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91章 “失败才是作乱,成功就是革命!”

那可是有李世民坐镇的初代巨唐啊,和这个巨兽对垒,谁心里不打鼓?

虽然平日里在背后没大没小地喊“李二”,但老李的威力,没人敢小觑。

就算是已经过了巅峰期的老李,也同样如此。

大唐在李世民之前和李世民之后,完全是两个朝代。一直到唐晚期,大唐朝野还喜欢以“小太宗”来称呼有中兴气象的皇帝,俨然成为了一个朝代的精神图腾。

即使他晚年能力下滑了,那也是从满分下滑到九十分,不是其他同行可以随便碰瓷的。

“李二身体不佳了……这或许是个机会?

“不,谁知道他是真中风还是假中风?从大非川、河湟谷地进京,脑子明明清晰得嘛……”

李明细细琢磨着,不禁自嘲地摇头:

“都到这地步了,我居然还动起了打退堂鼓的心思,我还真是怂。”

是啊,他可不是一个安稳王爷。

而是雄踞东北、进军中原、虎视整个南方的超级割据政权,论国力,完全是和大唐同一个层次的强力政治实体。

如果就这么不战而降,那他就不该被写进《唐史》,而该被写进《笑林广记》。

“呼……”李明长长叹息,并没有决绝的轻松,反而心里越来越沉重了。

“接下去便是,骨肉相残……”

不接受朝廷的“招安”,就意味着开启全面内战。

今时不同往日,如果他割据的只是孤悬燕山之外的辽东二州之地,或许还能逃过大唐皇帝的法眼。

但现在,两边已是旗鼓相当的对手。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论大唐还是“大明”,都没有偏安一隅的资格。

消灭对方,或者被对方消灭,重归一统,这就是这块大地的宿命。

这将是他和他父兄的内战,华夏人和华夏人的内战。

悲剧,比安史之乱更悲哀的悲剧。

李明闷闷不乐地沿街走着,看着热闹喧嚣的街道,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旦战事开启,自己亲手建立的一切,就将可能又被自己亲手毁灭……

不知不觉中,他来到了一栋宅院门前。

这是他自己的住处,就在闹市的边上,没有重重宫禁,好像只是一户普通的富家宅邸,而不像是一个庞大帝国统治者的宫殿。

他无意识地开门而入,任由自己的身体将他带过前廊,来到了里屋。

里屋的厅堂里,大唐目前的皇后和女儿们围坐在一块儿坐着女红。

她们在为黑水前线的定居者们缝制冬衣。

一听就知道,这是李明的任务罢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宣传。

但女人们没有丝毫懈怠,专注地为华夏文明的开拓者做着后勤支持。

这里比守备森严的太极宫要自在得多,女眷想出门就出门,想接见哪个官员就见谁。

而不必顾虑什么“主少国疑”、“后宫干政”、“效吕后故事”之类的指摘。

这里可是李明的地盘,谁干政干得过他啊。

在大明这方自由自在的天地,杨后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她觉得自己终于活得像个人了,而不是被囚禁于后宫方寸之间的生育机器。

劳动使人自由。

李明没有打扰她们,站在一旁安安静静地注视着。

过了许久,杨氏觉察到了什么,放下了手里的针线活,温婉地回视着儿子。

“怎么想着回来了?遇着什么困难了吗?”

李明挠着头:“嗯……是有点问题。”

看着好大儿苦思冥想的滑稽模样,杨后不禁掩嘴微笑,宠溺地问道:

“是什么大难题,让我们的大明皇帝如此苦恼呀?”

“嗯。”李明吞吞吐吐地说:

“是关于我的父亲,母后夫君的问题。”

杨后的笑容凝固了。

“母后,你恐怕不再是皇后了。”李明斟酌着语言:

“而要升格为皇太后了。”

啪嗒……杨后手里的针线掉落一地。

…………

“啊,吓死我了!我还以为父皇他……”

听完李明讲清楚了经纬,李令心有余悸地拍打着胸脯,顺手给了大明皇帝一个爆栗。

“你怎么说话的?啊,你怎么说话的?!”

说得好像父皇他……驾崩了一样。

原来是提前退休啊。

不过在最初的庆幸以后,女人们也换上了和李明同款的苦恼表情。

父皇活着固然是好事,可让位给李承乾就有点……

“陛下……真的罹患风疾了么?”杨后始终放心不下。

“不知道。”李明坦率地摇头:

“也许是事实,也许是李承乾使的诈术。毕竟连我在世人心里都已经‘死’过一次了,那父皇再‘瘫’一次又算得了什么呢?

“问题在于,阿娘。”

李明表情前所未有地严肃。

“我认为,父皇这一招是出于他的本意。他就是有意让位与李承乾。”

“为了李家传承的稳定,而坚定选择了嫡长子,而放弃了你……么?”身为皇家的人,杨后一下子就猜出了这背后的用意。

“连贤明如你,都被放弃了。那么后世的次子、庶子若还想凭才干争夺嫡长子的继承权,那就得先自己掂量掂量了。”

唉……母子俩不约而同地叹气。

“是我辜负了你啊。”杨后低声道:

“若我是长孙皇后……”

“现在再说这些也没有用了,重要的是,接下去我该怎么办。”李明打断了杨后。

“是乖乖地领受李承乾的旨意,放下武装大开城门,还是……母亲,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沉默。

李令和其他姐妹们觉得,自己再待下去恐怕就得听见什么不得了的东西了,便悄悄地收拾离开。

杨后神色变幻,最后归于平静,温和地对李明说:

“不论你打算做什么,明儿,阿娘都支持你的决定。”

对于这碗母亲亲手熬的鸡汤,李明表示:

“阿娘,你其实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吧?”

“咳咳。”杨后尬咳一声。

这倒霉孩子,瞎说什么大实话。

“你是一国之首,掌舵是你的责任。

“是战是和,是分是合,将大明这艘船开往何方,全凭你的意旨。不过——”

杨后话锋一转:

“不过,想必你的心中已经有所倾向了吧?”

李明直视她的双眼:

“子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李承乾当皇帝,对国家社稷、对天下苍生,未必是一件好事。

“只是,若是和父皇兵戎相见……”

杨后静静地倾听着儿子的烦恼,轻声开导道:

“有一句话,以我的身份未必合适来说,但……

“为人君者,不可困囿于个人的道德。

“你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天下万民的福祉系于你的手中。

“若是因为盲目地追求个人道德,而导致苍生涂炭,这未必就是一件符合道德的事吧?”

李明深吸一口气:

“我懂了,阿娘。告辞。”

他决绝地起身,恭恭敬敬地向母亲行一礼,转身离开。

杨后再也维持不住平静,哽咽着喃喃:

“悲剧,悲剧……”

李明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对他的父皇,对那个只当了一年合格父亲的男人,他是充满了孝心的。

否则,他为什么要全力进攻薛延陀,即使在薛延陀撤出河北以后,仍然深入草原追击?

不就是为了找到那位在朔北飘到失联的皇帝陛下,为此不惜放弃大举南下的战略机遇么?

要不是在茫茫草原浪费了这么多兵力和时间,李明其实可以趁李治立足未稳之际,彻底吞并整个中原和东都洛阳,甚至剑指徐州、扬州,直逼函谷关。

如果真能如此,那眼下的形势将完全翻转,李明就不必烦恼是否要开启内战了。

父皇何故谋反?

李明放弃了鲸吞华夏的大好时机,表面理由是“安内必先攘外”,和蛮族缠斗了好几个月。

唯独她这个当阿娘的心里清楚,李明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寻找那个便宜老爹啊。

李明演不出什么“吮父乳,哭断肠”,他只会闷头去做。

这或许是李明唯一不类父的地方吧……

目送儿子的身影消失在走廊尽头,杨后泪如雨下。

…………

李明回到了州府,刚踏进大门,就被萧瑀拦住。

“殿下,可终于找着您了。您这一天都在哪儿啊?”

老萧抱着一堆文书,急得满头大汗。

“你可以把文件先放我桌上,何必这么抱着走?”李明疑惑地问。

“咳咳,内部文件,闲人不可翻阅。”萧瑀心虚地移开眼睛。

李明斜了他一眼,没有笑意地勾起嘴角:

“你说房玄龄是闲人对吧?”

“啊我没有我没有!”萧瑀连连摇头。

他当初和房玄龄斗得有多欢,现在就有多害怕被清算。

虽然有李明镇着场子,大明的工作氛围非常健康,没有爆发什么党争。

但这绝不是因为老狐狸们忽然改吃素了。

萧瑀生怕哪天因为左脚先跨进衙门就被老房找茬剁了脑袋,所以抱紧李明的大腿,工作格外卖力。

“殿下,近期边境有异动。”老萧神秘兮兮地报告。

“哦?边境有异动,说明……”李明煞有介事地仰头思考着,随即问:

“哪个边境?”

没办法,大明实在太大了,万里河山,谁知道是哪个方位的边境有事。

以皇爷爷的节操起誓,李明是真心发问,真没有在凡尔赛。

“大河之南,与唐……与晋王控制区的接壤处。”萧瑀回答。

李明登时紧张起来:

“他们这么快就有动作了?!”

“谁有什么动作?”萧瑀有些莫名其妙。

一个小小的李治而已,有必要这么如临大敌吗?

“是流民。”老萧把话题掰扯回来。

“流民越来越多了,给边境的齐州、郓州等州县造成了很大压力。

“因为那些州隔着大河,短时间内难以疏散啊。”

萧瑀抱怨的语气也充满了凡尔赛。

在古代农业社会,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啊。

“哦,是流民啊。”李明松了口气,紧接着又困惑不已。

“大河之南是富庶的地方,现在李泰和李治的战争已经结束,又是夏收的时节,怎么还有这么多难民?”

现在好歹是“贞观之治”好吧,不至于搞到民不聊生好吧?

贞观之治的含金量还是比较足的,不像后来虚胖的“开元盛世”,底层人民还不至于饿死吧。

“因为普通百姓在我大明过得更好,又没有主客户籍之分,所以别的地儿的百姓都往我们这儿涌。”

萧瑀回答道。

李明:“就因为这个?”

萧瑀:“就因为这个。”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老百姓都是很单纯的,哪里生活更好就往哪里润。

不是贞观饿肚皮,而是大明更有米。

“嘶……”

李明似乎想通了什么,问萧瑀:

“在我的治下,百姓生活是不是比在大唐更好?”

萧瑀觉得这问题莫名其妙:

“当然,不然为何流民流入而不是流出呢?

“老实说,流入的人口也太多了。辽东、高句丽不谈,连新纳入的河北与齐鲁之地,人丁也大为增长,户口已经增加到开皇之治的顶点了。

“您可以怀疑我们官员报喜不报忧,但是这么多新增的人丁总不是假的吧?”

“是,你说得对……”李明若有所思。

是啊,哪有什么深奥的大道理?

我还在苦恼什么?

既然天下万民的福祉系于我的手中。

那让他们的福祉多多的,贫苦少少的,就是我的责任。

任何阻碍这个目标实现的障碍,都应该被移除。

哪怕那个障碍是李世民……

“所以殿下,这么多人应该如何安置?是否要多造一些渡船,将他们安置到大河之北……”

萧瑀还在那儿问,李明拍了拍肩膀。

“萧公你说,我能当皇帝吗?”

萧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顺着领导的话讲:

“殿下是人中龙凤,生来就要做人上人的。”

李明反问:“即使是李世民也在我之下,是吧。”

萧瑀点点头:“是的殿下,即使是李……

“李什么?!”

冷不丁蹦出圣上的名讳,把萧瑀哈了一跳。

“萧公,我觉得找到了解决流民过多的根本方法。”李明缓缓道。

萧瑀不敢接话,他终于发觉,今天的李明殿下有点怪怪的。

“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为什么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跨过大山大江,迁徙成千上万里呢?”

李明自顾自继续说道:

“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的家乡,也建设得像大明一样美好呢?

“为什么不把整个大唐、整片大陆、整个世界,都变成我大明呢?”

…………

李明折回到了书房,左膀右臂们仍然在激烈地争论。

以长孙延为首的少壮派们坚持认为,李世民陛下一定是被奸人蒙蔽了,一定要清君侧。

以长孙延他阿翁长孙无忌为首的老成派则认为,现在纠结这问题毫无意义,李承乾都登基了,还能退位不成?

一见李明回来,两拨人都同时停止了争吵,目光灼灼地盯着他。

“明哥——”

“殿下——”

“接下去,该怎么办?”

李明背着手,回应着众人的目光,平静地说:

“打出我大明的旗号,晓谕全国。

“明,日月也。日月所照,皆为明土。”

房间里一片肃静,落针可闻。

虽然大家口头上“大明大明”叫习惯了,但毕竟还没有放在台面上,并没有官方的认证。

现在要公然亮明旗号,而且还是在大唐新君下旨劝降的当口。

李明是什么意思,不需要多解释了。

“殿下,老臣曾是您的老师,所以觉得有必要提醒您一下。”房玄龄低沉地说:

“这是犯上作乱。”

书房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李明抬头望着自己的小学老师,微微一笑:

“记得老师曾教过学生,‘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咕嘟……曾经的问题学生突然开始引经据典,让房玄龄也忍不住紧张得咽了口水。

李明缓缓抬起手,用力地拍在桌子上。

砰!

一声闷响,如同敲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失败才是作乱,成功就是革命!”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