,最好还练练书画,从品鉴者变为创作者,在实际操作当真,更容易领会和体悟到六法的真谛。”

“肘子的书法是可以的,国学底子也丰厚,对绢纸笔墨的理解也深刻。”袁先生笑道:“要是乐意学习国画,那是事半功倍。”

“别别别。”周至赶紧摆手,拒绝了先生想要拉自己入坑的企图:“我的画技停留在能够看懂前人笔意笔法,知道如何添色修补就满足了,剩下光书法一道就够我终身进益,实在不敢在奢望绘画了。”

“滑头!”袁先生轻骂了周至一句,不过倒是也没有勉强。

书画一门是不能勉强的,要是人不乐意,就算逼他坐在桌子前天天临习几千字,不但得不到进步,反而会把心态给搞坏。需要的是甘之如饴,一天不动笔就觉得手痒心憋闷,不管去哪里,每天的临摹都会随身带着,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完成,这样才有可能成家。

启老爷子就是最反对所谓书法“童子功”的,他的观点是童子功固然重要,但前提得是孩子乐于书写,一般小学三四年级以前的孩子很难坐得住,许多家长强迫孩子端坐描红,反而把孩子的书法兴趣给打没了。

因此他认为书法这东西随时都能练,哪怕是四五十岁才开始动笔,只要天资好,态度好,老师好,练习勤,往往三四年就能超过他人几十年的功夫。

这在历次书法大赛评选当中,是屡见不鲜的,获奖者往往年纪不小,学习书法也才几年时间,照样脱颖而出。

艺术这东西基本都是这样,不乐意学的,逼也没用。

“皿方罍什么时候出关?”周占麟很是热切:“还有老高和和老熊,他们这回得了个大采,还不上赶着过来?”

“他们去沪上接马老去了。”马爷说道:“要说功臣,马老能在新田的收藏里一眼把罍身给认出来,那是头号功臣。”

“这几天京中会很热闹。”王老爷子笑道:“沪上那边还有老骆要过来,另外还有荣宝斋的老徐,也要从蜀都赶回来。”

“蜀都?”荣宝斋的老徐肯定就是徐邦达,周至与他之前在荣宝斋修复獐猿图的时候有过交集,后来在韩国三星总部,又一起修复了老会长的书法作品,算是交情不浅了,周至当然要关心。

“对呀,肘子也在蜀都,诗婢家知道吧?他们那边有一幅张大千的墨荷图要修裱,请老徐过去把关去了。”王老爷子问道。

“诗婢家偶尔去买点纸墨跟毛笔,别的交道还真没有,”周至说道:“早知道徐老在蜀都,我就不去渝州坐飞机了,跟他一道过来多好?”

“诗婢家当年可是和荣宝斋,朵云轩,杨柳青一起,并称四大文化老字号。”

“五老七贤嘛,这个我还是知道的。”周至点头。

“诗婢家”这个名字来自《世说新语》中一个著名的典故,东汉大儒郑玄家,有一次一名婢女做事不称意,被郑玄罚跪在泥土中。不久,另一名婢女路过看见,便取笑道:“胡为乎泥中?”

被罚跪的婢女便达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两人一问一答,都是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前一句出自《邶风·式微》,后一句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借诗句对答,而且恰如其分。婢女皆精通诗书之典故,主人的渊博就可想而知。

一九二零年,“蜀中五老”之一的郑次清创办了一家经营书画简册、文房四宝,顺便装裱字画,买卖书画的店面,因为郑次清是郑玄的后人,故而取名“诗婢家”,意思是祖上是出过“诗婢”典故的大儒之家,颇为自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