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313章 逃出生天……吗

血腥的战场。

薛仁贵竭力拼杀,右手麻木,意识模糊。

目之所见,全是淋漓的鲜血、截断的人类肢体,间或有还没死透的伤员在地上无意识地蠕动着,口申口今着。

他整个人就像掉进了一缸鲜血一样,浑身上下都沾满了血迹,耳朵嗡嗡作响,鼻子里满是刺鼻的铁锈味。

他不知道自己在哪儿,自己在干什么。

他只知道,自己必须要撑住,他的手下们也必须要撑住。

他们被一路向北驱赶,现在已经退无可退,身后就是黄河,离最后驻守的防线只有不到五里。

将士们浴血奋战所拼命保下来的这五里,就是大明主力部队与外界连接的最后一根脐带!

这里如果断了,那战略态势将彻底逆转,一切就全完了。

“死!”

薛仁贵右手一用力,将锋利的佩剑刺入敌人的胸膛。

铛的一声脆响,佩剑折断在了肋骨之间,剑尖没入敌人体内,一同倒了下去。

“呼哧,呼哧……”

薛仁贵终于又幸存了一次肉搏战,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空气。

他的嗓子喊哑了,手臂也因为砍杀而发麻发痛,虎口裂了一个大口子。

身后的黄河传来咆哮声。

薛仁贵下意识地回头望去。

只见从黄河对岸,明军派出了数艘舰船,看样子是来营救他们的。

然而这些船只行至半路,遭到了唐军舰队的拦截,双方爆发了激战。

唐军从洛州方向顺流而下,地处上游,始终占据着有利的阵位。

而明军的战船因为还要掩护运输船,运动受限,所以始终处于下风。

别说靠岸接应友军,连渡过黄河都十分艰难。

“在激战之中,水运是没有用的……”

薛仁贵喃喃道。

黄河虽然水流相比长江更为和缓,但毕竟是华夏的母亲河,在公元七世纪时期的水量还是比较丰沛的。

这就意味着,黄河不是随处都可以靠岸的,船只必须停泊在固定的口岸渡口,才能进行大规模的人员摆渡。

口岸是固定的,代表着可以被敌方的海军力量封锁。

这就封死了他们通过河渡逃出包围圈的后路——明军的水师是难以一边抵御敌方主力舰队的猛攻,一边进行人员撤离运输的。

所以,只有陆路可通。

薛仁贵别无选择,他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死,要么死守。

这狭窄的五里地,便是全村最后的希望了!

这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从白天一直拼杀到黑夜。

天上一轮血红的明月,照亮了战场。

黄河边没有什么山,视野非常好。

双方完全杀红了眼,天暗了就点起火把,火灭了就借着月光和星光,继续着白天的战斗。

短兵相接的肉搏战,要什么战术?要什么光线?

他们纯粹在依循着身体的本能,进行着最野蛮、最残酷的战斗。

就这样,又从夜杀到了明。

东方出现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在一片血腥之中开启了。

“将军……”斥候向薛仁贵汇报,他整个人摇摇晃晃的,好像随时都要摔倒了似的。

“西边,出现了不明的军队。”

薛仁贵没有回答,双手止不住地发着抖,脖子机械地转向斥候所指的那个方向。

西方的天空仍然一片漆黑。

在漆黑之中,隐隐约约能看见一片阴影,高低起伏,宛如大海一般。

待那片阴影靠近了一些,薛仁贵才发现,那些影子都是一个个分离的,有大有小。

大的影子是马匹车辆,小的影子是一个个士兵,密密麻麻的。

那是一支庞大的部队,正在向战场快速靠拢过来。

薛仁贵的脸上没有表情。

他完全麻木了。

“将军,怎么办?他们是谁,是敌是友?”

斥候的嗓子干得像在冒烟。

薛仁贵没有回答斥候,将枪尖从敌人的尸体上拔出来,继续闷着头,回到了生死搏杀中。

他管不了那么多了。

管他是敌军还是友军,明军还是唐军,去他们的。

他只管杀!

待朝阳完全从东边升起来的时候,那支部队已经开到了近前。

战场上,大明的将士们正在和大唐的士兵进行着殊死的搏杀。

杀着杀着,双方几乎同时发现,战场上闯进了不速之客。

那是一支装备精良、人员齐整的队伍。

骑兵在前警戒,步兵压阵,辎重车队在后,是标准的行军姿态。

厮杀的双方停了停,将冷漠的视线投向来者。

在这南北宽仅五里的狭长通道上,拥挤着三支部队。来者根本无处可避,一路逼近,终于来到了明军和唐军的眼皮子底下。

“是……是友军!”

大明的士兵第一时间认出了来者的盔甲样式,顿时欢呼起来。

这支不速之客不但是友军,而且还是很强、很能打的友军。

那是天下第一将李靖李卫公所率领的明军主力部队!

“居然是伪明的增援?!”

一家欢喜一家忧,进击的唐军大呼不好。

他们浴血奋战了一整天,早已是强弩之末,自觉根本不是那支生力军的对手。

更何况,这支新来的明军个个人高马大,装备精良,一看就很不好惹。

攻守之势异也!

“这是……什么个情况?”

苏定方率领唐军主力的先锋部队,第一个踏进了战场,顿时被眼前的惨烈景象震惊得说不出话。

尸横遍野,血流漂橹,很难想象在过去的一天,这里究竟经历了多么残酷的战斗。

即使亲自参与了对东突厥和薛延陀的灭国战,身经百战如他,也很少经历过有哪个战场能有这么惨重的死伤。

因为双方都是华夏的军队,战斗力相近、技战术相近,是势均力敌的对手!

“简直……岂有此理!”

苏定方的双眼慢慢染上了一层血红,如同两团跳动的火焰,灼灼地盯着退去的唐军。

他抬起了一只手,下意识地要下令追击。

然而一个转念,他克制住了替同袍报仇的冲动,痛苦地将手又放了下去,带着先头部队继续赶路。

他骑着马闷头行了一会儿,问路边正坐着休息的几个老兵。

“你们的将军在哪儿?薛仁贵在哪儿?”

老兵根本没有抬头看他,满脸呆滞,慢慢地伸出了一只枯槁的手,指了指前方,接着便一动不动,好像是一尊雕像一样。

仿佛那只活像枯树枝的手,便是老兵身上唯一能动的部件。

“多谢。”

对于士兵堪称无礼的举动,苏定方完全没有怪罪,而是真心地感谢,便策马奔向老兵所指的那个方向。

在死人堆的旁边,他终于找着了薛仁贵。

那位大明第一小将,此刻也和刚才路边那个老兵一样,坐在一具敌人的尸体上,满脸呆滞麻木。

薛仁贵似乎听见了马蹄声,机械地抬起头,看见了忘年交苏定方。

“你……怎么样?”苏定方一脸忧虑,立刻翻身下马。

“我……对不起将士们,对不起李卫公,对不起陛下……”薛仁贵口齿含糊,语调毫无起伏,好像他的魂儿已经留在了战场上。

“我根本不会打仗,被对面的唐军玩弄在股掌之间,差点丢了阵地,差点让大家陷入包围圈……”

苏定方听得不禁一阵唏嘘。

在去年的时候,老苏还和小薛一起搭档纵横河北,力抗薛延陀侵略者。

那时候的薛仁贵,意气风发,英武无匹,当得起“少年英雄”的美誉。

可是现在,渡过黄河才几天工夫,怎么被打成了这样。

不但意气全无,自信全无,连魂儿都被打没了……

苏定方不知道老战友经历了什么,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安慰他,只能拍拍他的肩膀,道:

“没事了,我已将唐军驱离,你和你的部队可以回齐州修整了。”

薛仁贵抬起了头,平淡的脸上泛起了一丝疑惑。

“齐州?可如果我们去了齐州,谁来防守从郑州到齐州的通路?会被对面占领的!”

“他们想占领就占领吧,这条通路已经没有用了。”

苏定方解释道:

“陛下下令,所有在黄河以南的军队即刻向东回撤至齐州,以齐州为防守核心。

“李靖大总管所率领的主力,就在我们后面,马上赶到。”

薛仁贵皱起了眉毛,对老伙计所说的情况并没有十分理解,嘴里喃喃道:

“我们……败了?”

苏定方脸色一苦,摇摇头:

“不,你们的任务,完成了。”

呼……薛仁贵长出一口气,脑袋一歪,倒在了地上。

“小薛!小薛!”

苏定方吃了一吓,抱起他拼命摇晃。

“呼噜……呼噜……”薛仁贵打着鼾。

连续经过了几个不眠之夜,昨天又连续指挥砍杀了一整天,他实在太累了。

苏定方:“……好好休息吧。”

他将老战友驮上了马背,便收拢薛仁贵的军队,和自己所率的先锋部队混编,继续向前警戒行进。

在他们的身后,李靖所率领的主力部队跟上,井然有序地通过了唐军驻防区和黄河之间的狭窄通道。

这条将士们用生命撑起的走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让整支明军部队有惊无险地脱离了战场。

他们并没有在这里停留太久。

因为在他们的身后,李世绩的追兵正在紧追不舍。

…………

就在明军从汴州撤离以后,追击而至的唐军迅速填补了这里的空缺。

李世绩的主力部队也终于和李世民陛下的部队合兵一处。

“陛下……”

李世绩单膝跪在龙辇之前。

马车里,传出李世民嗔怪的声音:

“你让李靖逃了?”

“……惭愧之至……”李世绩闷声道。

在李靖提前跑路以后,李世绩急得快发疯了,像疯狗似的一路追过来。

但是他所有拦截李靖的努力都被针锋相对地化解了。

论战斗力,双方在同一个层级。论指挥,李世绩发现,自己终究比李靖还差一些。

所以,如果李靖打定了主意要提桶跑路不恋战,李世绩是无论如何也追不上的。

“这不是你的问题。”李世民微微叹气。

“是朕的问题。”

李世绩大惊:

“陛下何出此言?”

李二陛下不是打得蛮好的吗?

“都怪朕生了那么个人小鬼大的儿子,让他看穿了朕的计划,这才让李靖在最后一刻前及时逃离了陷阱。”

李世民的口气可一点也听不出懊恼,反而还挺骄傲。

“……”

李世绩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往下接着说,只能换一个话题。

“陛下,那这支军队的指挥权便交还给您……”

“给朕干什么?你自己继续领着,朕大病未愈,可没这个脑力指挥。”李世民表示不接这口锅。

隔着车驾,李世绩仿佛看见陛下在车子里慵懒地摆着手。

他能听出来,这只是陛下的托词。

陛下不肯接手六万主力的真正原因,是如果他接手了主力,那其他的二线部队谁来指挥?

难道让他李世绩来?

李世绩连精锐都指挥不明白,还想指挥二线?

还是乖乖指挥精锐,把难指挥的二线交给陛下来吧。

只有在陛下已臻化境的指挥下,这些平平无奇的部队才能爆发出战斗力。

将领的高低搭配,这也是一种让各部队各尽其用的田忌赛马。

“一直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李世民道:

“你领一支骑兵,先向东抄到前面。

“注意,走小路,如果有必要可以走南边的许州和徐州。

“这次,千万别被他们发现。记住了?”

李世绩浑身紧绷,立答:

“遵旨!”

…………

黄河沿岸,李靖的部队正在秩序井然地向着齐州方向行进。

撤退不难,难的是如何有序撤退。

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如何让士兵们克服乱套乱窜的本能,严格按照撤退的先后次序,是一门十分考验军队和指挥官的科目。

李靖就做得很不错,苏定方作为先锋在前,他坐镇的中军、包括薛仁贵的部队在中间,两翼由侯君集、李道宗掩护,末尾则由猛将薛万彻殿后。

安排得十分科学合理。

除了必要的粮草辎重以外,重型攻城器械、大型车驾军帐等等不适合快速行军的笨重装备,全部丢弃了。

所以,李靖的部队撤退得很快。

泰山的余脉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