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都市现言 > 宋渊欢之 > 第一百七十一章新途

宋渊欢之 第一百七十一章新途

作者:柒耶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5-30 01:42:4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天佑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天佑朝吏治败坏,各制度的破坏使得天下百姓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

其中以盐课尤甚。

天佑三十三年,江宁府府尹李郢被下狱,凡与李郢有过交往的一百余文人,皆被收执下狱,污为党人。

天佑三十四年, 都乌等朝臣上表为李郢申理,李郢与“党人”们虽获释,却被勒名于府,终身禁锢不用。

这次的党锢之争,以牢脩告奸为导火索,两王一侯的争端彻底搬上明面。

——记《天佑史书》延和癸卯年丙辰月

辛亥年

壬辰月(五月)

朝廷先后给百姓带来了两个不好的消息。

第一个是加赋。

加赋的名义是辽东战事紧急, 军饷不足。

每亩加赋三厘五分。

一文=十厘

虽说这种是临时性的,事毕即止。

但这战事会维持多久,百姓岂会知道, 只知道大家又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第二个就是粮价涨了。

有战事,物价就会上涨,其中当然就包括粮价和盐价。

粮铺里的米价一夜之间涨至十五文一斤。

盐从三十文一斤涨至五十文一斤。

目前都还有上涨趋势。

这个消息对游学的四人来说人非常不好。

他们不能再在长留村待着了。

五月二十三

宋欢四人整理好了物什,同高叔一家以及里正辞别。

阿弟对着高三郎说道,“你看好我种下的那一片番麦地,它们若是能在七月上旬成熟,你们就能种第二季番麦。”

高三郎很认真的点头,“我会的!你放心!”

事关肚子的问题,他不会马虎的!

高三郎不放心说道,“现在外面乱得很,你们还是赶紧回家去吧,不要再在外面了。”

阿弟点头, “我们会的!”

阿弟虽然这么说,但其实他们出了长留村之后并没有往阳江府的方向去, 而是继续前往丹阳郡。

加赋这个问题影响不到宋欢一行。

至于粮价上涨,他们当下还能承受,毕竟不是受灾, 粮价上涨不会太过疯狂,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出现,但是这取决于战争,就目前来说,南方受到的直接影响会比北方小。

再说,丹阳郡有盐场,不知道那里会不会受到的影响少些。

而且,他们都已经到了会稽郡,不日就能到达丹阳郡。若是就此返回阳江府,那对傅渊之和阿弟都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阿弟已经决定和傅渊之一起进京赶考,那么他就得在明年一月之前回到阳江府进行乡试,今年十月,他们就得回阳江府了。

如今还有五个月左右的时间,与其现在回阳江府,还不如到丹阳郡看上一看,体察一下这次战事间接给各地百姓带来的影响。

与其听别人说,不如自己亲身去体会来得深刻且真实。

盐税属于工商税收。

太祖称帝时,立盐法,实行征税制, 令商人贩卖,税率为二十分之一,所得盐税以充军饷。

待天佑朝建立后,实行专卖之制。

天佑朝盐的产制,制盐民户称灶户,按户计丁,称盐丁。

按丁规定产盐定额,也称为正盐。

正盐之外所余之盐,称余盐。

天佑朝初年,为鼓励盐的生产,朝廷注意优恤灶户,给灶户划拨草场,以供樵采。

可耕之地,许灶户开垦,并免灶户杂役。

之后,盐场设立总催官,负责办盐课,督促生产。

总催官多刻剥灶户,致使盐丁贫乏,天佑十年,灶户不堪总催官的剥削,纷纷逃亡,流移转徙,盐产量大减。

盐法渐坏,盐利日减。

天佑朝的盐专卖主要实行民制→官收→就场专卖办法。

开中法就是其中一种专卖制度。

开中法——盐引代币。

它就是招募盐商们送运粮食到边关,再从各个封疆大吏的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

实行这个法的目的在于充实边疆的粮食储备。

天佑五年,八月。

幽州以代郡所储之粮,自青州平寿县运至幽州太和岭,路远而费用巨繁,建议令商人于代郡仓输米一石,太原仓输米一石三,事后给淮盐一小引。

盐引,就是盐商向朝廷缴纳货币或实物,由官府发给引票,然后凭引就场支盐贩鬻。

大引四百斤,小引二百斤。

这事之后,天佑朝自此始行开中法,这二十多年以来各边境地区,亦多效仿。

开中法实行之后,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转运之费,边疆粮饷也得到了保障,史称“有天佑盐法,莫善于开中。”

由于开中法行效显著,于是,不仅是粮食,凡属朝廷急需物资,皆令商人输纳中盐,由此而衍生出许多新的制度,如纳马中盐,纳布中盐等等。

总之,朝廷需要什么,就开中什么,盐随时随地成为朝廷与商人交易的媒介。

凡事都有两面性。

开中法有利也有弊。

主要原因在于一直无法杜绝的官吏贪贿。

开残盐夹带好盐,不法商贾便以低价购买上等好盐,侵占盐课,也坏了盐法。

不止如此,还有官宦利用开中未尽的剩盐,以及罚没灶户交售的余盐等名目搜刮盐利。

此外,若官府人员不按时开中,便会致使米价腾贵,盐价增长,灶户工本不及盐价十分之一。

灶户纳盐课,正盐每引四百斤,得工本米,折合银钱发放为二两又五百文。部分地区,如建安郡发放银钱为二两。

会稽郡与丹阳郡中间只隔着一个吴郡。

这次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不紧不慢,也不会像标行押标一般那么赶路,是介于两者中间。

五月二十七,一行人进入吴郡范围内的宜城,补充一些物资。

宜城的粮价比他们出发时的越城粮价高出了五文。

中途只间隔了四天时间。

阿弟充分发挥自己社牛的本质向他人打探情况,得出宜城比越城得到的消息还要早,涨价的时间也比越城早,不过相差不大,也就是两天而已。

宜城五月十九涨价,越城五月二十一涨价。

如此看来,八天(越城涨价两天后离开的长留村)的时间涨了五文,速度也不算特别快。

比受灾好很多。

目前也还没发现囤积居奇者。

六月初三,一行人终于是到了目的地——丹阳郡

占地面积以及繁华程度都不是建安郡可以比的。

街道宽广可容六辆马车并驾齐驱,两旁的酒楼店铺栉次鳞比,酒旗迎风招展,一阵阵饭香、酒香和着时断时续的歌舞声音传向四方,令人不禁有些心醉。

感谢今天投推荐票的宝子们~(^^)

明天13点见哈~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