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95章 李明:和我打货币战争?

“哦?又抓了几个散播假币的不法商贩?”

大明临时首都,行在平州府。

李明从如山堆积的报表后面抬起头,皱着眉头看对面。

“事实已经查清了。”尉迟循毓喉咙梆梆响:

“他们都是从长安来的细作,受唐伪帝的指使,来搅乱我大明正常市场秩序的。”

这段时间他收获颇丰,抓了不少从大唐潜伏过来的细作。

怀着对大唐偷摸换皇帝不告诉他们的怨念,情报人员抡起棍子特别有劲儿,对细作一通大记忆恢复术以后,很快就搞清楚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小黑炭头也总算一扫之前的郁闷,彻底扬眉吐气了

“向我大明输入假币,这就是大唐那边对我的回礼吗?李承乾有点意思啊。”

李明放下了手里的卷册。

大唐既没有如他所愿开第一枪,但也没有如他所愿一枪不放和他继续耗着。

而是动用了军事以外的手段,对大明发起了进攻。

打了,又没有完全打,在李明给出的“战或和”的问卷上,还真答了一个“或”。

这就有点烧脑筋了。

所幸,李明对不法分子印制假钞早有防范。

大明通用货币所使用的纸张,是以白桦、红豆杉、云杉等东北大森林特有树种为纸浆原料,再以特定比例混合调配而成。

这就让真钞具有一种独特的触感。

假币或许在外观上可以仿得一模一样,但材质触感是能工巧匠们不可能复制的。

光原材料这关就过不去,在温暖的唐朝,长安还能跑犀牛呢,他们也没地方去找寒带树木啊。

“不过这是一个不妙的信号,李承乾手下不是没有能人啊。”李明敲着桌子沉吟道:

“我大明地大民杂,漏洞堵不胜堵。这次他们正好撞在枪口上。下次呢,我们还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吗?”

“是的陛下,您的担忧并没有错陛下。”房玄龄喝口茶润润嗓子,问道:

“是谁给他支的招,查清楚了吗?”

“都问清楚了!”尉迟循毓就等着人问呢,迫不及待地想要在人前显圣一把:

“给伪皇帝出主意的是李治!”

李治?

李明微微吃惊。

造反未遂被当场拿下的小反贼,居然打赢了复活赛,继续留在中枢决策层出谋划策。

九郎牛逼,大郎承乾更牛逼,连原形毕露的腹黑小弟弟都敢继续使用,气魄不凡啊。

老李的嫡子们确实没有一个孬的。

“细作还交代,那伪皇帝指定李治当他的接班人。”尉迟循毓继续爆着料。

“哦……啥?!”李明下巴差点掉下来。

“此事千真万确。”尉迟循毓也知道这事情听上去很扯淡,但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李治已经入住东宫了。”

“真的假的?李承乾这是收李治当儿子了吗?”

难道李承乾和称心小俩口在玩什么过家家,李治是他们play的一环吗。

还是说,李治其实是位面之子,不管世界线被穿越者搅和成什么样子,他都是注定要当大统领的?

“嘶……”李明也脑壳疼地抓起了头皮。

他猛然发现,自己还是小瞧小南梁了。

用一块不亚于“我是秦始皇,v我50封你为大将军”的虚空大饼,就把李治给骗到了自己身边,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

李治也是不长记性,被他李明用“监国”之位钓过一次以后,又被李承乾用“太子”的名号钓了一次。

那人小鬼大的九郎,权力欲就这么旺盛么……

一旁的长孙舅舅放下手里的纸笔评价道:

“承乾抛开怪癖不谈,不失为宽宏大量的之人。李治则自幼聪颖。

“二人双壁联合,让人头疼啊。”

亲舅舅抵半个爹,长孙无忌对两人的性格特点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李治和李承乾,哥哥把握大方向、弟弟出点子,以正合以奇胜,倒是优势互补了。

“李治也加入进来了啊,这下就……”

房玄龄抬头思索,掐指算了一会儿,问:

“陛下,李治比陛下您年长几岁来着?”

您老“陛下陛下”的是不是叫得太勤了,我当皇帝就让你这么爽吗……李明嘴角抽搐:

“……

“房相公,你是想算我能不能熬死李治吗?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

随着李治的加入,让大明与大唐的博弈又复杂了起来。

李治足够年轻不说,人也聪明,潜力也大。在父兄的耳濡目染下,未来可期。

也就是说,有李治在那儿撑着,想等到李世民驾崩以后再轻取大唐就比较困难了。

拖延战术不奏效了。

“既然不能拖延,那就速战速决。”

李明敲了敲桌子,提高了音量。

他本来就不想把统一大计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不相信后人的智慧”。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快刀斩乱麻地把剩下的半个天下收入囊中,以免夜长梦多。

大明体量大,有很多防不胜防的漏洞,那大唐呢?

漏洞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所以,与其被动接招,不如主动出击,消耗消耗对面的脑力。

“陛下有何妙计?”

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循毓一齐凑了上来:

李明扫视了一眼座下的三人,缓缓道:

“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们给我大明送了些‘钱’来,那我大明也得回个礼。

“不过,我大明地大物博,国富民强。

“他们送过来的是假钱,我们,送真钱回去。”

三人互视一眼:

“您的意思是……”

“给他们来一个输入型通胀。”李明道:

“试试那一对璧人的成色如何。”

…………

铜钱,李明的大明王朝有的是。

在科学部首席专家袁先生和玄先生的带领下,在边民日拱一卒的持续开拓下,北大荒虽然还没有建成北大仓,但矿山已经勘探了一大堆。

大明工匠在大炼钢铁的同时,顺手炼了一大堆铜。

而另一方面,大明的商人们在和铜本位的大唐、以及受大唐辐射的大华夏文明圈做生意时,又换回来了一堆铜钱。

这么多铜,给全国人民人手一副暖气片都有剩的,而大明又不使用铜钱,除了手工艺品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用处了。

这些铜就这么闲置下来了,导致铜价暴跌,堆积在仓库里还嫌占地方。

这些就是发动货币战争的子弹。

李明对付倒霉蛋马周所坐镇的齐州,就是用的这一招。

先输入大量铜钱,搞崩当地经济,让齐州主动开城,不流血地并入大明。

然后在齐州废黜铜钱、改用纸币,回收之前投入的铜钱,用于下一次的货币战争。

可持续发展了属于是,这就是一套零成本颠覆政权的永动机。

而李明的计划也很简单粗暴。

还是沿用对付齐州马周的那一套办法,只是规模要大上好几倍。

全国的制铜所全力开动,大批量地铸造开元通宝,再通过大明和大唐之间发达的商贸往来,大批量地将铜钱输入大唐。

短时间内,大唐来了一大批不差钱的采购商。

他们跟不要钱似的大肆收购大唐米面、布帛、粮油、农具粪肥等民生物资,给大唐留下了大把大把的铜钱。

这等气势,比李承乾抠抠搜搜塞过来几个细作要宏大得多。

货币加大供应,同时商品加大需求。

两相叠加,会造成什么后果,就不用多说了。

也就几天的工夫,唐朝的物价直接翻倍,边境城市的物价更是连翻几番。

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这通胀速率已经非常非常离谱了。

这股另类的“钱荒”很快蔓延到了大唐的核心,长安。

…………

“长安米价从贞观年间的五文一斗涨到了二十文一斗,百姓怨声载道。”

两仪殿的小朝会上,黄门侍郎刘洎呈报道。

殿上的气氛相当凝重。

群臣在体验过李世民、李明的统治以后,再受命于李承乾,难免有落差感。

就好比开惯了电车的老司机回头去开驾校的普桑,不是不能开,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坊间刁民有传言,道……”说到这儿,刘洎顿了一顿。

李承乾坐在龙榻上,面无表情道:

“刘卿但说无妨。”

“刁民们说,还是贞观年间好,陛下比太上皇不如多矣。”刘洎如实道来。

他的同僚们在下面偷偷地瞟一眼老刘。

瞎说什么大实话,你说的这个刁民是不是你自己。

呼……几乎被大臣指着鼻子喷,李承乾粗重地呼吸着,半晌不语。

就在大家都以为新皇帝要发飙的时候,陛下的胸膛起伏渐渐平静了下来。

他淡淡地说:

“朕是朕,先皇是先皇。

“与其争论孰强孰弱,不如把这精力节省下来,用在怎么度过眼前的危机上。”

该说不说,李承乾这个皇帝的脾气和态度,大概是几个候选人里最好的。

再加上太上皇余威尚在。

所以大臣们还是愿意留在长安帮他的,而没有润到平州去。

民部尚书唐俭率先开炮:

“伪明国剽窃我们的手段,在市面上大量投入假币,我们应当加大侦缉力度,排除假币!”

作为掌管民生财政的官员,他对这波经济战可谓深恶痛绝。

中书侍郎于志宁提出不同的意见:

“唐尚书的意见没有可行性。伪国输入的钱币都是纯铜铸造,不但材质真实,分量充足,工艺也与太常寺铸币局无异。

“那些就是实打实的真钱!如何侦缉,如何排除?”

这就是最让他们头疼的问题所在。

和寒带独有的树种不同,两块铜放在这儿,你告诉我哪一块是大唐的,哪一块是大明的?

没想到,看似轻飘飘的纸币,反而比沉甸甸的铜钱更难伪造!

“我们虽然不能分辨钱币真伪,但钱没有自己长脚,总是得需要人力运输的吧!”

唐俭还不死心,继续出着主意。

“我们应该加强城防,严惩那些将伪明的铜钱运入国境的细作!”

密探头子张亮摇头:

“很难,因为那边并没有动用细作。

“往国内倒腾铜钱的,都是些普通的商人百姓,有来自对面的,但大部分都是来自我们这边的愚民。”

从国家的角度,这是输入通胀;可从个人的角度,这是大明在大撒币啊。

有钱不赚才是愚民。

可以说,是市场的大手,在把过剩的货币输入大唐境内。

李明用这双无形大手,狠狠地在长安诸君的脸上扇耳光。

“抓不到人,又抓不到钱,难道就没办法了?”

唐俭的质问声回荡在两仪殿上,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对方用的是阳谋,用变态的生产力,硬生生堆出来的一波攻势。

在这波大势之下,他们能做的其实十分有限。

“对面可是李明啊……”

作为和李明多次斗法的刘洎,这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

虽然李明在大唐官方层面仍然是一个“死人”。

但是在朝廷的核心圈层里,“李明是大明话事人”这个事实已经成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常识。

经刘洎提醒,大家现在慢慢回过味来。

和那位首创纸币、巧解钱荒的李明对打经济战,这不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吗?!

“难道就放任物价继续飞涨,我方不战自败?”唐俭抓破了头皮。

另一位中书侍郎杜正伦进言:

“市场上铜钱泛滥,我们就不能把多余的钱收回来吗?”

于志宁当场反对:

“怎么收?收谁的?从商人百姓的手中硬抢吗?这和把江山民心拱手送人有何区别?”

如果全天下只有一个大唐,那官府尚可以动用强硬的手段,民间也不敢多说什么。

但现在在东北方,还立着一个灯塔似的大明。

大唐就不能随便乱折腾了,得考虑自己的吃相。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干脆大家都不要用铜钱,改回米粮布帛交易算了。”杜正伦赌气地说。

“能有多少米粮够用呢?别再整出个粮荒出来。”唐俭吐槽道。

杜正伦说的也只是气话,他自己也没有当真。

由奢入俭难,在体验过货币经济的便捷以后,老百姓是不可能再倒退回以物易物的时代的。

你让我不开心,我就去投大明,就这么简单。

群臣一筹莫展。

“咳哼。”一直默不作声的中书令阿史那社尔插话道:

“要不,还是开战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