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90章 李明:诸位爱卿平身

纸币,穿越者用了都说好,并不是什么难以想到的问题。

甚至都不需要穿越,“只要”再过个几百年,商品经济再发育一会儿,到了宋元时期,纸币就自然出现了。

可是为什么到了后来,华夏又放弃了成本低廉、便于携带的纸币,重新拥抱银本位呢?

是因为不喜欢吗?

“因为信用,是纸币最重要的部分。

“信用如果破产,这些花花绿绿的纸就和废纸无异了。”

李明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三位封建老哥灌输着这个思想。

作为花钱的一方,政府永远都是有滥发纸币的冲动的。

毕竟开动印钞机就能“购买”百姓的劳动成果,这通胀税收得多爽啊。

结果就是,古典金属货币时期的长期通货紧缩是解决了。

直接给干成恶性通货膨胀了。

货币信用、连带着朝廷信用,全部灰飞烟灭。

“要让老百姓接受纸币,不是朝廷出个告示、衙门硬逼就能成的。”

否则哈耶克的大手就要扇你脸了……李明在心里嘀咕一句。

“所以,粮食是要发的,不发不行。

“但不是直接发到百姓手上,而要百姓用手里的纸币来换。

“让他们形成用纸换米的习惯,下意识地将这些纸片和粮食联系在一起,就算成功一半了。”

李明停了一停,让听讲的三人有时间在脑子里过一过。

到这一步为止,纸币严格说起来还不能算“钱”,而只能说是“粮票”。

毕竟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款纸币,要循序渐进,不要像李二那样太激进。

长孙无忌同学积极提问:

“老百姓手里的……纸币从哪里来?”

“朝廷发给他们。”李明不假思索道:

“反正本来就是要开仓放粮,免费赈济的。

“何不趁此机会,推广纸币的使用?

“这样市民的饥荒也缓解了,纸币也推广开了,双赢,何乐而不为?”

与会的三人纷纷点头,觉得这种一鱼两吃的方法太有李明的特点了。

“所以,纸币就相当于粮食,相当于是钱,如何发放就很有讲究……”

房玄龄轻捋胡须,很快就意识到了实际执行中可能会遇到的关键问题。

毕竟现在大家都没有手机,没办法给每个账号发消费券。

像开仓放粮那样发放吧,一开始肯定没几个人来拿,后面大家又会哄抢,资源怎么分配都不均衡。

“这就是我把二位请来的原因。”

李明看着座下的两根支柱:

“在辽东,我们一般会根据户籍,挨家挨户地敲门,确保把粮票塞到每一户人家的手里。

“荒蛮之地都能做到这一步,对京中首善之都来说,应该不难吧?”

长孙无忌嘴角抽搐,一想到这成堆的活就头大。

房玄龄则也是经历多了,对此毫不意外。

李明继续说道:

“让百姓凭票到官方粮仓来领粮食,排队领取,这又能占用他们的时间,让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在城里闹事。”

三人同时嘴角一抽。

论出坏招,还真是无人能出这小子其右的……

“到了这一步,纸币就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金融属性,民间会用这东西来进行有限的交易了。

“但衙门发的赈济粮价值有限,这样所释放的纸币总值相应的也就有限,还是无法支撑起日常交易的需求。”

李明继续推演道:

“下一步,衙门对官员、衙役、仆从支付的薪俸,也一概改为纸币支付,向市场投放更多的纸币。”

古代社会就是麻烦,金融业几乎没有。

想滥发纸币都没有渠道,还得通过各种门路,想方设法地发到百姓手里。

哪像现在,往银行一撂了事。

长孙无忌几乎立刻跳起来反对:

“慎重啊!”

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他就要求“慎重”了。

因为他也是百官之一,他也要拿纸面工资的。

万一这一计划失败,纸币终究是成了废纸,那不就意味着自己几个月白干了?

还是实物货币和米粮布帛拿着安心……

“如果自己不做表率,如何让百姓信服?”李明毫不留情地斥责:

“倘若这危机解决不了,舅舅你也别领俸禄了,直接致仕养老得了。”

长孙无忌被训斥得面红耳赤,委屈地望向上座的陛下。

皇帝陛下也是怒目圆睁地瞪着自己的大舅哥:

“能者上,不能者下,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现在解决钱荒是朝廷的头等要务,一切都要为大计让道。

长孙无忌彻底意识到,自己已经拗不过李明大腿了,悻悻地闭嘴。

房玄龄却从李明的回答中,听出了另一个问题:

“那纸币的金额、规格、发放规模,应该如何量定呢?”

李明回答道:

“参考历年铜钱的铸造规模,先与长安城中流通的开元通宝大致总量一一对应吧,后续根据市场反馈再做微调。

“多了便是恶钱,百姓不收。少了便又会发生钱荒。

“纸上可以印不同的面值,一文、两文到一贯、两贯,方便大额小额贸易。”

李世民听得极为专注,最后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百姓若还是不认纸币,售货的商人若还是青睐铜钱,那该怎么办?”

对此,李明的答案也很简单:

“那就让他们用。”

三人面面相觑,有点没跟上李明的思路。

“不但要准许百姓用铜钱,朝廷还应该设立专门的钱庄,准许他们用纸币兑换实体铜钱,一比一兑换。

“铜钱的原材料,就用那批李世绩从绛州运来的铜。”

李明解释道:

“这就是为什么我希望暂时拖欠军队军饷的原因。”

三人还是没有完全明白。

李世民直截了当地指出核心问题:

“既然都以纸币代铜钱了,为什么还要允许百姓用纸片来换取朝廷手中的铜呢?”

“因为准许自由兑换,才是朝廷建立纸币信用的最重要一步。”李明仔细解释道:

“朝廷只有愿意付出真金白银,才能取得百姓的信任。

“而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随时可以有一条后路可走,万一纸币真的换不了货物,还可以随时兑换成铜钱。

“那他们才敢放心大胆地收取、消费、储存纸币,纸币才能在市场上流通开来,那样,才能真正地减少市场对铜钱的需求量。”

货币信用是一长串链条,要市场上的每一个参与主体都相信它有价值,它才真的有价值。

因此,哪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一定要让市场参与者对纸币充满信心,不亚于金属货币。

只要稍微有一点不信任,就可能发生链式反应,导致纸币不被认可,彻底沦为废纸。

所以,在纸币诞生的初期,官方使用贵金属背书是十分重要的。

宋朝在刚发明交子的时候,也是允许纸币与铜钱自由兑换的,所以发行过程十分顺利。

而到后来,朝廷耍赖不让兑换回铜币了,交子的价值瞬间归零。

“徙木立信,同此道理。”

李世民点头表示认可。

虽然纸币面上是个新东西,但内核还是与市场流通的铜钱一一对应的代币。

所以这位明君很快就能理解其中的窍门。

“是这样么……”

长孙无忌总觉得这里面有问题,但又说不上来,一脸便秘的表情。

房玄龄不动声色地瞥了一眼这位和自己打擂台多年的同僚,叹了口气,替他把问题问了出来:

“殿下提出,以绛州那批的铜矿为本钱,开放给百姓自由兑换。

“可那批铜数量有限,或许能应付军队一个月的军饷,可是绝对不足以覆盖长安城内的日常交易所需。

“也就是说,我们的铜钱是不够百姓们拿纸来换的。”

“对对对!我也有这方面的疑问。”老房替他说了想说的话,长孙无忌立刻有种通畅的感觉。

李世民一琢磨,也对这个说法深以为然,自己欠考虑了。

他觉得自己被李明这小子一通话术,带进了沟里:

“归根结底,这起危机的起因就是铜铁不够。

“你先用纸片代替铜钱,又以铜钱兑换百姓手里的纸片,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市面上的钱实质上就是绛州的那一点儿铜,还是不够啊。”

李明对此不置可否:

“在特殊情况下,当所有人都去挤兑铜钱的时候,是会发生这种情况的。

“但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总有人会在手中保留一部分纸币。

“有的是为了交易,因为纸币确实很便利,又不容易被偷。有的则纯粹是忘了。

“这一部分纸币,就是我们以绛州的铜为准备金,所凭空创造出来的货币。”

什么什么什么……

怎么就“凭空创造”货币了?

然后,他们仨就听着李明叨叨叨地讲着什么“货币乘数”、“部分准备金制度”、“信用货币”什么的,享受着知识滑过大脑皮层不留痕迹的感觉。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听懂了吗?”李明老师敲黑板。

三人点头:“懂了。”

看着三张睿智的脸,李明不禁嘴角抽动。

真是见了鬼了,你们懂了个甚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他决定换个说法:

“玄龄公,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设立钱庄吗?”

房玄龄略一迟疑:

“为了兑换铜钱?”

李明:“不,是为了让大家以为能兑换铜钱。”

房玄龄:“让朝廷命官?”

李明:“让老百姓,百官知道我们兑不出那么多钱。”

全程旁听的长孙无忌再次肃然起敬。

好家伙,用奸党来形容你们十四党真是委屈“奸党”这个词了。

三人中,还得是李二的领悟力最强。

他突然开窍了: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忽悠百姓忽悠得很成功,可以一文铜钱不花,我们想印多少纸币,百姓就能接受多少?”

到底是既管赚钱又管花钱的一把手,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

“不是忽悠,是信用。而且如果无节制地印钱,信用就没了,纸币就不值钱了。

“不过理论上,确实可以一文铜钱都不花。”

李明答道。

李世民觉得很神奇:

“只用纸片……真的能解决这些问题?粮食,铜铁……”

“粮食本来就是充足的,只要用其他形式的‘钱’来替代它的交易职能,粮食回归消费品的本源,就仍然是充足的。”

李明说道:

“至于铜铁,也是同样的道理。

“虽然有人人为制造了短缺,但他再有能耐,也不可能垄断全国的矿石。

“铜铁其实并不缺乏,或者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缺乏。

“是因为那人的操作,导致铜铁价格短时间上涨,致使大家都捂货惜售,恶性循环之下,才造成了这次的铜铁短缺和钱荒。”

有理有据,三人纷纷点头。

“也就是说,只要用纸替代了铜,铜的价格就会平抑,那些囤积铜和铜钱的奸商和市民,就会将手里的货抛售出去……”长孙无忌有点懂了。

李明点头道:

“这样一来,铜也好,铁也罢,还是其他的金属,就又会重新进入市场流通,价格逐渐恢复正常。

“铜铁危机就能如此解决,铜钱也能恢复正常使用了。”

一时之间,书房鸦雀无声。

只需印一些纸,就能解决问题焦头烂额的问题,这是他们怎么也不敢想象的。

如果在今天以前,有人这么向他们拍胸脯保证,他们一定以为那人疯了。

但经过李明这一通推演以后,他们觉得自己疯了。

他们居然被说服了,他们居然也认为,这样做有戏!

更重要的是,李明掰开了揉碎了,向他们详细解释了这起所谓“经济危机”的实质。

让这样一起不可名状、无可辨认的诡异危机,彻底现出了原形。

一切恐惧源于未知。

在认清了它的真面貌以后,他们又有了与之搏斗的勇气。

“所以,这一场无来由、无基础、无道理、凭空刮起的危机,实则是因世人的谨慎、恐慌、贪欲而起?

“而这些虚无缥缈的情感,又会被寄托到一张同样虚无的纸片上,从而又凭空将这起危机解除?”

李世民不禁大为感慨。

揭开浮在表面的、让人半懂不懂的“经济学”概念。

本质上,还是人性。

人性实在太复杂了。

在因缘巧合的契机之下,各方从各自的理性立场出发,为争取最大的利益,却共同催生出了这场不理性的、损害所有人利益的危机。

这是统治者最害怕出现的情况,简直把社会拧成了一团解不开理还乱的毛线团。

李明却能看透这一切。

还另辟蹊径地提出了如此……不拘一格的解决之道,反向利用人性的弱点,将一系列连锁反应所造成的下坠螺旋硬生生止住!

没有对人性深入骨髓的理解,是绝对做不到的……

“你是怎么想到这主意的?”李世民忍不住问。

因为纸币在我这个时代都快被淘汰的了,连老太太买菜都不用这老古董……李明忍住吐槽的欲望,看着父皇的双眼,真诚地说:

“我自己琢磨的。”

李二震惊。

“我原来一直在和这种家伙作对么……”长孙无忌有种不现实感。

自己看都看不明白的政治问题,李明一过眼就得出了解法。

而在解题之前,李明甚至还预言了这场危机的发生!

自己却和其他庸臣一样,还以为一切风平浪静,不过是小儿呓语呢!

“难怪,难怪……”

难怪短短一年间,十四子能从最不受待见、最顽劣、出身最尴尬的“那位”殿下。

一跃而成为脚跨辽东与长安两地权力中枢、最炙手可热的储君候选、与陛下并驾齐驱的,殿下……

他是真的行,真的能治理国家啊!

“发现自己上错船了?”

房玄龄目不斜视,小声对自己的老对头说着。

长孙无忌假装没听见。

“晚了。”房玄龄嘴角微微勾勒出一个笑容。

长孙无忌脸色铁青。

…………

不知不觉中,四人讨论到了深夜。

“呼……”李世民长出一口气。

有了计划,有了章法,他心里顿时有了底。

他重新恢复了威严满满的状态,胸有成竹地扫视一遍:

“诸位爱卿,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还有。”李明说道:

“别忘了这起风波的根因——铜铁的突然短缺。

“后期是因为众人跟风,才造成了这么大面积的短缺。

“但最开始的那一股风,明显是有人刮起的。”

长孙无忌抚摸着下巴:

“不知是奸商囤积货物,还是在对外走私铁器。”

虽然唐朝对外贸易发达,但仍然严格禁止铁器流入草原番邦。

嗯,辽东对高句丽的铁器倾销除外。

房玄龄立答:

“臣即刻吩咐各州监市、城防、边防,稽查囤积居奇等不正当交易,并严防铁器外流。

“同时下令更官营矿山,严查采矿、冶炼、锻造等各个环节,确保不会流入不法分子手中。”

李世民这才放心:

“如此标本兼治,危机可解。

“方针既定,明日召开大朝会,将任务布置下去,责令各地各级执行。

“至于由谁牵头此事,统筹各部。”

李世民顿了顿。

钱荒是当今朝廷的头等大事。

毫无疑问,能统筹此事者,绝对算得上权倾朝野、大权独揽了。

但,不知为什么,长孙无忌根本打不起劲头来争。

在答案很明显的情况下,徒劳挣扎只会让自己显得像个小丑。

“李明,交由你来负责此事。”

李世民举重若轻道。

李明立刻客套了起来:

“儿臣拜受,为国为民乃天经地义,儿臣只求略尽绵薄之力,不求父皇封我什么响当当的名号。”

他像春节“推辞”红包一样,真诚地推辞着功名。

“……”面对这乳臭儿又当又立的行为,李世民嘴角抽搐。

要不是有外人在场,他恨不得给这贪得无厌的臭小子一个脑瓜崩。

…………

次日,大朝会。

经历连续几天的007,群臣个个眼眶深陷,摇摇晃晃地上朝来了。

御医在太极殿外随时待命,以备有哪个老臣撑不住。

刚进殿,所有人都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布置。

在陛下的龙榻边上,还摆着一张小龙榻,几乎并驾齐驱。

在礼法,那应该是太子的位置。

而在今天,在那张小龙榻上,坐着一个让所有人都意外的身影。

李明优哉游哉地靠着小龙榻的扶手,向目瞪口呆的大臣们露出一个从容的笑容:

“诸位爱卿,免礼平身。”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