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93章 大唐全明星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293章 大唐全明星

作者:吃不起肉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4: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长安。

新皇践祚,宗室藩王、在京的文武百官、全国各地的军政大员,咸集太极宫,宣誓向新皇帝的效忠。

衣冠禽兽们将宽敞的太极殿挤得水泄不通,队伍一直延伸到了殿外的庭院。五品以下的“芝麻官”都没有资格瞻仰新皇的威仪。

殿上,李承乾端坐龙榻之上,一袭龙袍冠冕,出落得亭亭玉立。

嗯,用这个词来形容一国的皇帝,好像有点不太恰当。

不过好在在场的诸位大臣都是经过训练的老江湖了,绝对不会笑,就算绷不住也不笑。

这都是因为他们并非以貌取人的肤浅之人,评判一个统治者的最高标准应当是治国能力,而不是外貌。

绝不是因为李承乾的背后,更高的高台上,还摆着一尊龙驾。

太上皇李世民正坐在那副特制的龙驾上,半睁着眼睛,睥睨着座下的芸芸众生。

“陛下。”

原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现在已经出将入相,擢升中书令,封开府仪同三司——进言:

“岭南道观察使陈熹进京拜谒时,不幸染疾,在下榻处休息养病,无力上殿谒见陛下圣容。”

李承乾微微叹息:

“岭南与长安路途艰远,水土迥异,辛苦陈卿了。

“着御医为陈卿诊治,并赐绸百匹,聊表朕抚慰之心。”

“谨遵圣旨。”阿史那宰相继续替同事请假:

“苏州刺史李元祥自称染疾,从苏州送来贺表……”

“哦?朕请他来,他连门都不愿意出么?”

李承乾打断了阿史那社尔,语调毫无起伏。

肃杀之气弥漫在朝堂,即使在夏天也让在场的群臣寒颤不止。

“苏州刺史不想见朕,那就不必见了。”

李承乾轻巧地挥了挥手:

“朕就遂他的愿,让他和陈熹换一换。陈熹为苏州刺史,他去做岭南道观察使,一辈子也不用进京。”

唐朝“道”一级的行政区域虽然范围“州”更大一级,但职能十分受限,远没有一州刺史的实权大。

何况岭南道山高路远,无异于发配。

立刻有人站出来反对。

“陛下。”

开炮的是一向口无遮拦的民部尚书唐俭。

“李元祥乃是先皇之子,宗室江王。”

“朕知道。”李承乾平淡地说。

唐俭顿了一顿,硬着头皮继续说:

“陛下刚登基,应向天下宣誓仁德。宗室并未犯罪,即使如此,陛下也仍要将他流放岭南吗?”

面对老唐的大道理,李承乾只是简单地点了点头:

“是的。

“唐卿还有什么要上奏的吗?”

“……”唐俭张了张嘴,下意识地想抬头望一眼最高位的太上皇,请太上皇陛下拿主意。

但是新君的帝皇威严足够份量,压得他抬不起脖子。

“没有了,陛下。”

他悻悻告退。

在场群臣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的腰杆全都挺得更笔直了一些,头垂得更低,态度愈发谦恭,不敢再在心中非议陛下。

通过这一拉一踩,李承乾给群臣立了威,展现了相当的政治手段。

顺他者昌,逆他者亡,这就是新皇要表达的意思。

毕竟李承乾跟着父皇在塞北留学大半年,这拿命上的课可不是白上的。

相比连压服个南方都费劲的摄政李治,他要强势得多。

“来年元月一日,朕欲定新年号为永庆。谁赞成,谁反对?”

大臣们悄悄抬头。

太上皇李世民依旧斜靠在自己的位子上,对儿子当着他的面改元这件事,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众人这才真切地意识到,贞观一朝,就此彻底完结了。

…………

“呼……”

朝会以后,李承乾精疲力竭,在宦官的搀扶下下了车驾,一瘸一拐地回到了立政殿。

“明明什么正事都没有做……咳咳!”

李承乾剧烈咳嗽起来,嘴角有血渗出。

该死的,北方恶劣的气候不但暴击了李世民,也暴击了他。

他的消渴病(糖尿病)越来越严重了,已经开始影响肠胃脏腑了。

“陛下!找太医,找太医!”宦官尖叫起来。

刚上来一个新皇帝,结果就一副要死要活的样子,这换谁遭得住。

“不必惊慌,小事而已,朕还有国事要处理。”

李承乾擦去血迹,坚持回到了自己的书房,刚坐定让太医号脉。

内侍省的大太监便来报:

“陛下,去往平州招降纳叛的宦官回来了。”

“哦?他回来得有点晚啊。”李承乾估算了一下路程耗时,那位头铁的使者差不多被耽搁了五天左右。

“见到那支叛军的首领了吗?首领是谁,李靖在他们之中是什么位置?”

大太监将使者的所见一一忠实转述:

“启禀陛下,据那使者所见,东北叛军俨然以一个孩子为首,朝廷的几位大将重臣,包括李卫公……李逆靖,也在附逆者之列。”

孩子……李承乾心里咯噔一下。

果然如自己之前所猜想的那样,李明并没有死。

东北那支割据势力,就是李明在幕后操盘。

怪不得给李承乾一种熟悉的讨厌感。

能凭空整合起一个大帝国、并让那群吃人不眨眼的千年老狐狸乖乖顺从,除了李明还能有谁?

皇弟,没想到是咱俩斗到了最后……李承乾无声苦笑,追问道:

“对朝廷和朕,他们是什么态度?”

提起这一点,太监的表情微妙了起来:

“回陛下,他们称……尊重大唐内政,恭贺大唐新皇登基。”

嘶……哎?

感觉像是一句吉祥话,可怎么听起来这么不得劲儿呢?

“一口一个大唐……难道东北就不是大唐了?难道东北人另立朝廷,打算公然造反吗?”

李承乾目光一凛。

“那个,陛下……此外,那边还给陛下送来了登基的贺礼。”

太监吞吞吐吐道。

“什么礼物?”李承乾眉头一挑。

“那贺礼是两个人,两个活人。”太监一脸不知该做什么表情的表情。

李承乾用眼神示意:继续说。

“室韦部落的莫贺咄,以及东突厥遗族阿史那思摩。”

太监说道:

“都是当时背叛二位陛下的罪魁祸首。如今,都让东北那边儿抓住,送过来了。”

“什么?莫贺咄和阿史那思摩?作为贺礼?”

李承乾下意识地抓起了脑袋。

这熟悉的脑壳疼……

他更确定了对面操作的就是李明。

因为那小家伙可太擅长让他脑壳疼了,一边揭竿而起,另一边又送上大礼,那厮在“战或和”之间选择了“或”。

好一招以退为进,让李承乾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现在对方把球发了过来,怎么接招?

就这么放着李明不管肯定不行,那家伙现在壮得厉害,再放着发育一段时间,迟早一口把长安都吞了。

但悍然起兵讨伐,李承乾又没有多少打赢的把握。

现在属实是麻杆打狼两头怕,东北忌惮这边,可长安又何尝不惧怕对面呢?

一边是李世民、李承乾、李治父子三人以降,李世绩、程知节、尉迟敬德、阿史那社尔将星璀璨。

一边是李明麾下,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侯君集群星闪耀。

一边虎踞关中,统领三晋、河洛、突厥和淮水之南。

一边龙盘辽东,纳入高句丽、河北、齐鲁和朔北草原。

端的是旗鼓相当,谁都不能说自己稳赢。

“李明那厮在想什么?又不服朕,又把朕的仇人送给了朕……

“这是用‘大棒加甜枣’的驭人之术,来对付同为君主的朕?

“还是诱使朕沉不住气先出兵,然后便顺理成章地把发动内战的责任,都推到朕的头上?”

李承乾头好痒,好像要长脑子了。

他已经很久很久没有体验到这种久违的、想破脑袋的感觉了,可他一点也不怀念。

在宦官的搀扶下,一边思考着,一边漫无目的地在立政殿里徘徊。

等他回过神来,已经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一间屋子门前。

屋子有些时候没有修整了,古旧的门窗沁着淡淡香气。

这是母后长孙皇后的梳妆间,李明在立政殿暂住时,短暂地当过他的书房。

和母后之间的甜蜜回忆,就这么被粗暴地染上了怪怪的味道。

“朕怎么会来这个地方……”

李承乾嘟哝着,开门而入。

里面已经有一个人了,正背对着门口盘腿坐着。

“父皇?”

李承乾轻呼一声。

李世民没有任何反应,不知是沉浸在对爱妻、爱子的回忆中,还是单纯的陷入了意识模糊之中。

看着父亲衰老的背影,李承乾内心的黑暗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是啊,媚娘,你说得没错啊。

我照你说的,跟着他一路回到了长安,也如你所料,成功当上了皇帝。

那他对我来说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那不就意味着,我可以杀了他了?

我现在是皇帝,在宫中杀一个本就奄奄一息的病人,有什么问题?

没有问题啊!

“陛……陛下?”

搀扶的宦官莫名感到后背一阵发凉,颤抖着出了声。

李承乾如梦初醒,晃了晃脑袋,扬声道:

“父皇,请回房歇息吧,这儿湿气重,不利于您的健康。”

李世民背对着他,口齿不清地哼哼一句:

“哦,承乾啊。你是不是……忘记你的兄弟了?”

朕巴不得现在就把关于某位兄弟的记忆全部删除了……李承乾心里吐槽。

“父皇您在说什么?儿臣不明白。”

李世民缓缓回过头。

“你看起来很是苦恼啊。

“如果有什么拿不定的主意,不如去问问你的兄弟?”

兄弟?呵,在长安的李家宗室确实有不少。

但那些庸庸碌碌的安乐王爷之中,有几个是值得相与,可以为朕分忧的?

嗯,倒也不是没有……

李承乾在心里快速地把名单过了一遍,向父皇一拱手,离开了此地。

…………

在立政殿的书房,李承乾接见了在世的所有藩王。

这其中包括了太上皇李世民和先皇李渊的一众庶出子嗣。

诸王把书房挤得满满当当,气氛十分紧张。

“在朝是君臣,在家是亲族,诸位不必拘谨。”

李承乾和蔼地微笑着。

而经过刚才朝堂上的一番敲打,诸王当然没敢把陛下的客气话当真,一个个垂着头,好像做错了事等待责罚的小孩。

“臣……有罪,无颜面对陛下。”李恪突然跪地不起,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其他人也有样学样地跪倒在地,哭声一片。

他们确实闯了祸,因为他们都参与了李治和李泰的PK大擂台,麾下的兵马切切实实地发生了交战。

这是妥妥的“内乱帮助罪”,怎么洗都洗不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朕不可能为了过去的一些错事,而去惩罚整个亲族吧。”

李承乾倒是相当豁达。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内乱一事朕概不追究,你们的封地和食邑都不变。”

历史遗留问题就这样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客观说起来,这群藩王当初群起作妖,对李承乾是有利无害的。

一方面,诸子一通瞎胡闹促成了李世民彻底心灰意冷,重拾老祖宗的嫡长子继承制,让李承乾白捡一顶皇冠。

另一方面,他们的内战让部队集中在中原地带,在李治无暇东顾的时候,歪打正着增强了前线的防御,减缓了东北那个神秘割据政权南下的步伐。

于情于理,李承乾都没有死揪着他们不放的理由。

“谢陛下格外开恩,谢陛下格外开恩!”

藩王们磕头如捣蒜,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忙了一天,你们也累了,回去歇息吧。”

李承乾挥退弟弟们,单独把李治提溜出来。

“九郎,你留一下。”

藩王们同情地偷瞄一眼被留下挨训的罪魁祸首,就像放学的学童看着被先生留堂的淘气小伙伴,匆匆离去。

书房里只剩下两人,李承乾瘸着一条腿坐在胡凳上,看着低头不吭声的臭老九,朝面前的坐席点了点下巴。

“你坐吧。”

李治顺从地坐下,还是一声不吭。

李承乾不禁叹气:

“九郎,你为什么要编造李明的死讯?”

李治身体一顿,故作不知所谓:

“罪臣不知陛下在说什么,李明不是被魏王所害吗?”

李承乾指了指地图。

在大唐的东北方向,盘踞着一头体量和大唐本身不相上下的巨大怪物。

“都已经昭然若揭了,再掩掩藏藏有什么意义?

“这天下除了你我的父皇和十四弟,谁能凭空再造一个如此规模的巨大国家?”

李治沉默了一会儿,低声道:

“我本来是想放他一条生路的。本想着只有世人都以为他死了,他才能活。

“没想到,那厮把生路走歪了,造成了如今的这幅局面……”

李承乾微微点头——

还算这货良心未泯,对兄弟还有恻隐之心。

还有利用和挽救的价值。

“你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吗?”李承乾问。

“错在不该僭越礼制,不守孝道,擅动国家公器,对亲兄刀兵相加。”李治闷声说道。

说得很妥帖,态度也很恭敬,但总觉得有点不甘心不服气的意思在里面。

“不是。”李承乾严肃地摇头:

“你错在太过暗弱,对群臣只会一味妥协,不知该软则软,当硬则硬。

“南方官僚听调不听宣,你革他们的职便是。如果再不听,杀便是。

“只知赏不知罚,一味的退让,只会让官吏以为你软弱可欺,换来的只是他们的得寸进尺。”

这番说教,让李治不由得愣住了,瞪大了眼睛,乖乖听着已经是九五之尊的皇兄对他一顿说教。

“在最风云变幻的半年里,父皇与吾等横跨整个北方,收服突厥,重创吐蕃。

“而东北更是奋发图强,鲸吞数国,成为一强。”

李承乾谆谆训诫着:

“而你呢?坐拥长安之大,摄政之名,却一事无成,和南方的地方官们斗得有来有回。

“你若是能更强势一些,情势未必会发展到如今的地步。”

李承乾说的都是肺腑之言。

李治毫无疑问是聪明的,手段也有,但就是缺了帝皇霸气。

以至于在他手下,不仅远在南方的地方官不怎么服管,连皇城根儿下的京官也日益散漫了起来。

好在这股怠政的风潮并没有持续多久。

在李承乾的整治之下,南方很快就服帖了,群臣也恢复了过去贞观朝兢兢业业的工作状态。

要论李承乾的政治水平如何,那也得看和谁比。

和某两位六边形战士相比,那李承乾确实能力平庸。

但和历朝历代的皇帝同行纵向对比,他的能力倒还算是不错的了。

“咦?”

李治有些发蒙。

因为皇兄这通说教,不像是在训斥他为什么要政变。

而是在责备他为什么政变得那么菜。

这确实是掏心窝子的实在道理,可有什么必要说给败者听呢?

难道让他总结经验教训,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争皇位难道还能有二周目?

“陛下的教诲,罪臣感激不尽,只是罪臣不敢有非分之想,惟愿终生侍奉陛下。”

李治严丝合缝地回答着。

因为他觉得李承乾在钓他的鱼。

对小老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态度,李承乾的脸上闪过一抹苦笑。

“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关于今后你的住处,你有什么想法?太上皇、朕、你和李明达都居住在立政殿,多少有些拥挤了。”

李治立答:

“悉听陛下吩咐。”

一个政变失败的亲王,居然还和陛下同住一个屋檐底下,这确实是有亿点超规格了。

按常理,太极宫是没法待了,李治觉得自己大概会像其他藩王一样,被一脚踢到自己的封地去,像养猪一样养一辈子,了却余生……

“反正朕已经不是太子了,东宫正好空着,你要不就搬到东宫居住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