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65章 李泰:可以和解吗?

五月十五的大朝会,当皇帝陛下容光焕发地虎踞龙榻上时,群臣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那位气吞万里山河的天策上将,又回来了。

李世民虽然两鬓有些白发,脸庞有些瘦削,肚子也有些饿。

但头不疼了,手不麻了,做什么都有劲儿了。

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连脑子都清晰了很多。

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的巅峰状态。

“李明那厮的谏言,居然真的起了奇效!”

李世民感到非常神奇。

其实三高问题,只要管住嘴、迈开腿,改变不良作息,很快就能缓解。

李明当年割痔疮,住过两三天院,饮食由医院食堂调理,血压血糖血脂刷刷往下降。

但在唐朝人眼中,这不亚于神迹。

虽然最后李世民没有真的把李世绩或程知节拨给辽东军镇,但也没把李明的客套话当真。

还是赏赐了大笔金银布帛。

都被李明打包发往辽东,作为一季度辽东“劳动竞赛”一等奖得主的奖励——

顺带一提,李明把劳模那一套荣誉机制也照搬到了辽东。

耕田、养家畜家禽、锻造、采矿、酒肆端盘子……各行各业都能评选劳动模范,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鼓励群众投入到火热的建设中去。

而且每份奖品都有李明的亲笔签名。

虽然是皇帝出资赞助的,但在天高皇帝远的辽东,李明委员长才是大家心中唯一的太阳。

“……如今辽东人安居乐业,作物丰收,矿产富足,不但自己取用不尽,还能向周边输出。

“臣以为,时机已经成熟,辽东不必再施行权宜之计,应尽快将其纳入国家税收体系之内。”

长孙无忌率先对李明开炮。

虽然说的都是好话,但他的意思也很明显:

朝廷应该取消对辽东的税收优惠,向其收取地方应缴纳的那部分税赋了。

“臣附议。”一片附议声。

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比他更进一步:

“听闻辽东军镇还堂而皇之地向高句丽售卖铁器。

“此乃资敌之举,希望陛下早日收回对辽东铜铁矿产的管制!”

家里被硬插了一个后生,他俩属实是被刺激到了,不遗余力地攻击着李明。

“臣附议。”又是一片附议声。

二流朝堂搞党争,一流朝堂玩治国,顶流朝堂两手抓。

贞观的朝堂就是这般画风,朝政当然要抓,党争也要兼顾。

而攻击李明在辽东的政策,就能起到“我全都要”的作用。

因为对大唐这个整体来说,辽东实在是个异数。

熨平其棱角,利用其资财,将其纳入到大唐的正轨上,对江山社稷和辽东以外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善政。

“诸位爱卿所言极是。”

李世民起了个头,话锋一转:

“只是辽东有其民情在此,土地贫瘠,苦寒不毛。

“虽然偶尔丰收,但在荒芜年月,民众不得不啃草为食。

“所以,诸位爱卿的主意,暂且放一放,权宜之计不可贸然收回。”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总觉得陛下的这番说辞似曾相识。

这不就是“辽民草”的变体吗?

得,皇帝都引用辽东节度使的“明言明语”了。

大臣们意识到,在“辽东”这个核心问题上攻击李明是痴心妄想,只得作罢。

接着便是日常奏对。

和刚才的议题一样,在平稳的国事讨论下,暗藏着四股汹涌的暗流。

大臣又不是傻子,早就看出了四子打擂台争储的格局。

该站队的站队,该中立的中立,该装傻待价而沽的继续装傻等拉拢。

搞不清形式的真傻子是不存在的。

从局面上,李承乾仍然顶着“太子”的名号,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因此势力仍然最盛。

而以岑文本、刘洎等为首的广大清流名士,以及曾经的边缘太子党,则站在了魏王李泰这一边——

要不是陛下这番操作把一切都明牌了,他们本来还能继续掩盖一下立场的。

至于李明和李治两小只,声势相比两位大哥明显弱了几分。

虽然他们党羽的个人实力很强,房玄龄、长孙无忌是朝廷文臣的两根支柱。

但他俩还缺少广大其他官僚的支持。

通俗点说,就是缺填线的兵。

虽然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在朝廷深耕多年,枝繁叶茂,各自聚拢了一批官员在他俩旗下。

但贞观时期的所谓“朋党”,并没有后世那么恶劣,并没有形成行动一致、进退有序的攻守同盟。

在储君这个重大议题上,两人麾下的官员仍然各自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所谓“我党魁的党魁不是我的党魁”,还是得两位殿下亲自来争取他们的人心。

毕竟连皇帝都不一定能让大臣们满意自己的储君人选。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又如何能强迫他们手下的官员认同各自的储君人选呢?

这就导致了一个奇妙的现象。

在某些议题上,两位支柱一呼百应;而在另一些议题上,却又曲高和寡了。

其实从本质上看,他俩只是地位高一点、资格老一点的文官。

整个朝廷,还是陛下的。

这也是一个健康的朝廷应该有的现象。

否则,就变成权臣操弄朝政了。

“臣弹劾礼部尚书李道宗,向李思摩所率突厥残部倒卖兵器铠甲。”

岑文本几个月如一日地盯着李道宗弹劾。

李世民有点听腻味了,问新上任的兵部尚书李世绩:

“兵器由兵部统一保管整备。

“定襄前线的兵器可有异常?需要再派人盘查吗?”

岑文本满怀希望地望向李世绩。

李世绩目不斜视,果断地回答:

“断无此疏,兵部文吏一直在前线,每日与仓曹核对盘点兵器库存。

“李道宗治军严格,无一件去向不明。”

岑文本的眼睛闪过一丝疑惑,很快低下头去。

“嗯,李道宗的才能与品德深得朕的信任,但将在外,岑阁老的担忧亦不无道理。

“这样吧,兵部尚书刚走马上任,交接事务繁琐,就由御史台出人,前往定襄城盘查。”

李世民轻轻一番微操,就各打了李泰、李明、李治几大板,继续维持着平衡。

轻松又愉快的弹劾议题就这么过去了。

下一个议题,还是人事。

“张亮赴河北道任职,工部尚书空缺。”侯君集汇报道。

按惯例,一般是把首席侍郎扶正,担任尚书。

但李世民捋着两撇胡子,另有主意:

“薛万彻从营州回来了吗?”

侯君集一怔,回禀道:

“就这几日了。”

“就由薛万彻来你当这个工部尚书吧。”李世民淡淡地说道。

薛万彻?那个五行缺女的大老粗?

他懂什么制造,他懂什么工程!

年轻的大臣们立即上奏请陛下三思,毛遂自荐的人也不少。

他们也不是谦虚,没有人比他们更懂打灰。

但反对意见被李世民全部驳回,陛下已经钦定了,就由姓薛的大老粗来当这个工部尚书。

而朝廷里的老油条们,不论立场如何,却都出奇地保持安静。

根据陛下的一贯尿性。

突然将一个武将升职到文官要职上,多半是要和旁边的国家开干了,那武将就是主将。

比如侯君集干高昌之前,就刚升了吏部尚书。

陛下现在一下子升了两个武将尚书,难道是李世绩为行军总管,薛万彻为副总管?

这是要开个大的啊,哪个国家这么倒霉。

…………

“新任兵部尚书是这么说的?”

武德殿,魏王李泰一边眉毛扬起。

“正是。”岑文本将今日大朝会之事一一告知。

李泰笑了:

“将领之间互相信任互不猜忌,这是大唐的幸事啊。”

“是啊是啊。”岑文本听着领导的屁话,匆匆告退。

他离开后,李泰轻叹一口气。

“看来雉奴弟弟看不上我这个哥哥啊。”

他给李治寄去“共赏常棣”的信后,一直没有得到回音。

以李治的学识,不会不知道常棣花的暗示。

所以,他便让岑文本在今天的朝会上点名李世绩,试探一下这位晋王府司马的态度。

试探的结果是,李治并没有和他结盟的意思。

不知是否和李明达有关。

“唉……父皇把一切都摊在台面上,让局面都显得无趣了。”

李泰悠闲地啜一口茶。

本来岑文本他们还可以伪装一下太子党,挑拨朝政、激起父皇的厌恶,把锅甩到太子头上。

辽东之事,他就是这么操弄的。

既能激起父皇对李明的猜忌,又能挑拨父皇与李承乾的关系,鹬蚌相争,他可以坐收渔利。

没想到,这场必赢的局,硬是让李明给翻盘了。

不但重获父皇信任,还更进一步过继到母后名下,正式获得了争储的资格。

盘子就这么大,多来一个人分食,那他和李承乾的利益就都受损了。

不仅如此,父皇还因此改变了立储策略,又拉上了李治,让他们兄弟四人正大光明地争。

正大光明,这就让擅长阴谋的李泰很难受了。

而且,以前是父皇专心扶持他一个皇子,与太子打擂台。

现在又一下子多了两个人。

这导致他在父皇心中的地位一降再降。

从首席磨刀石,变成了三块磨刀石之一。

“利益受损,总得从其他地方找补回来。”

李泰放下茶杯,思索了起来:

“结盟是弥补利益的最高形式。李治拒绝,李承乾显然是不会与我结盟的。

“那……”

就只有李明了。

要和那个不安定因素结成同盟吗?

而且因为辽东之事,两人之间还有一些小过节——

具体说来,他的党羽顶着太子的名号,已经弹劾李明半年多了。

可以和解吗?

李泰觉得,有这个可行性,而且还很大。

因为李明心目中的头号敌人无疑是太子。

而论干太子,他李泰有经验啊。

从现实利益出发,李明是有动机联合他这个哥哥的。

至于两人之前的那点小误会,该如何解除……

“这等小事,只需我一席话语,定叫他心服口服。”

李泰立刻动手写起信来。

…………

“李泰给我写信?”

李明拿着宦官送来的信发愣。

首先,武德殿离立政殿也不远啊。

有什么话不能直接说吗?

啧,文化人说话做事就是麻烦。

他撑开信纸,在一堆罗里吧嗦的问候里,找到了李泰的重点:

他的门客文士,在长安郊外的地下发现了一处汉代的地宫,砖石精美、壁画独特,请他一起去游览一番。

“去地下哪有不戴头盔的。”李明立刻龇起了牙。

他觉得自己算是看透李泰了,趁他去辽东的空档,安排手下党羽假装太子党疯狂挑拨。

李明本来就对此觉得古怪。

长孙无忌和太子不至于蠢到,在九成宫事件之后就立刻对他进行反攻倒算。

而在李世民的一通骚操作后,总算真相大白。

原来是魏王党反装忠,两边挑拨。

既替太子吸了一大波仇恨,渐渐失去父皇的宠爱。

又让他李明饱受李世民的猜疑,差点和唐军火并起来。

“李泰这人,智商是有的,但全用在争权夺利的阴谋诡计上了。”

历史上也有这样的统治者。

我的小妈武则天、修仙道长朱厚熜、单挑全球西太后,就是这样的政客。

是的,不专心治国,而将聪明才智全用在了权术上。

李明觉得,这样聪明而自私的政治人物只能称之为“政客”,还不如何不食肉糜、圣质如初的晋惠帝呢。

李泰就属于政客的范畴。

鬼知道他还有什么阴谋诡计。

“跟他进地下室,只怕被一铲子掀翻埋咯。”

李明果断回信,只有一个字:

不去!

…………

“咦?明弟难道看不出我这封信用的是‘郑庄公掘地见母’的典故,向他表达歉意、希望重归于好吗?

“不应该啊,他这般聪慧,不会看不懂啊。”

李泰举起李明亲自跑过来扔在武德殿门口的回信,左看看右瞅瞅,想要从字里行间读出些什么隐喻或暗示。

但这封“信”拢共就俩字儿,实在参不透除了“拒绝”还能藏着什么意思。

李泰重重放下了茶杯,在托盏上发出一声脆响。

服侍的宫女吃了一吓,倒吸一口气。

李泰仍旧一脸温和的笑容:

“能替我拿纸笔吗?”

…………

“魏王给我写信?”

薛万彻刚从火热的东北回到阔别半年的快乐老家,老伙计契苾何力就拿着李泰的信,登门拜访了。

“吾亦不知其用意。”重度精唐的突厥“儒”将契苾何力依旧是一袭白衣。

“吾参加一年一度的曲江诗会时,魏王殿下托吾将此信转交与你……”

薛万彻听这货之乎者也听得很累,也没多想,当场就把信给拆了。

“哎哎哎!兄你怎么能拆信啊!”契苾何力几乎尖锐爆鸣。

薛万彻一愣:

“这不是给我的信吗?”

“不是,这……”契苾何力一时不知该从何解释:

“兄长期在外,不知朝堂波诡云谲。

“如今李明、李泰等四位皇子角力争储。

“立储之事重大,吾等不可随便卷入其中!”

这一番之乎者也的解释,反而让大老粗薛万彻更听不懂了——

咱家的李明殿下不是打算直接造反吗?

怎么又争起储来了?

本来我还想一洗玄武门之变中被追上山的耻辱呢,那现在咱赤巾军还反不反了?

契苾何力看着老薛一双闪着清澈愚蠢的眼睛,只能直说了:

“魏王殿下想拉拢薛兄。”

“啊?”薛万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都已经加入组织了,我在辽东是有身份有编制的!

魏王还来这一出?

“兄新任工部尚书,可望在接下来的攻略中大放异彩。而兄又是辽东节度使的心腹爱将,可谓炙手可热。”

热心的突厥老哥契苾何力,替圣质如初的薛兄掰开揉碎了解释。

“哦,你是说,魏王在挖李明的墙角啊?”薛万彻总算听懂了,不禁哈哈大笑:

“怎么会让他得逞?从来只有李明殿下挖人墙角,比如营州都督府那薛仁……”

薛万彻吹逼吹了一半,及时闭嘴了。

“薛仁?”

“呃……没事。”

好险好险,差点把赤巾军渗透营州都督府的机密给泄露了……

“反正信拆都拆了,看一眼又如何了?”

本着来都来了的宗旨,薛万彻瞄了一眼李泰的来信。

还好,李泰也知道薛万彻大老粗的尿性,没有用什么“明珠蒙尘”之类的隐喻。

而是直白地写着:

来我这儿,有钱有地位!

“切,无趣。”

薛万彻随手将信扔进了水桶里,化为一滩烂泥。

这般斩钉截铁的态度,倒是让契苾何力有些惊诧:

“大家都是皇子,无所谓变节之说。

“而魏王殿下所开的价码也不可谓不丰厚,兄却为何不屑一顾?

“常言士为知己者死,莫非节度使麾下对兄有知遇之恩?”

这话反倒是让薛万彻吃了一惊:

“契苾老弟,你难道没发现?

“魏王比李明殿下差远了。”

“何以见得?”契苾何力好奇地挑起了眉毛。

他虽然打定了主意不站队,但……

多听一听各路情报、博采众长,总是有好处的。

“呃……”让薛万彻从治理到谋略,全面比较梳理两人的长短,属实有点难为他老薛了。

他只能挑最浅显的道理:

“因为李明殿下给我介绍媳妇儿!”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