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79章 货币战争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279章 货币战争

作者:吃不起肉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00:24: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马周遇到的问题说复杂也不复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齐州造反了。

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只要一和李明殿下沾上边,原本好端端的齐州父老乡亲就会突然面红耳赤地蹦起来,好像殿下手里握着什么奇怪的开关一样。

马周觉得自己冤枉极了。

如果上一次齐州老百姓造反,还可以说是马周自己作死,一拍脑袋搞出了抽象的“两税法”。

那么这一次,他真的是无辜躺枪。

他把当地治理得蛮好的,夙兴夜寐,勤政廉洁,一步一个脚印地从章丘县做到了州府。

当李治和李泰对峙、天下大乱的时候,他靠着扎扎实实的政绩,被当地豪族推举为代刺史。

一开始,一切都很美好。

马周利用齐州远离漩涡中心的特殊地位,两边都不得罪,巧妙地维持着平衡,保境安民,安居乐业。

直到某一天,齐州来了一群奇怪的商人。

那些人绝对不是从辽东来的,因为马周又不傻,当然知道辽东那地方“人劫地灵”,在动乱时期尤其要严防死守。

有路引为证,那些商人可都是从长安来的良民啊!

“唉,治国理政真是一件难事啊,按下葫芦浮起瓢。”

李明乐呵乐呵地啜了一口茶:

“马明府明明治理得井井有条,齐州境内太平,百姓休养生息,户户有余粮。

“可天有不测风云,怎么会突然闹起来了呢?”

马周低着头,嘴角直抽,冷汗直流。

他单单防着辽东方向,却没有意识到一个致命的问题——

李明在长安,还养着两个庞大的密探机构!一个以狄仁杰、来俊臣为首,一个以执失步真为首!

几个月前,那些密探或扮作商人模样,或本来就是商人,凭着长安的路引顺利入境齐州,开始执行李明的密旨——

疯狂大撒币。

以离谱的高价,大肆抢购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物资,硬生生地把齐州的经济给干崩了。

市场上铜钱泛滥,物价飞涨,而实物商品却有价无市、一物难求。

给淳朴的封建官僚一点小小的输入性通胀震撼。

李明是有资本掀起这场货币战争的,因为他手上有的是铜钱。

在使用纸币以后,他统治区内的铜钱渐渐退出了流通。

但金属货币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银行“收旧钱换新币”集中到了他手里。

这些“外汇”就是他发动经济战的子弹。

经济战好啊,不杀人不见血,更不会引起类似河北与关中之间的地域矛盾,比内战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

都是一家人,要是弄得血淋淋的,以后一起过日子得多尴尬呀。

而马周所治理的齐州,就首当其冲,沐浴在了第一波金钱攻势之下。

“臣……自觉能力不足,深恐施政不得要领,辜负百姓。”马周咬紧了牙关,违心地说着。

李明倒是优哉游哉:

“是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们掌舵的可要时时事事小心谨慎哪。”

马周听着风凉话,不由得握紧了双拳。

他当然知道,齐州乱象的背后是李明在捣鬼。

但知道又有什么用?

论国力,李明治下的大帝国横跨大海、大漠、大林子和大草原,比齐州强大得多。论政治手腕,李明更是在他马周之上。

这是全方位的碾压。

马周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吞,把失败的锅都揽在自己太菜上。

他甚至还得谢谢李明,只是动用“货币”给了他温柔一刀。

要是发动战争,那代价就远远不是这么轻描淡写了。

甚至连这次不见血的经济战,波及范围也尽可能的缩小了。

比如齐州的广大农村地区,这次就风平浪静,对通胀很无感。

因为在马周的治理下,土地兼并受到抑制,农民能吃到自己种的粮、穿上自己织的布,还要什么货币?

所以任你物价涨到天上去,也自岿然不动。

小农经济魅力时刻。

乱子是出在城里的。

农民只要种田就行了,而市民要考虑的就很多了,物价飞涨他们喝西北风去?

而马周的府衙,是开在城里的。

城里造反,他可太有痛感了。

支持马周上位的土豪也很有痛感,因为他们都快开不起仆人工匠的工资了。

政治基础都被动摇了,马周当时人都麻了,想投降都找不到人,根本不知道是谁在背后搞他。

直到一封来自平州的密信,把他引到了这儿,见到了早就被宣布死亡的李明。

“臣……腆居刺史之位,德不配位,以致灾殃。

“而今天数有变,神奇更易,而归有德之人。”

马周将齐州府的印绶向前推,顺势匍匐在地。

“监国殿下乃至德至贤之人,又得陛下首肯。齐州及下辖三县,愿归附殿下,大小官吏愿为殿下鞍前马后。”

打不过,根本没法抵抗。

当马周第一眼看见李明,他就断了最后一丝反抗的念头,干脆利落地投子认负了。

这小东西的政治手腕,根本不是他能够碰瓷的。

李明只是伸出了一根小指头,还没有使劲儿,就打得他连敌人在哪里、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马明府哪里的话,大家都是为大唐谋富强,为百姓谋福利嘛。”

李明也不三辞三让,很爽快地收下了官印。

齐州府的官印不是普通的印章,而是由一整块玉石雕琢,通体碧绿,一条三爪金蟒缠绕其上。

这是专属于齐王李祐的印绶。

现在“厮人”已逝,这块宝贝辗转落入了李明的手里。

一刻也没有为李祐哀悼,李明立即向马周下达指示:

“齐州在大河之南,乃是前线,军政要务由李道宗统筹,萧瑀分办民政庶务。

“马明府安境保民有功,正式擢升刺史。

“原齐州州府、县衙各级官吏,仍旧履行旧职,遴选、升迁、调任制度将逐步与其他州县并轨。”

安排得非常稳妥,如烹小鲜。

马周对此完全没有异议。

“悉听殿下意旨。”

他老马虽然与在长安摄政的李治有师生情。

但齐州离长安千里之遥,市面上缺粮时,他向长安写的求救信都石沉大海。

形势比人强,他果断跳槽,在心里挣扎一下就算对得起晋王殿下的恩情了。

“你能弃暗投明,善莫大焉。”

李明很赏识这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干吏,勉励几句,便给他安排了一个府苑住下了。

优哉游哉地送走马周,李明神色一变,立刻回到地图前。

“齐州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但是作为渡过黄河的第一站,速度有点慢了。”

时不我待,李泰之死造成的中原权力真空不会持续太久。

因为李治正在另一头发力。

根据狄仁杰提供的情报,李治已经东出函谷关,吃下了洛阳。

东西两京都在他手里,实力大振。

现在李明和李治像是在进行着吞地竞赛,疯狂地瓜分着无主的州县。

要珍惜眼下可以和平演变的机会,现在他们还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肥沃的中原之地。

等到两边消灭了一切中立观望的空间,吞无可吞,正面对上。

到那时候,双方的冲突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点到即止了。

这是不死不休的根本矛盾。

全面内战不可避免。

“不管怎么说,在黄河南岸确保了落脚点,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进展。”

李明在齐州的方位画了一个圈,紧绷的表情稍稍和缓了一些。

以古代的两栖作战水平,黄河在战时是一道极难渡过的天堑,适合军用的渡口极少。

如果被李治抢先统合了黄河南岸,占据了主要渡口,那要渡河就得多花不少代价。

甚至可能造成划江而治的局面,变成大号南北朝,统一全国不知道要猴年马月了。

齐州就是李明所选定的头号目标,提前好几个月就在积极布局,远没有马周所感受的那样轻而易举。

因为齐州的地理位置很妙,坐落在黄河边,与河北仅隔河相望。

不仅如此,黄河还在齐州之西向东北方向拐了一个弯,导致该州的西边和北边被黄河及河北各州包了起来,非常安全。

而齐州的东边是山东半岛和大海,南边则是泰山。

不但易守难攻,还把持着进入山东半岛的锁钥。

吃下这里,就等于拿到了一个难以被占领的渡口、以及一整个山东半岛,意义非同小可。

占着这么好的位置,也合该马周倒霉,首当其冲地挨了凯恩斯的大嘴巴子。

“房相公,房玄龄呢?”

李明向走廊大喊。

房玄龄手捧一封文书,匆匆走进了书房。

“殿下有急事……”

“是有急事,齐州已经拿下了,立刻让李道宗派兵进驻,维持秩序,别让李治钻了空子。

“还有……”

李明抢过了老房的话茬,像机关枪一样发号施令。

房玄龄只能在一旁面无表情地等着,待殿下顿了顿,他立刻开口,生怕话茬又被抢了:

“殿下的吩咐臣没有异议,立即着手办理。

“但臣也有一桩急事汇报,事关西部草原前线。”

一听“草原”俩字儿,李明眼皮一跳:

“那儿出了急事?该不会哪个投降我们的游牧部落又反叛了吧?”

房玄龄赞赏地微微点头,将手里的书信交给李明。

“确实如此。”

这帮反复无常的蛮子……李明无力吐槽,接过信读起来。

信是李靖写的,其中的情况比李明所猜测的还要糟糕得多。

叛逃的不是“哪个”部落,而是成群成群地跳反。

因为还找不到治理游牧民族的完美办法,李明只能暂时萧规曹随地沿用老爹的老办法——

羁縻太美。

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收拢各部落首领,让他们自己管自己。

现在代理人都跑路了,那还统治个毛线?

总不能让李靖他们把草原的每一寸荒地都撒上兵吧?

“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叛逃哪里了?”李明觉得这事情并不简单。

房玄龄淡淡地说出了那两个字:

“突厥。”

李明眉毛一挑:

“西突厥被两个虫豸分治,薛延陀的铁勒人吃饱了撑的大老远去投奔他们?”

“不是西突厥,是新生的突厥。”房玄龄面无表情地纠正道。

李明的眉毛皱得更厉害了。

“猴山终于决出新猴王了?突厥人借尸还魂了?”

房玄龄捋着山羊胡:

“目前情况尚不明朗,但是突厥人此次卷土重来,势头不容小觑。”

为什么游牧民族的事情总是那么糟糕……李明心里吐槽,继续读着李靖的战报。

在草原作战,羁縻部落的皇协军是很重要的辅助力量。

现在大批部落反水,导致李靖军战力受损,向西推到祁连山就推不动了,和新突厥隔山对峙。

“那个新突厥是什么来路?到底是谁脑子抽风搞出个这么个玩意儿?”

李靖的信并没有提供更多的情报,显然前线对这个新和联胜也是一头雾水。

“一些消息说,新突厥未费一兵一卒,便招降了西州、庭州等大唐西北边疆州县。”房玄龄慢条斯理地说。

李明没有听懂房玄龄的潜台词,只是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哦。”

西州和庭州,都是三年前侯君集灭高昌时刚收服的地块,此时跳反并不意外。

见小主君并不明了其中利害,房玄龄再提醒道:

“西州刺史郭孝恪,是上柱国、安西都护。”

这个牛皮闪闪的官职,让李明意识到了不对劲:

“安西都护难道不做抵抗,就这么开城投降了突厥?”

简直难以理解,这是大唐还是大送啊?

还是说另有隐情?

“这只是小道消息,那边的情报还很杂乱,难以判断。”房玄龄略略摇头。

“是么……”

李明思索了一阵,将李靖的战报缓缓收起。

“继续在草原上投入兵力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该收回来了。

“在仍然忠于我的部落里,选一个可汗代管,再留少部分兵力驻防贺兰山,其余大部队撤回辽东河北修整,增强主攻中原的力量。”

“遵旨。”房玄龄刷刷写起来,做着相应的安排。

李明把注意力转回到中原,一边研究着战略方向,一边自言自语:

“李靖一大把年纪了,也该让他回来好好歇歇了。还有老侯老薛他们,都好久不见了啊。”

…………

长安城外。

玄奘感怀万千地望着巍峨的城墙,吃力地擦了擦汗。

“终于……还是让我回到京城了。”

从西州到长安,漫漫三四千里路,他才走了几个月,堪称神速。

说“走”并不确切,因为这一路他是骑马的。

他也不想这么赶,但是没办法。

他每到西域的一座城,就有人吓唬他:

突厥人要来啦!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玄奘不得不掏出最后剩下的盘缠,买了匹快马跑了回来。

“先去城外的归元寺吧,当年和住持约好了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