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说文如辜,解字如裘

“这样啊,快坐快坐。”裘老带着两人在大书桌边坐下:“你们都是稀客,肘子我可是早就想跟你当面聊一聊了。”

“裘老,这是我给您带来的一点小礼物。”等到坐定,周至从包包里摸出来几本书:“这是我在启功启老的收藏里发现的宋代薛尚功著《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有几卷是沪上图书馆没有的,想着您肯定需要,这次就给你带来了。”

“是吗?快给我看看。”裘锡圭大喜:“启先生那里的书帖有多出来的铭文?”

“我做了下对照,多了十七件器物铭文。”周至说道。

“太好了。”裘锡圭对这个残卷熟悉得很,很快就翻到了自己不熟悉的那部分:“太好了!”

见裘锡圭已经陷入惊喜中,周至由得他翻看自己带来的拓本,对江舒意介绍道:“舒意,我们中国人研究钟鼎上留下的上古文字,其实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欧阳修,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还有“墨庄三刘”里的刘攽,刘奉世,包括大家熟悉的苏轼,以及吕大临,王黼,都是钟鼎古文字的研究者。”

“薛尚功是南宋绍兴年间人,初为通直郎,后官至佥书定江军节度判官厅事。他博洽好古,精通篆籀钟鼎文字。在吕大临《考古图》、王黼《宣和博古图》的基础上,广泛辑录,考释古器铭文,汇集历代考释诸家的成就,并加以比较、分析,勘误、订伪,最终著成《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以及《重广钟鼎篆韵》七卷。”

“其中《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里,共收刻了铭文五百一十一套。”

“只可惜随着岁月的变迁,薛尚功所著录的那些宋代就已经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已然亡佚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

“所幸的是绍兴十四年六月,江州郡守林师说将这部书镌刻到了石碑上,安置于江州公库,当时计石二十四片。虽然宋亡以后原稿和石碑就不存了,但是宋刻本与宋写本,却流传了下来。”

“拓本在明代就已经非常的珍贵。目前有一些残卷,分别收藏于台岛、沪上图书馆、首都国家社科考古研究所。”

“木刻传写本现在有明万历本,崇祯本,清康熙本,嘉庆本,光绪本等。”

“启老收藏的这本,是有‘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之称的缪荃孙收藏的康熙五十八年陆友桐临写的明代汲古阁的抄本。一共十二卷,经过启老考证对比,认为此本存器最多,且为宋拓原装,自明以来,经罗氏、常熟归氏、陶珠琳五柳居、黄丕烈士礼居、汪氏艺芸书舍、程文荣茹古楼传承收藏,流转有序明晰,这是这套书帖另一项珍贵之处。”

“不错不错,大功一件!”裘锡圭大喜过望,不过又有些抱怨:“这启先生也真是,这样的好东西怎么还藏起来了呢?”

周至笑道:“启老是书法家,但不是文字学者,这套抄本他看重和研究的是其上的金文,鸟篆,籀文的书法价值,却没有想过他对于古文字工作者的研究价值。”

“隔行如隔山嘛,咱们原谅他。”

裘锡圭珍爱地抚摸着抄本笑道:“不能这样说,这么珍贵的资料,下次去首都开会,一定跟他当面道谢。”

说完也对周至点头:“也谢谢你。”

周至说道:“这书我翻了翻,好像也不全是青铜器?”

裘锡圭点头:“嗯,这部书著录的五百十一件古器,薛尚功按照夏、商、周、秦、汉五代分列,各代之下又依器类分排。按照每器摹写铭文,附加释文,并作考证的体例来编写的。”

“除了铜器外,还包括带有文字的磬一、岐阳石鼓十,乃石器;另有琥一、玺三,乃玉器。”

周至问道:“裘老,文字本身我不懂,但是看了薛尚功翻写出来的楷书和附加的解释,我怎么感觉……有些地方也太穿凿了?”

裘锡圭笑道:“肘子你的大优点,就是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敢于提出质疑。”

“这部书啊,本身摹写就偶有失真的地方,限于当时的金石学才刚刚起步,比较粗疏,因此释文考释,也多有穿凿附会。”

“就连款识断代也常常有误,其中所定的夏器、商钟,应该是周代器物,而其所定周器,却又有一些是商代的器物。”

周至这才松了一口气,笑道:“原来我推断得没错。”

说完又从书包里取出一本书:“给师爷爷赶鸭子上架,我在蜀大替他讲解一门《甲骨文鉴赏》的选修课,这是我写得讲义,目的主要是对同学们做做科普和培养培养兴趣爱好,也请裘老帮我指正指正。”

裘锡圭是古文字专家,可不仅仅只研究甲骨文,对于金文、战国的货币文字、陶文、盟书、玺文、简帛文书等,都有精深的造诣。

他掌握的是汉字在各个时代的时间维度的发展变化,以及在每一个古代时期汉字在不同区域,不同载体上的,同一时间里,不同空间维度的区别,因为有这样深厚扎实的功底,他考证一个古文字,就能够旁征博引大量有关资料,找出这个字的各种旁证。

这门绝活,让裘锡圭在中国古文字研究学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当国家有了重要的文字发现,诸如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江陵望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献,需要权威专家进行解读和整理工作的时候,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

然而术业有专攻,老头在“解字”一门上可谓天下独步,然而在“说文”一项上,却就比不上辜老了。

当然这个火候也是和“炉火纯青”相比较的不足,是高温两千度和一千八百度的区别,不是周至现在这样的小柴灶可比的。

要学好古文字学,就必然涉猎广泛,因此诸如古代史、民族学、考古学、古器物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都要懂。对我国古代典籍经、史、子、集都要研修。

不过周至是年轻人,脑子灵活,裘锡圭还挺喜欢和他交流,感觉经常都可以从周至这里得到一些启发。

虽然裘锡圭想将周至往古文字方向上拐,但是周至比较坚持,他的研究还是以继承三辜为主,文字上能够把甲骨文研习通透就已经足够了。

有时候周至都想要绝望地跟老头们呐喊:“你们总不能要求我说文如辜,解字如裘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